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和双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157例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78)患者采用双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79)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9. 8%)与对照组(92. 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81. 5±6. 3 min)长于对照组(65. 3±5. 5 min)(P 0. 05),但切口长度(5. 1±0. 2 vs 7. 5±0. 3)、术中出血量(35. 6±4. 4 vs. 58. 6±5. 8)、术后住院时间(6. 1±1. 2 vs. 8. 9±1. 3)、持续引流时间(5. 6±2. 8 vs. 8. 0±3. 3)、切口满意度(4. 4±0. 7 vs. 3. 6±0. 8)、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VAS)(3. 6±1. 3 vs. 6. 8±1. 5)、术后24 h VAS评分(1. 6±0. 8 vs 3. 3±1. 2)均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总引流量(1 355. 8±263. 4 vs. 1 405. 2±250.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术后漏气、胸腔积液、皮下气肿、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患者的肺不张发生率(1. 3%)、切口感染率(1. 3%)均低于对照组(7. 7%、6. 4%)(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1. 5%)低于对照组(35. 9%)(P 0. 05)。结论单孔和双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相近,但与双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膜纤维板切除术围手术期指标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入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布地奈德激素喷雾吸入治疗(每日早晚各1次,300μg/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3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噻托溴铵喷雾吸入治疗(每日1次,18μg/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3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NF-α水平、IL-6水平、肺功能指标以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62. 5%vs. 35. 0%)以及总有效率(95. 0%vs. 77. 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FVC)(1. 97±0. 23 L vs. 1. 54±0. 22 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EFV1)(2. 34±0. 31 L vs. 1. 87±0. 24 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68. 49±6. 84 vs. 54. 31±6. 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呼出一氧化氮(Fe NO)(18. 17±10. 13 ppb vs. 25. 94±15. 38 ppb)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L-6(11. 34±3. 57 ng/ml vs. 18. 95±5. 23 ng/ml)、TNF-α(15. 15±3. 61 ng/ml vs. 20. 14±11. 37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评分(CAT)(16. 44±2. 71分vs. 21. 35±3. 25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P 0. 05),哮喘症状评分(ACT)(22. 63±3. 18分vs. 16. 94±2. 53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P 0. 05)。结论吸入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对于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每搏变异度(SVV)在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双盲随机法选取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50例,将其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25例,SVV组25例。其中CVP组行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SVV组利用超声监测左室流出道内径(D),流速时间积分(VTI)。CVP组和SVV组分别以CVP 10~12mm Hg和SVV10%为目标进行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时间,以及复苏前后乳酸、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氧合指数(PaO_2/FiO_2)、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变化,24h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 SVV组乳酸、HR、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明显低于CVP组,MAP明显高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组复苏时间、NT-proBNP水平、24h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V能更好地指导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液体治疗,减少液体复苏时间,优于CV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沈阳市肛肠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选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选择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输血率)、术后康复指标(术后下床时间、流食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撤管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1. 25±12. 67 min vs. 175. 43±13. 79 min)、淋巴结清扫数量(12. 72±2. 61个vs. 13. 01±2. 18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25. 32±5. 74 ml vs. 33. 96±9. 21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过程无输血病例,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输血3例(6. 67%),观察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3. 85±4. 63 h vs. 35. 46±6. 22 h)、术后流食进食时间(36. 14±11. 34 h vs. 38. 27±12. 58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8. 12±2. 51 h vs. 22. 41±3. 17 h)、引流管撤管时间(5. 02±1. 28 d vs. 5. 98±1. 32 d)、住院时间(8. 25±1. 45 d vs. 10. 11±2. 16 d)均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51. 11%);明显低于对照组(82. 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 11%vs. 33. 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内无进展生存率(86. 67%vs. 77. 78%)、总生存率(91. 11%vs. 82. 2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监测(PICCO)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R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在PICCO监测下,予每天6~8hRRT,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值分成观察组(EVLWI7mL/kg)21例和对照组(EVLWI≤7mL/kg)20例。观察初始液体复苏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O_2/FiO_2)、动脉氧分压(PO_2)、经皮脉氧饱和度(SPO_2)、血乳酸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24h的PO_2/FiO_2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液体复苏48h后PO_2/FiO_2开始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72h的PO_2/FiO_2恢复正常。观察组液体复苏24h的PO_2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24h的SPO_2均呈一过性下降,48h恢复正常,两组患者SPO_2液体复苏治疗前后及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液体复苏24h的血乳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外肺水监测有助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氧合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相似文献   

6.
