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为蜡疗在儿童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MB、CNKI和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至少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063例患者,蜡疗组为552例,对照组511例。Meta分析结果:蜡疗组在提高有效率(OR=5.72,95%CI:3.6~9.11,Z=7.36,P<0.001),改善MAS评分(MD=0.54,95%CI:0.35~0.73,Z=5.57,P<0.001)、GMFM-88评分(MD=5.46,95%CI:2.84~8.07,Z=4.09,P<0.001)、关节活动度(MD=10.89,95%CI:3.47~18.3,Z=2.88,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能够提高儿童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温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脑瘫患儿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探讨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从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患儿分为脑瘫共患癫痫组和未共患癫痫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30例脑瘫患儿,其中男421例,女209例;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155例,未共患癫痫组患儿475例,癫痫发生率24.6%。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在宫内窘迫、窒息、多胎及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方面的发生率高于未共患癫痫组患儿(χ2=4.788、9.368、5.255、12.111,P<0.05),两组患儿在脑瘫分型、头颅MRI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86、14.640、481.5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痉挛型四肢瘫(OR=14.090,95%CI:1.950~101.813)、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OR=1.891,95%CI:1.155~3.095)、围生期窒息史(OR=1.527,95%CI:1.034~2.255)可能是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发病率较高,病情重,识别危险因素可以为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音乐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干预效果,以期为ASD的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音乐疗法对ASD患儿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SMD值及95%CI,评估发表偏倚,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0篇文献,累计干预组614例,对照组622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音乐疗法对ASD患儿的总体效果显著(SMD=-0.74,95%CI:-1.14~-0.34,P<0.001),可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SMD=-0.81,95%CI:-1.08~-0.54,P<0.001),语言功能(SMD=-0.57,95%CI:-0.84~-0.29,P<0.001),语言交流能力(SMD=0.92,95%CI:0.41~1.44,P<0.001),但对ASD患儿社会行为的干预效果不显著(SMD=-0.85,95%CI:-0.61~0.03,P>0.05)。亚组分析显示,音乐疗法对ASD患儿非语言交流能力改善不显著(SMD=0.45,95%CI:-0.11~1.01,P=0.12)。结论 音乐疗法能够改善ASD患儿总体效果、社会交往、语言功能和语言交流能力。不鼓励单独使用音乐疗法来管理ASD患儿的核心特征,但音乐疗法可作为其他综合行为和教育干预计划组成的一部分。同时应针对ASD患儿的具体表现采取个性化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的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为偏瘫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 岁痉挛型偏瘫患儿 4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 3个疗程的运动、作业、等速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 Ashworth(MAS)量表、足底支持面积、足底压力、轨迹长、外周面积、矩形面积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AS 评分、足底压力、足底支持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矩形面积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7.89、5.87、4.98、7.81、3.56、5.67,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能降低痉挛、改善步态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在线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发表的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51,95%CI:1.85~10.96)、病程≥5年(OR=4.32,95%CI:3.04~6.14)、复治肺结核(OR=5.82,95%CI:3.08~11.00)、病变累及肺野数≥3个(OR=2.82,95%CI:2.33~3.42)、有肺部空洞(OR=3.44,95%CI:2.06~5.75)、合并糖尿病(OR=2.05,95%CI:1.75~2.42)、侵入性操作(OR=6.42,95%CI:4.54~9.08)、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OR=4.52,95%CI:1.79~11.3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3.74,95%CI:2.26~6.19)、痰涂片阳性(OR=0.49,95%CI:0.28~0.87)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别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未见明显关联(P=0.066)。 结论 高龄、病程长、复治肺结核、病变累及肺野数多、有肺部空洞、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牵伸方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CP)肌张力影响及患儿耐受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5月在成都市妇妇儿童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渐进式牵伸法组(观察组)27例和静态式牵伸法组(对照组)2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30min/次,1次/d,5次/周,训练12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观察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变化情况,采用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患儿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变化情况,采用改良CHEOPS疼痛评分法观察患儿耐受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2.121、4.947、2.476,观察组:t=3.422、5.322、2.933)、关节活动度测量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061、2.017、2.053,观察组:t=4.357、3.936、3.349)、改良CHEOP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39.817、16.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降低更明显(t=2.230、2.133、2.173, P<0.05);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改善更显著(t=2.059、2.119、2.105, P<0.05),而对照组在牵伸治疗时改良CHEOPS疼痛评分升高情况更明显(t=13.157,P<0.001)。结论 渐进式牵伸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更明显,且患儿耐受度高更易接受,适宜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FN)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易感性的关系,以期为ADHD的遗传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ADHD易感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11.