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种蛋白表达及临床特征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nn Arbor进行临床分期,IPI指数进行危险分级,依B细胞来源分为生发中心来源及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BCL-2、BCL-6、C-MYC、MUM1、CD10等蛋白的表达,根据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R-CHOP组(50例)和CHOP样组(18例),最后根据性别、年龄、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以及上述临床指标,应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影响初诊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IPI分级为高中-高危、LDH升高、BCL-2蛋白阳性表达、BCL-6蛋白阴性表达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LDH升高和BCL-6蛋白阴性表达为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BCL-2蛋白阳性表达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而总生存时间(OS)与ESR、IPI分级、BCL-6蛋白表达有关。结论:BCL-2、BCL-6蛋白表达及部分临床特征可作为DLBCL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选择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改善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CD68和CD34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确诊的67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68和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特征DLBCL患者CD68、CD34的阳性表达及共表达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7例DLBCL患者有40例CD68表达阳性,35例CD34表达阳性。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4分、有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和CD34阳性率,以及二者的共表达率明显高于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Ⅰ~Ⅱ期、IPI评分为0~2分、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和CD34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CD68和CD34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和CD34阳性表达与DLBCL患者的Ann Arbor临床分期、IPI评分、骨髓侵犯及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且CD68和CD34阳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入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DLBCL患者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分别设定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未行任何治疗。选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cyclin D2、Bcl-2蛋白表达情况,对cyclin D2、Bcl-2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病理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75%(27/80)、62.50%(50/80),对照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00%(1/20)、10.00%(2/20);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2蛋白表达、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Ann Arbor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探究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53%(71/94)、58.51%(55/94)、52.13%(49/94)、15.96%(15/94)、34.04%(32/94)。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20.93%(9/43),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44.00%(22/50),2种基因异常均为多拷贝;MYC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者2例(2.13%)。94例患者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1.79(2-36)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8%和64.8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ECOG评分≥2、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增加、BCL-6蛋白阳性表达、MYC和及BCL-2基因同时异常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较大,化疗联合放疗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IGH/BCL-2融合、BCL-6基因断裂及MYC基因断裂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BCL-2、BCL-6和MYC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YC、BCL-2及BCL-6均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阳性信号,其中MYC主要于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2主要于细胞质及局部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6主要于细胞核上呈现阳性表达。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者BCL-2表达水平较2分者明显升高,且免疫亚型为CD5~+、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者BCL-2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升高(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者MYC表达水平较0-2分者明显升高(P0.05);免疫亚型为CD5~+、GCB者BCL-6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降低(P0.05)。经Cox多变量分析结果发现,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存在显著关系(P0.05)。结论:BCL-2、BCL-6和MYC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检测预后相关标志物,建立临床因素与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Nomogram预后模型。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7例DLBC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CET1、LMO2、BCL-6、BCL-2和MYC蛋白表达,并分析这些蛋白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用于逐步筛选Nomogram模型中的预后因素,最终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模型。结果:GCET1蛋白表达阳性多见于Ann Arbor分期I/II期患者(P=0.011)。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少出现B症状(P=0.042),且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P=0.005)。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OS)时间显著长于阴性患者(P=0.018),但LMO2蛋白表达与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而GCET1蛋白表达与OS、PFS时间均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包括IPI评分、BCL-2蛋白、MYC蛋白、LMO2蛋白和利妥昔单抗5个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组织中核酸外切体成分4(EXOSC4)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51%;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44例和低表达组1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评分、细胞起源等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EXOSC4蛋白高表达是初治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组织中EXOSC4蛋白高表达初治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组织EXOSC4...  相似文献   

8.
