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丽  杨莉  吴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518-3519
目的 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 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深静脉置管途径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急诊需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别进行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比较在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术安全可靠,在急诊抢救患者中有重要价值,尤以经锁骨下穿刺者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深静脉置管方式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242例次的深静脉置管术,探讨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A:)和股静脉置管的特点。方法颈内静脉置管94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86例次,PICC置管326例次,股静脉置管736例次。比较四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四组总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组深静脉置管的操作技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随机选择一种置管方式达到能长时间给药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38-839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644例经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血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99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345例。结果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93.98%(281/299),股静脉96.81%(334/345);血流量:颈内静脉200~310(254±24)ml/min,股静脉160~320(225±29)ml/min。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颈内静脉3.68%(11/299),股静脉7.54%(26/345);导管留置时间:颈内静脉11~153(56±11)d,股静脉2~93(31±8)d。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但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流量、感染发生率、带管时间均明显优于股静脉,故对于长期血透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法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将123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穿刺置管法组(简称改良前路法组,38例)、颈内静脉穿刺前路置管法组(简称经典前路法组,49例)及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路法组(简称中路法组,36例)。比较各组之间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结果改良前路法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8.7%,高于经经典前路法组(65.3%)和中路法组(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前路法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高于经典前路法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前路法组总成功率与中路法组相近;改良前路法组无并发症发生,与经典前路法组并发症发生率(2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路法组(11.1%)差异不明显;经典前路法组失败率(13.3%)显著高于改良前路法组(0),与中路法组(2.8%)比较差异不明显;改良前路法组穿刺时间为(6.22±1.12)min,显著低于经典前路法组[(9.87±1.81)min]和中路法组[(8.24±1.5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法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更高,所需时间较少,对患者损伤、并发症少,降低了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7.
程吉才 《临床医学》2009,29(4):29-30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股静脉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2005年至2008年73例行深静脉置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相关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股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相关感染率高。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简便、风险低、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最长,置管并发症最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12.
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置管术的病人,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5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50例,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6.0%,84.0%;操作时间分别为18.8min,21.6min;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90d,63d;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0,16.0%,两组效果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做好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对保证静脉置管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股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置管2种置管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对136例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对10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穿刺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结果 股静脉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穿刺置管时间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但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方式.结论 2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下、颈内及股静脉3部位深静脉置管术主要并发症及置管的难易程度。方法:选取600例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颈内静脉(B)和股静脉(C)组,比较3组的穿刺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指标,明确3部位穿刺技术的优缺点。结果:一次性成功率以锁骨下静脉最低,股静脉最高,3者比较P〈0.05;但总体成功率P〉0.05。锁穿发生导管易位率最高,P〈0.05,但与颈内静脉对比在其他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股静脉置管虽在导管易位及气胸方面有优势,但其他并发症均高于前二者,P〈0.05。结论:三部位置管术各有优缺点,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及自身经验合理选择,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及丰富的置管经验是深静脉置管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两种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以颈内静脉置管作为首选,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路径有前路、中路和后路3种,目前多数人采用中路穿刺置管,但时常发生误穿动脉等并发症,随着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日益普遍,如何减少穿刺置管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后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与目前常用的中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进行比较,拟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供同道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至2006年9月我院拟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年龄26~73岁,平均(50.72±11.83)…  相似文献   

17.
57例危重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 57例危重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其中颈内静脉置管 1 1例 ,股静脉置管 45例 ,锁骨下静脉置管 1例 ,置管时间 1~ 62 d,平均 31 .5d。就操作中防止并发症及加强护理防止感染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超声组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传统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右置管、困难置管、所患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组、传统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13.4±5.6)s、穿刺次数(1.0±0.2)次较传统组穿刺时间(44.3±19.9)s、穿刺次数(1.4±0.5)次明显减少(P=0.000)。传统组与超声组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气胸、血胸、导管错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2%、8%和2%、6%和0、4%和0、4%和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具优势,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手术室外行急诊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方法 手术室外行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206例,按照首次穿刺的血管分为右颈内静脉组110例和右股静脉组96例.分别记录2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操作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 6.04软件包对2组数据行t检验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性别相似,最终均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无气胸、心跳骤停等发生.右颈内静脉组首次成功率为88%(97/110),右股静脉组为100%(96/96)(P<0.05);右颈内静脉组操作完成时间为(21.5±8.4)min,右股静脉组为(12.5±5.3)min(P<0.05).右颈内静脉组有7例误穿动脉,其中4例血肿形成,而右股静脉组仅2例误穿动脉,无血肿形成.心电监护显示右颈内静脉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右股静脉组无心律失常发生(P<0.05).结论 手术室外危重患者的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选择股静脉为穿刺途径,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科2006~2007年240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留置时间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短,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ICU患者如果需要留置导管较长时间,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而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宜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