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8 458例样本(其中病例4 247例,对照4 211例)。分析结果显示,rs6265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易感性无关(显性模型:OR=0.96,95%CI:0.87~1.06,P=0.40;隐性模型:OR=1.01,95%CI:0.88~1.15,P=0.92;加性模型:OR=0.95,95%CI:0.85~1.08,P=0.45)。结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贾娟  薛世民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2):1459-146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营养支持联合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借助EBM AI-Reviewer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营养支持联合功能训练对COPD患者康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设定为2000年1月-2022年3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研究对象961例(试验组对象477例和对照组对象484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营养支持联合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COPD患者:(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MD=0.34 L,95%CI:0.13-0.55);(2)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D=4.24%,95%CI:2.53-5.95);(3)用力肺活量(MD=0.33 L,95%CI:0.12-0.54);(4)FEV1占FVC的比值(MD=2.35%,95%CI:1.63-3.07);(5)血清白蛋白水平(MD=2.68 g/L,95%CI:1.98-3.38);(6)血红蛋白(MD=13.93 g/L,95%CI:10.74-17.13);(7)圣乔治呼吸问卷(MD=11.97分,95%CI:9.57-14.36);(8)慢阻肺评估测试(MD=2.99分,95%CI:2.41-3.56)等合并指标。结论 营养支持联合功能训练改善了COPD患者的肺功能、营养水平和生存质量,适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微小RNA-138(miR-138)、微小RNA-338(miR-338)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表达水平,并探究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64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同期选取6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组受试儿童血清中miR-138、miR-338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儿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神经生长因子(NGF)、内皮素(ET)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血清miR-138、miR-338与TNF-α、CRP、NGF、ET表达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138、miR-338水平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发生的因素。结果 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血清中miR-138、miR-338、TNF-α、CRP、ET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NGF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98、9.592、11.039、42.397、14.172、5.744,P<0.05)。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血清miR-138与miR-338呈正相关(r=0.687,P<0.05),且二者均与TNF-α、CRP、ET水平呈正相关(miR-138:r=0.519、0.483、0.494;miR-138:r=0.506、0.492、0.516,P<0.05),与NGF水平呈负相关(r=-0.522、-0.496,P<0.05)。血清miR-138、miR-338诊断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858,截断值分别为1.189、1.406,特异性分别为75.8%、93.5%,敏感度分别为87.5%、67.2%;二者联合诊断痉挛型脑性瘫痪的AUC为0.950,特异性为90.3%,敏感度为93.8%。Logistic回归显示miR-138、miR-338是痉挛型脑性瘫痪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280(1.742~2.983)、2.222(1.637~3.016)],NGF是痉挛型脑性瘫痪发生的保护因子[OR(95%CI)为0.720(0.527~0.984),P<0.05]。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血清中miR-138、miR-338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二者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抽动障碍儿童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正常健康儿童的差异,为抽动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ICB)矫形鞋垫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ICB矫形鞋垫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6月后进行内侧纵弓(MLA)、支撑相各分期、足弓指数(AI)、步长、步频、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指标检测。结果 1)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MLA、支撑相各分期、AI、步长、步频、步速、GMFM-88、BBS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对照组右MLA、支撑相早、中、末期、AI、步长、步频、步速、BBS、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与观察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2.571、0.827、1.449、1.670、3.512、3.202、5.828.5.585、2.675、4.721、2.345,P<0.05);3)治疗后对照组左足内弓角与观察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结论 ICB矫形鞋垫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提高双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作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的辅助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24月龄婴幼儿不同铁和贫血状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为神经行为发育偏移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2例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查以判定婴幼儿铁营养和贫血状况,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为8.07%,铁缺乏发生率为11.49%。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6.70(95%CI:-12.84~-0.56)、-6.27(95%CI:-11.87~-0.68)和-6.19(95%CI:-11.91~-0.47);缺铁无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65(95%CI:-3.19~-0.10)和-2.24(95%CI:-3.86~-0.63);非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52(95%CI:-2.92~-0.16)、-1.46(95%CI:-2.70~-0.23)和-1.39(95%CI:-2.68~-0.11)。结论 铁缺乏、贫血均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负相关,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进一步探明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