孙冠星  曹祥山  李青 《临床荟萃》2012,27(8):652-656
目的 探讨BCL-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BCL-6和BCL-2两种蛋白在46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CL-6和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4.3%(25/46),BCL-6阳性组和BCL-2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BCL-6和BCL-2的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OXP3、CD11c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8例DLBCL患者,收集患者术中切除的DLBCL组织作为检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FOXP3、CD11c蛋白的表达,术后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记录患者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FOXP3蛋白为核阳性表达,多以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FOXP3阳性率为54.17%(26/48);CD11c蛋白为细胞膜阳性表达,多以弥漫性分布,CD11c阳性率为60.47%(29/48)。FOXP3、CD11c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年龄、性别、累及部位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但与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DLBCL患者临床分期越低、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越低,则FOXP3、CD11c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r=0.637,r=0.709)。术后1年,FOXP3阳性表达或CD11c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FOXP3阴性表达或CD11c阴性表达患者(P<0.05);至随访结束,FOXP3阳性表达或CD11c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明显长于FOXP3阴性表达或CD11c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在部分DLBCL患者组织中FOXP3、CD11c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相关,FOXP3和CD11c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不同器官和部位发生的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采用双色FISH法检测42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及扩增。观察组织标本中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CL-2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2.9%(18/42),16例生发中心型(GCB型)阳性率为43.8%(7/16),26例non-GCB型阳性率为42.3%(11/26),统计学分析χ~2=0.008(P0.05),差别不显著;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重排列联系数为0.333(P0.05),差异显著;bcl-2蛋白表达与BCL-2扩增列联系数为0.243(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 bcl-2蛋白高表达(中强以上,≥50%)与BCL-2基因重排有密切相关性。DLBCL中,bcl-2蛋白高表达提示可能存在BCL-2基因重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CD30(s CD30)、可溶性CD40(s CD40)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86例作为DLBCL组,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s CD30、s CD40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因素。结果 DLBCL组患者血清中s CD30、s CD40表达水平分别为(51. 34±10. 42) ng/ml、(16. 79±3. 45) ng/ml,均高于对照组(5. 68±1. 13) ng/ml、(3. 13±0. 34) ng/ml(P 0. 05);与I期比较[(45. 32±6. 33) ng/ml、(13. 24±1. 57) ng/ml],III [(50. 23±5. 29) ng/ml]、Ⅳ期[(54. 45±9. 81) ng/ml]DLBCL患者s CD30水平依次升高,II[(14. 39±1. 25) ng/ml]、III [(15. 78±2. 39) ng/ml]、Ⅳ期[(18. 56±3. 79) ng/ml]DLBCL患者s CD40水平依次升高(P 0. 05); s CD30、s CD40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有关(P 0. 05),与性别、Hans分型、B症状及起病部位无关(P 0. 05); sCD30、sCD40高表达组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3. 89%、17. 65%,显著低于sCD30(76. 32%)、sCD40(80. 00%)低表达组(P 0. 0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s CD30及s CD40表达水平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 432,95%CI:1. 241~1. 652; HR=1. 357,95%CI:1. 218~1. 512; HR=2. 654,95%CI:1. 957~3. 599; HR=4. 129,95%CI:2. 382~7. 157)。结论 s CD30、s CD40在DLBCL患者显著高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5年生存率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s CD30、s CD40水平对研究DLBCL临床病理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蛋白CD30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血液科的149例DLBCL患者中63例非特殊类型(DLBCL,NOS)患者的CD30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CD30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Ann Arbor分期、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外累及病灶数、国际预后指数(IPI)、Hans分型及骨髓累及无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年龄、ECOG PS评分、B症状、结外累及病灶数、LDH、IPI评分、是否存在骨髓累及,是否使用美罗华是影响整体OS和EFS的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对于GCB型DLBCL患者,CD30表达水平对OS和EFS均无显著影响,而对于non GCB型DLBCL患者,CD30+不仅是OS的影响因素(P=0.037),还提示倾向于较好的EFS(P=0.067)。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和CD30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评分:P=0.000,95%CI 0.042-0.374 CD30:P=0.044,95%CI 1.055-60.613)。对于EFS,IPI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00,95%CI 0.040-0.360),而CD30+患者明显倾向于较长的EFS(P=0.050,95%CI 0.996-56.501)。结论:CD30与DLBCL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存在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C Bbl 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P53.C-MYC和BCL-6基因。分析其与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7例(33.75%)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4例(30.00%)患者存在C-VIYC基因的扩增和重排,46例(57.50%)患者存在BCL-6基因的重排。P53缺失、C-MYC重排和扩增及BCL-6重排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存在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骨髓浸润等临床资料,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R-CHOP与CHOP两种方案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1.67个月,2年OS 率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评分、IPI评分、治疗前LDH值、骨髓浸润、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较CHOP方案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 bc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存 DLBCL 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 DLBCL 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 DLBCL 和5例 RLH 中 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 存在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 E1.11、E1.12和 E1.10,2/10(20.0%)RLH 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 bcl-6突变;②9/32(28.1%)DLBCL 有 bcl-6基因重排,而 RLH 中均未检测到 bcl-6基因重排;③38/51 (74.5%)DLBCL 中可见 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 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 bcl-6阳性表达;④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c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 DLBCL 和 RLH 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 DLBCL 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 DLBCL 的异质性,还可能与 DLBCL 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 DLBCL而不发生于 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 DLBCL 的发生,并可作为 DLBCL 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MYC/BCL-2蛋白双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纳入DA-EPOCH-R(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表阿霉素)、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移植等治疗因素后,双表达是否仍是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201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治疗且具有可用病理结果的223例初治DLBCL患者,75例MYC/BCL-2高表达的患者归为双表达组,从148例非双表达的患者中,应用倾向性评分(PSM),根据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选择等因素进行1∶1匹配,筛选出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SM后双表达组和非双表达组的3年OS率分别为(69.8±5.5)%及(77.0±4.9)%(P=0.225),3年PFS率分别为(60.7±5.8)%及(65.3±5.5)%(P=0.3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的亚组分析显示,双表达和非双表达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61.3±7.5)%及(77.2±5.6)%(P=0.027),3年PFS率分别为(52.1±7.5)%及(70.6±6.0)%(P=0.0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细胞起源(COO)分型、是否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是否进行移植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而MYC/BCL-2蛋白双表达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MYC/BCL-2蛋白双表达在R-CHOP方案治疗下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但在DA-EPOCH-R、移植等治疗方案下,双表达对DLBCL的不良预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10、bcl-6、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牛发中心样B细胞(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非GCB)分型中的作用及GCB、非GCB分型的意义.方法 收集54例DLBCL总结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CD10、bel-6、mum-1的表达并进行GCB、非GCB分型.结果 在54例DLBCL的肿瘤组织中CD10、bel-6、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42.6%、46.9%、61.1%;GCB型29例,非GCB型25例.CD10(+)GCB 23例,CD10和mum-1(-). bcl-6(+)GCB 6例;CD10和bcl-6(-)非GCB 20例,CD10(-),bcl-6和mum-1(+)非GCB 5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s Rank检验表明:DLBCL的GCB和非GCB分型与患者的生存率分布筹异显著(P<0.05),GCB型DLBCL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GCB型.54例DLBCL中10例IPI 0~1;14例IPI 2;17例IPI 3;13例IPI 4~5.GCB、非GCB分型与IPI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CB型以IPI<3为主,非GCB型以IPI>3为主.结论 CD10、bcl-6、mum-1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DLBCL的GCB、non-GCB分犁及诊断,与IPI结合提示GCB型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68+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首诊为DLBCL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CD68+ LAM表达数目,并对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与有、无B症状者及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与有、无脊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6,3.798,2.214;P=0.024,0.009,0.043);不同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有、无B症状与有、无巨大肿块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DLBCL患者的CD68+LAM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2,P<0.05);各IPI分级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DLBCL患者中,CD68-LAM高密度表达者为13例(21.7%),低密度表达者为47例(78.3%);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76.9%(10/13),低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152,P<0.05).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低密度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 LAM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ncRNA RP11-513G11. 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93例于西南医科大学血液科确诊为DLBCL(DLBCL组)患者和6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RP11-513G11.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P11-513G11. 1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01); RP11-513G11.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周期及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瘤(GCB)亚型无关(P 0. 05),而与肿瘤大小、Ann Arbor分期、B症状、化疗敏感性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均显著相关(P 0. 05); RP11-513G11. 1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与低表达者比较,明显缩短(P 0. 001)。化疗敏感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与化疗耐药者比较,均明显延长(均P 0. 00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nn Arbor分期、RP11-513G11. 1表达水平、国际IPI指数及化疗敏感性均是影响DL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RP11-513G11. 1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e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在DLBC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DLBCL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DLBCL和5例RLH中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存在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E1.11、E1.12和E1.10.2/10(20.0%)RLH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bcl-6突变;②9/32(28.1%)DLBCL有bel-6基因重排,而RLH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③38/51(74.5%)DLBCL中可见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bcl-6阳性表达;④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e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DLBCL和RLH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DLBCL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DLBCL的异质性,还可能与DLBCL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DLBCL而不发生于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生,并可作为DLBCL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