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浙江省湖州地区女童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暴露水平,探讨其与女童性早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内分泌专科的84例性早熟女童作为性早熟组,选取同年龄段无乳房发育的女童5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女童晨尿中5种PAEs代谢产物的浓度,分别为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MP)、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EP)、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邻苯二甲酸单丁苄酯(MBzP)和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同时结合患儿的血清性激素基础值、BMI值、骨龄、子宫卵巢体积和LHRH激发峰值,比较和分析3组间的差异。结果:(1) 134例尿液样本中,5种PAEs代谢产物检出率依次为MBP (54.39%)、MEHP (41.22%)、MMP (1.75%),MEP和MBzP未检出;性早熟组尿液中MBP和MEHP检出率及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MBP)~2=9.007,χ_(MEHP)~2=8.323; HMBP=14.15, HMEHP=8.08; P0.05)。(2)性早熟女童中,尿液MBP和MEHP检出组子宫体积为(2.72±0.75) cm~3,大于未检出组[(2.34±0.81)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骨龄与实际年龄差检出组[(1.56±0.57)年]大于未检出组[(1.22±0.4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3)湖州区县乡镇女童MBP和MEHP的检出率为71.1%,显著高于城区女童尿液检出率47.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χ~2=4.619,P=0.032)。结论:PAEs污染与女童性早熟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水平升高与骨龄进展,生殖器官提前发育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女童不同类型性早熟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超声参数,寻求超声在女童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 年2 月-2018 年 2 月,收集性早熟女童263例,其中,中枢性性早熟组 (CPP组)146例,外周性性早熟组(PPP组)117例。另选择正常女童 146 例,均检测子宫、卵巢及乳腺腺体情况,超声多参数测量数据进行比较,观察不同类型性早熟患儿组之间及其与正常女童各项超声参数的差异与特征。结果 宫颈厚是诊断CPP的最佳诊断指标,临界值为0.75 cm,乳腺腺体厚是特异度最高的指标,临界值为1.03 cm,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6.3%;宫颈长度是PPP的最佳诊断指标,临界值为1.51 cm,宫体体积是特异度最高的指标,临界值为2.87 cm3,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95.4%;卵巢体积是区分CPP与PPP的最佳诊断指标,临界值为2.25 cm3,乳腺腺体长度是特异度最高的指标,临界值为3.67 cm,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89.2%。结论 超声检查无创、可靠,其超声测量参数在女童性早熟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中有者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酚A与女童性早熟发病的关系;首次尝试了解生活习惯与双酚A暴露及性早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7-12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性早熟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女童各4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两组女童尿液双酚A浓度;通过自编问卷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双酚A暴露的生活习惯。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尿液双酚A检出率分别为70.45%和4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病例组尿液双酚A浓度高于对照组(Z=3.49,P<0.01);是否饮用桶装水热水可能是女童患有性早熟的弱危险因素(β=0.967 8,χ2=3.870 3,P=0.049 1,OR=2.632,95%CI:1.004~6.903)。 结论 双酚A暴露可能与女童性早熟发病有关;正常对照组女童亦有较高的双酚A暴露率;尿样更适合用来评估人体双酚A暴露情况;常饮用桶装水热水可能增加女童患性早熟的风险;正确合理地使用塑料制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性激素、瘦素(leptin)、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确分析GnRHa激发试验结果并阐述瘦素、APN在肥胖儿童青春发育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6-2018年完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激发试验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9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n=40)、超重组(n=30)、肥胖组(n=20),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瘦素、APN水平,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BMI与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LH峰值和APN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LH峰值和APN也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瘦素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瘦素也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BMI与E2、T、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213,0.250,0.484,P<0.05),与LH峰值、APN水平呈负相关(r=-0.417,-0.525,P<0.05)。结论 在分析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激发试验结果及相关激素水平时需充分考虑BMI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纯乳房早发育和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为预防性早熟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性早熟女童84例,其中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中枢性性早熟组;根据国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分类方法,将性早熟组女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另选取80例健康女童为对照组。记录并统计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骨龄(BA);骨龄与生活年龄比值(BA/C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峰值(P-LH)、促卵泡雌激素峰值(P-FSH)、血清雌二醇(E2)水平,采用25-(OH)D水平评价维生素D水平。结果 性早熟组女童血清25-(OH)D水平为(53.02±20.64)n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女童[(74.32±14.30)n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P<0.05);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25-(OH)D水平[(36.09±11.83)nmol/L]低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55.29±23.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5)。