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在救治心脏骤停的患者中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治疗,以此研究其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时间选择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生存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等指标参数与死亡患者相比。结果: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成功撤离辅助患者12例,8例患者生存出院;20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生院内死亡12例,合并出血、合并感染例数分别:5例、6例;ECMO前最后1次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存组别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ECMO辅助前最后1次乳酸、ECMO辅助前最后1次肌酐、体质量、ECMO治疗辅助流量、乳酸恢复正常时间、使用体外生命辅助支持恢复自主心律时间分别为:(45.55±21.11)min、116.50(56, 127) min、(5.66±2.11)mmol/L、(99.76±26.65)μmol/L、(64.55±10.11)kg、(3.47±0.66)L/h、(43.67±9.56)min、(20.33±1.23)min。结论:ECMO技术是体外心肺复苏治疗的重要手段,进行ECMO技术之前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结局的重要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具有复苏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神经功能结局预后低等特点。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外,也通过一些临床实践及研究来探索心脏骤停自 主循环恢复(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文章就与心脏骤停ROSC预后相关的复苏前、骤停相关及ROSC后因素进行论 述。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是指急救中心人员接到旁观者求救电话后,判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向施救的旁观者发布心肺复苏指令,指导旁观者进行的心肺复苏。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通过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现对近些年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国内推广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心脏骤停救治中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长时间与短时间复苏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乳酸值。结果两组短时间与长时间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对照组复苏后乳酸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低血乳酸值,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李小燕 《内科》2010,5(5):514-516
心脏骤停(CA)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立即缺血缺氧,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虽可使大多数CA患者恢复心搏,但复苏后出现的全脑损伤仍是复苏最终成功或完全康复的难题。心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了脑复苏应该采用多方面病因、特异性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复苏后脑损伤有效保护策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4例院外心脏骤停(CA)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成功经验。表明如心肺复苏(CPR)及时和复苏后期处理得当,长时间CA(35’,40’)有可逆性;并就CA的高危因素,原因和机理及CPR中的一些关健点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 ,易引起不可逆损害 ,虽然部分病人心肺复苏成功 ,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 ,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跳和呼吸的恢复 ,重要的是恢复智能和生活能力 ,因此 ,心肺复苏是决定预后的基础 ,脑复苏则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综述如下。1 低 温低温对脑缺血既有保护作用 ,又有脑复苏作用 ,其机制 :①低温可抑制脑组织需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急救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给予相关的急救治疗措施,探究疗效。结果经过急救治疗后,52例患者中成功复苏42例,复苏成功率为80.77%。包括单纯采用心肺复苏11例,经过电复律后实施心肺复苏12例,给予胸外按压与气管插管后实施心肺复苏19例。结论采用一系列急救方式对心脏骤停患者展开救治,包括除颤、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复苏、抗生素治疗等,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主循环恢复结果分为成功组(67例)和失败组(1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术前伴发病、心脏骤停前监测、心脏骤停地点、胺碘酮用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ASA分级、心脏骤停地点、初始的心电图节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时机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骤停时地点手术室外(OR=9.72,95%CI=3.16~67.33)、不可电击性心律(OR=8.33,95%CI=2.77~22.87)、心脏骤停前休克(OR=5.17,95%CI=3.23~16.13)、肾上腺素用量(OR=6.84,95%CI=2.61~44.75)、心肺复苏时间(OR=6.14,95%CI=1.77~17.21)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OR=7.51,95%CI=2.57~41.93)均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心脏骤停地点手术室外、不可电击性心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2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序复苏时心脏骤停或伴呼吸停止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4例单纯心脏骤停,按心脏按压,药物、电复苏技术进行心脏复苏;9例伴呼吸停止,按常规呼吸、心脏、药物、电技术程序进行复苏,所有病例均行脑复苏。结果:23例心肺复苏成功2l例(91.30%),心肺脑复苏成功16例(69.57%)。结论:根据是否呼吸停止决定复苏程序有望提高复苏成功率,早期进行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临床各科都会遇到,复苏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时间。发生于院外的心脏骤停因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施救,因而心肺复苏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很低。我科近期抢救1例发生于院外的电击伤致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40余min心肺脑复苏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健的大鼠体外心肺复苏(ECPR)模型,为体外生命支持研究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常规心肺复苏(CCPR)组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组,各6只。两组均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行气管切开术置入自制气管插管,经右股动脉监测血流动力学。C组仅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E组建立V-A ECMO,CA后行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大鼠复苏成功后继续观察90min。两组均持续监测呼吸、血流动力学,并于窒息前、复苏后30min行血气分析。实验结束后均给予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并取材。结果12只大鼠中11只建模成功,E组均成功ROSC,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结果良好;C组5只成功ROSC,1只抢救失败死亡,余循环稳定。两组大鼠的体重、窒息前的肛温、MAP、心率、窒息法致CA时间、CA持续时间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大鼠的心肺复苏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血气分析与基线血气相比均变化较大,以pH及BE异常为著。另外,E组与C组相比,复苏后血气分析中pH、BE、PO2、Hct及H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组的Hct、Hb明显下降(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无血预充大鼠ECPR模型,ECPR组改善组织灌注的疗效优于CCPR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以及护理,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总结疗效。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好转48例(96%)。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患者心跳恢复之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治疗、护理价值,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后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其中心功能障碍是复苏后最主要的死因。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胰蛋白酶等活性。近年来临床关于乌司他丁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渐渐增多。为了解乌司他丁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现对乌司他丁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潘靖华  何长科  罗刚 《内科》2010,5(3):288-289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3月我院抢救的4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0.4%,死亡率为79.6%。院内和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0.8%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开始时间〈5 min和≥5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2.1%和4.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尤其是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应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心肺脑复苏后的康复对策。方法分析我科17例CA患者心肺脑复苏后所实施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生存1年以上者8例,其中1例生存16年。康复的具体有效措施实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维持循环稳定、支持呼吸等综合性心脏康复方案是CA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杨慧华 《山东医药》2006,46(11):42-42
近年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细致的护理监测工作。现对我科2003年6月~2005年6月心肺复苏成功的94例患者复苏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复苏后监测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20.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生命终止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存在多个重要脏器功能损伤。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早期给予肝素抗凝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护重要脏器免受损伤。本文就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心肌、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