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心悸、怔忡、不寐、健忘、遗精等疾病。历代医家大都采用交通心肾之法治之。笔者近年研读《医宗金鉴》,对其中“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感悟颇深。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居人体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是生命活动即气机运转的“枢纽”,协调五脏功能活动。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气机转输,脾主升,胃主降,主导着肝之升发,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保持了脏腑活动正常。笔者将其验之临床…  相似文献   

2.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体六气运动的气机升降规律探讨朱丹溪"相火论"。认为"相火论"虽言及生理和病理的相火,但更强调病理的"相火",此火不能潜藏守位乃是由于六气运动不圆所致的心肾不交,同时从丹溪临证用药中分析所得理论。  相似文献   

4.
心肾不交是心肾两脏之间阴阳水火在升降出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相交关系受到破坏时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徐峰教授认为临证治疗失眠症关键在于调整脏腑气机,百病皆由气生,脏腑升降有序,才能保持机体内的阴平阳秘及气血的动态平衡。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难以下降而亢盛于上,水火失济,心神不宁而失眠,治疗应注重升水降火,心火不亢,肾水不寒,心肾相交,脏腑气机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6.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辨证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所著,所论述的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本脏的阴阳相交和心肾的阴阳上下相交,将心肾不交归为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和心肾两不相交,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心肾不交理论的内涵。在治疗心肾不交证时,陈士铎以补益为主,伍以清心泻火之品,常用熟地、麦冬、人参、山茱萸、肉桂、黄连等药物,善用熟地与麦冬、熟地与人参、黄连与肉桂配伍。  相似文献   

8.
张志真氏撰文阐述了在少阴里虚的基础上因心肾虚损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而出现的心肾不交。本病证病理变化以《伤寒论》原著少阴病证辨治演变过程为依据,试从虚寒正治简要、阴阳相交转化、不交发生条件等三个方面予以揭示说明,并结合阴阳、脏象学说进一步阐述心肾不交是以肾虚、命门水火不足为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序和丛邪滋生等综合原因导致发生的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进行了探讨。气机紊乱、代谢异常、水湿寒热郁邪滋生,这正是心肾不交病证的结果。心肾虚损为本证的病理基础,因心肾虚损而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继而出现的心肾不交又是本病证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在少阴里虚的基础上因心肾虚损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而出现的心肾不交,本病证病理变化以原著少阴病证辩治演变过程为依据,试从虚寒正治简要、阴阳相交转化、不交发生条件等三个方面予以揭示说明,并结合阴阳、脏象学说进一步阐述心肾不交是以肾虚、命门水火不足为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序和丛邪滋生等综合原因导致发生的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三、人体的“气机升降”规律如何,试详细说明之? 人体的“气机升降”,是脏腑机能活动及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过程。其运动规律一般的说,心肺居于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居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的枢纽。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二者一降一升,使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心主血脉,有升有降,心阳下济肾阳,肾虽潜藏,但肾阴又能上滋心阴,而为“心肾相交”;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  相似文献   

11.
“心肾理论”包括心肾相交与不交两方面,综观历代医论,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形成了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代表医家如孙思邈、严用和、朱丹溪、周慎斋等。笔者认为此观点以五行之变释生理,以五行之常释病理,有悖于五行归类特性。另外,全国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心火旺肾阳虚型心肾不交的病机是“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同为亢盛之心火,可出现心火旺肾阳虚与心火旺肾阴虚的不同转归,有臆测之嫌,难以统括临证诸多变化。笔者认为对心肾相交与不交应结合临床,深化认识,不可望文歧义  相似文献   

12.
曹理璞 《河北中医》2010,32(11):1648-1649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致病机制复杂多样,心肾不交为失眠常见致病机制之一。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心与肾的关系,以五脏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以五行属性而言,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从生理上,水升火降,坎离交泰,心火下降于肾以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滋心火,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阴阳升降平衡、阴阳相交之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相似文献   

13.
张相宏 《新中医》2012,(9):127-129
心指心神,属精神范畴,肾代表脏腑,属形体范畴,心肾相交即指身心合一、“形与神俱”,心肾不交即是身心分离、形与神散。心肾相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下潜肾水,心肾不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外泄而未能下潜肾水。心肾相交的模式有天然模式和人为模式。心肾相交是健康之本,心肾不交是疾病之源。从心、肾而求,是治疗一切身心疾病的总纲要。是治本之大法。  相似文献   

14.
心肾不交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现象。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阴阳的偏胜偏衰,在某种情况下,便会产生“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心者主火,火性炎上;肾者主水,主藏精,水主下行。欲要火不太过,不变为壮火,必须得肾精以济以潜;欲要阴精不下泄,必须得心阳提挈以上承。心在上,“心部之表”,以阳为用,肾在下,“肾治于里”,以阴为用,阴阳表里上下之间相互渗透,不  相似文献   

15.
心肾相交,亦谓水火既济,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升降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导致心肾不交,就会出现诸如心悸、怔忡、不寐、健忘、遗精等疾病。交通心肾法就是针对本病机设立的著名法则,先贤在这一治疗原则指导下,发明了许多的用药方法,从脾胃论治心肾不交乃其中一法。清代医家李用粹:“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阳  相似文献   

16.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心火和肾水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脾胃气血充足,中气升降枢纽正常,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要条件。脾胃不能斡旋其间以致水火升降异常而致心肾不交。在临证遣方组药时应注意"脾(胃)主交通心肾",于交通心肾的方中伍以调理脾胃之药,每获良效。文章援引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方剂,以不寐方为例就脾(胃)主交通心肾理论在心肾不交的方剂配伍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徐经世教授(1933-),系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获得者,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笔者有幸跟随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侍诊,并体会到徐师从中医心肾不交论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今就徐师运用心肾不交理论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简述如下。1心肾不交释义心肾不交基于心肾相交,两者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用水火升降的观点来说明心肾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18.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和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变。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而出现的心烦、不眠、多梦、心悸、怔忡、遗精等症。是和心肾相交相对而言。对这种水火既济关系的破坏,多数医家着眼于心和肾本身的病变。或曰肾水不足,或曰心血不足,心火上炎而致心肾不交。如清代医家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火之降。”对其治疗又提出:“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陈良夫说:“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心与肾为对持之脏,  相似文献   

19.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若因某种原因导致升降失衡,则病变丛生。治病用药,调整升降,可使脏腑协调,疾病痊愈。历代医家运用升降理论所制之方多疗效卓著。所以,讨论升降法的巧妙运用,对临床遣药组方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升肾水降心火肾藏精而为水脏,心藏神而为火脏。《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说明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才能维持心肾的正常功能。若恣情纵欲,耗伤肾阴,阴精亏损不能上奉于心,心火独亢,则心神摇荡而虚烦少寐。《摄生秘剖》载天王补心丹以治之。  相似文献   

20.
1 心肾相交理论形成与发展早在《内经》中就讨论了水火升降的问题 ,为心肾相交理论形成打下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升已而降 ,降者为天 ,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 ,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 :“水火相交 ,阴阳相应 ,乃为和平”观点 ,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此观点进步于《内经》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