25-(OH)D不足组与25-(OH)D缺乏组骨龄(BA)、实际年龄(CA)、BMI-SDS、身高SDS、体重SDS、LH、FSH基础值、E2、P-LH、P-FSH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不足组P-LH[(30.31±13.45)U/L]和P-FSH[(22.66±7.70)U/L]与25-(OH)D正常组P-LH[(10.67±9.34)U/L]和P-FSH[(17.12±9.2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3.127,P<0.05);25-(OH)D缺乏组P-LH[(32.39±14.56)U/L)]和P-FSH[(25.09±10.56) U/L]与25-(OH)D正常组P-LH和P-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5.242,P<0.05)。 结论 性早熟女童维生素D水平减低,且维生素D水平与性早熟的发生及进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GnRHa治疗后骨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接受GnRHa治疗的36例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和36例健康女童作为对照,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24个月两组女童常见的血清骨营养指标、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水平,比较组间和不同时点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结束,观察组失访5例(失访率13.89%),对照组失访4例(失访率11.11%)。血Ca、P、25-(OH)D3、β-CTX4Ⅲ项指标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E2、N-MID OC、P1NP、BALP4Ⅲ项指标治疗后逐渐下降,且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RHa治疗的最初12月内,患儿雌激素水平下降较明显。GnRHa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较破骨细胞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枢性性早熟(CPP)组儿童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和区间分布,分析CPP儿童性激素与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5年本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82例CPP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儿童20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分析检测血浆25(OH)D水平,并将25(OH)D水平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峰值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PP组儿童25(OH)D水平比对照组低[(55.7±16.9)nmol/L vs.(66.5±20.1)n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 P<0.05),25(OH)D水平与LH/FSH峰值比存在负相关关系(r=-0.74,P<0.05);两组25(OH)D水平构成不同,维生素D缺乏区间CPP占比(39.7%)高于对照组(22.2%),维生素D充足区间CPP占比(16.3%)低于对照组(33.3%)。结论 CPP儿童青春期提前骨骼生长发育快,维生素D需求量大,在儿童性早熟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维生素D重视,定期监测25(OH)D水平,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血清单胺氧化酶水平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及其与心血管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4-11月对沈阳市1 007名中学生进行体检,包括身体测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并根据不同肥胖等级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肥胖率为14.40%,男性高于女性(16.33% vs. 12.48%)。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血清单胺氧化酶浓度比正常组高出16.32%[(8.48±2.10)U/L vs. (7.29±3.02)U/L,F=9.87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单胺氧化酶水平升高是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3,95%CI:1.06~1.20,P<0.001);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血清单胺氧化酶水平与休重指数(β=0.083,95%CI:0.025-0.140,P=0.005)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β=0.039,95%CI:0.003~0.075,P=0.032)水平相关。结论 血清单胺氧化酶水平升高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单胺氧化酶可能参与了脂代谢、糖代谢等与肥胖相关的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食欲素-A(Orexin-A)对大鼠性发育和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瘦素(Leptin)、吻肽(Kisspeptin)水平的影响,探讨能量代谢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启动中的作用。方法 2018年6月将100只5日龄的SPF级SD仔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5只):对照组,性早熟组,Orexin-A组,Orexin-A+食欲素受体1(OX1R)拮抗剂组。后三组皮下注射25μl的含达那唑(300μg/只)的乙醇与乙二醇的混合液1次,建立大鼠性早熟模型。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不含达那唑的乙醇与乙二醇的混合液1次。15日龄后,Orexin-A组、Orexin-A+OX1R拮抗剂组分别每天侧脑室注射1次0.5 nmol/L的Orexin-A 5μl和同浓度的Orexin-A 5 μl+30 nmol/L的OX1R拮抗剂5 μl。比较各组大鼠首次阴道开口时间和青春前期、青春期及青春后期3个时间段的血清性激素、Kisspeptin、Leptin水平。结果 1)性早熟组大鼠首次阴道开口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H=3.092,P=0.012);2)青春前期:Orexin-A组LH、雌二醇(E2)、Kisspeptin、Leptin水平低于性早熟组(t=-3.082、-2.476、-3.732、-3.289,P<0.05);而Orexin-A+OX1R拮抗剂组与性早熟组相比较,除Kisspept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6,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Orexin-A组LH、Leptin水平低于性早熟组(t=-2.469,H=-2.771,P<0.05);而Orexin-A+OX1R拮抗剂组与性早熟组相比较,各指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后期:Orexin-A组Leptin水平低于性早熟组(t=3.674,P<0.05)。结论 Orexin-A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Kisspeptin的表达来抑制HPGA的启动和进展。能量代谢与HPGA的启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女童性早熟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13例女性儿童性早熟病例的临床分类、骨龄、致病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女性儿童性早熟病例中,中枢性性早熟(CPP)43例(38.1%),外周性性早熟(PPP)70例(61.9%)。CPP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呈阳性,骨龄比生理年龄明显升高至少1年以上;PPP患儿GnRH激发试验呈阴性,骨龄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饮食情况调查显示,PPP组患儿中,经常食用饮料、肉禽、水产及补品的比例明显高于CPP组。结论 女童性早熟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比较复杂,常需综合分析。部分PPP女童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转变为CPP,应引起高度重视,食品性激素污染,尤其值得食品生产监督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