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以期发现其规律性。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渗血或血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应用脱水、间断穿刺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并辅以口服华法令抗凝及病因治疗等,本组9例病人中,4例基本痊愈,4例症状好转,1例自行出院。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佳。结论 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36例,分析3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性别,起病方式及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头痛(约占77.8%),其次为癫痫、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脑脊液压力多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系统血流中断、局灶性梗死或水肿.结论 对于持续而严重的头疼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手段,对不确定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科的1例经肺活检病理明确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发病率低,可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发热等多种临床表现,影像学上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孤立的局限性病灶.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治疗则以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主.结论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实际是肺部病变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多由肺内感染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肺部改变的一种共同表现,其表现常需与周围型肺癌鉴别,有时也可出现类似肺栓塞的表现,需要临床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绝大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以急性硬膜下血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罕见。此类患者易再次出血,病情往往突然加重,预后差。快速诊断并及时清除血肿和处理动脉瘤是治疗的关键;而临床上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硬膜下血肿往往认识不够,容易误诊。现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此类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但是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果按其他疾病进行处理则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再则,虽然AMI发生时大多有明显临床表现,但心电图却无典型AMI表现,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1 AMI的不典型临床症状AMI发病突然,心前区疼痛剧烈,呈压榨性,憋闷伴大汗,而且疼痛不易缓解,对上述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特别是一些首发不典型症状者,更应认真仔细分析,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特点,旨在提高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以便及早治疗.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头颅CT诊断为SA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常发病于50岁以上;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脑CT均表现为不同的白质疏松及脑梗死;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可有不同程度局灶神经系统缺损体征.结论 SAE的直接病因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多发腔隙性卒中者,结合头颅CT白质疏松改变可考虑诊断本病,给予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Chronicsubduralhematoma)指头部外伤后患者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 ,起病隐袭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 ,故容易误诊。1 病因与病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 ,目前认为头部外伤后在包膜外层有新生而粗大的毛细血管 ,血浆由血管壁渗出 ,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到囊腔内 ,造成血肿体积不断增大 ,晚期便出现局灶症状和颅内增高症状。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以双侧居多 ,常因产伤所致 ,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 ,以产后 6月内小儿发生率最高 ,此后则逐渐减少。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疾病的儿童 ,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不典型的哮喘是指无明显喘息及体征,在哮喘防治指南[1]等文献中无不典型哮喘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老年是哮喘发病的又一高峰期,老年哮喘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诊断率低,症状不典型者常见[2,3].观察总结老年不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有利于哮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随着CT的应用 ,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由于其发病急骤、变化迅捷、病情危急 ,出血可发生于颅内各处 ,有的聚积成为巨大血肿 ,形成一占位病变 ;有的可自行分解而被吸收 ;有的为散在的斑点状出血 ;如发生在脑的“哑区” ,则可不显示局灶症状 ;如发生在脑干等处 ,血肿虽小亦可危及生命。因此 ,笔者就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早期病理变化和基本治则综述如下。1 高血压性脑出血1.1 脑络瘀阻[1]  此证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脑血运行不畅或瘀滞 ,影响其脑神经功能所致的证候。常因年老体弱 ,气虚血瘀 ;或痰湿中阻 ,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 ;或肝…  相似文献   

11.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多灶性定位征象,高血压和淀粉样脑血管病为多灶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有关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颅脑CT的应用,更多的急性多灶性脑出血被认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有多灶性定位征象。高血压和淀粉样脑血管病为多灶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 ,有关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颅脑CT的应用 ,更多的急性多灶性脑出血被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也称为静止性脑梗死(SC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头颅CT或MRI等)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灶,二是卒中病人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病理灶).临床上一般由头颅CT或MRI证实,而无脑梗死发生的病史和病理体征,至今为止,尚无确定的诊断标准.SCI在美国1990年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中被列为一种脑血管损害,199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C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根据部位、影像学改变,钱琪等[1]将SCI分为四个类型:①腔隙性梗死型,②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型,③分水岭梗死型,④脑白质脱髓鞘型.以腔隙性梗死型最常见,约占7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男13例、女24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30~41岁;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4例(64.86%),以呕吐为主10例(27.03%),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脑梗死17例(45.95%),其中伴有渗血或血肿6例(16.22%);脑脊液压力增高者32例(86.49%),蛋白增高13例(35.14%),白细胞增高11例(29.73%);37例患者中,33例好转出院(89.19%),死亡1例(2.70%)。结论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的临床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曾收治的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首诊症状表现不一,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循,初次多被误诊、漏诊。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临床表现酷似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某此症状,容易误诊,故对心肌酶增高、心电图异常但无动态改变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诊断,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与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0例CVT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87%)、恶心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有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颅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该病,可及时行MRI或MRA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其特点是硬脑膜和(或)硬脊膜的纤维性增生,引起神经系统进行性损害,临床常见慢性头痛和多颅神经麻痹。对一些病因不明确的增生性硬脑膜炎,称之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diopathic 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IHP),可以引起整个颅内硬脑膜弥散性或局灶性损害,通常影响到大脑镰、小脑幕、鞍旁和海绵窦。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颅底脑膜瘤相似,大脑表面的局灶性硬脑膜增生少见,诊断上需要排除其他已知的可以引起硬脑膜增生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胃镜下表现类型与特点。方法从950例过敏性紫瘢住院患儿中筛选出60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并辅以胃镜检查的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资料。结果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腹泻等。胃镜下黏膜病变包括,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斑、多发性糜烂和多处不规则的溃疡等。结论胃镜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不典型过敏性紫癜,对合并消化道出血或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应及早行胃镜检查,以明确临床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是威胁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情况下,根据老年病人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和(或)MRI检查除外脑出血后,不难作出脑梗死的诊断.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准确及时地诊断脑梗死并不容易.误诊的情况,即使在一些大型医院的神经专科门诊或急诊也很难完全避免.误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脑梗死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二是其他疾病被误诊为脑梗死.而后者相对更为多见.本文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对老年患者中一些可能与脑梗死混淆的疾病做一概述,期望对临床医生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有时也称肌紧张异常或肌张力不全,是一种不自主的运动,以持续的肌肉收缩为特征,常引起不同部位的扭曲和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根据症状的解剖学分布,通常分成全身性、多灶性、节段性和局灶性.斜颈、睑痉挛、书写痉挛或肌张力障碍性失音都属于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大部分肌张力障碍是特发性的,即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ITD)。病理生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ITD有明确的结构性损害.但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时,常有基底节的异常,因此,肌张力障碍常被认为是基底节的病变引起的.然而,脑干的损害也可引起全身或头颅的肌张力障碍,例如,脑干的血管瘤和神经元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