每搏量变异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反应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每搏量变异(SVV)预测机械通气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反应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共对17例机械通气的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31次液体负荷试验.采用脉搏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SVV.将液体负荷后心脏指数(CI)增加值(ΔCI)≥10%定义为液体反应阳性.观察液体负荷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肺水指标的变化,评价SVV、中心静脉压(CVP)与ΔCI的相关性.结果 液体负荷后SVV显著降低[(6.6±2.1)%比(12.1±3.7)%,P<0.01],CVP显著增高[(12.5±3.6) mm Hg比(8.9±4.1) mm Hg,1 mm Hg=0.133 kPa,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液体负荷前SVV与ΔCI显著相关(r=0.447,P=0.012),CVP与ΔCI无直线相关关系(r=0.082,P=0.67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示,液体负荷前SVV、CVP与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2[95%可信区间(95%CI)0.463~0.885]和0.336(95%CI 0.133~0.539).SVV为11.5%时对液体反应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7%.结论 SVV能反映机械通气状态下老年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时的液体反应性,可作为指导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PICCO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EGDT)达标率、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72 h内液体入量、液体平衡、ICU内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内72 h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72 h内总的液体入量[(9565±1623) ml与(12 245 ±2253)ml,t=2.673,P=0.021]及正平衡[(3656±1904) ml与(5465±2765) ml,t=2.357,P=0.01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PICCO组72 h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52.6±87.4与226.8±69.4,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34.7±42.8)h与(193.3±92.4)h,t=1.356,P=0.023].(3)两组在相同时间段乳酸水平、CVP值、6 hEGDT达标率、ICU住院时间、72 h后ICU内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CVP指导的常规液体复苏相比,PICCO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联合宫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BAC评分、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BAC评分(186. 43±32. 22分vs. 186. 63±34. 14分)及月经量(176. 53±16. 25 ml vs. 176. 79±18. 15 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BAC评分(89. 64±15. 12分vs. 72. 82±17. 17分)、月经量(84. 65±14. 32 ml vs. 65. 19±15. 54 ml)均明显下降(P 0. 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4. 82±0. 63 mm vs. 4. 85±0. 57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3. 12±0. 36 mm vs. 2. 06±0. 29 mm)均明显下降(P 0. 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 1%vs. 82. 2%)(P 0. 05),复发率(4. 8%vs. 18. 9%)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 05)。结论临床应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联合宫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PBAC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功能和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52)。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抗感染和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司洛尔治疗。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6 h内复苏成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肌功能、血乳酸浓度和乳酸清除率、组织灌注情况、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6 h内复苏成功率和治疗7 d后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及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BNP、cTnT及CK-MB、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尿量、ScvO_2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 05),观察组尿量、Scv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能够提高脓毒症休克的疗效,保护心肌功能,提高乳酸清除率,减轻患者组织缺氧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管理及中心静脉压(CVP)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09-09-2012-01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1例纳入本研究.回顾入组后初始6 h以及前3天的液体平衡量,并记录每日CVP及28 d生存率.结果 ①存活组初始6 h、前3天每日液体平衡量及前3天累计液体量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②初始6 h液体平衡量与CVP呈轻度正相关,相关系数0.260(P=0.035),与生存天数呈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0.383(P<0.01);③初始6 h CVP<9 mm Hg时,死亡风险明显降低,CVP 9~12 mm Hg次之,CVP>12 mm Hg死亡风险最高;④亚组分析表明,CVP>12 mm Hg患者初始6 h液体正平衡量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而CVP<12 mm Hg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正平衡与死亡率密切正相关,CVP可作为早期液体复苏指标,对CVP>12 mm Hg患者应尽量减少液体正平衡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临床应用真空辅助旋切术与经乳晕旁切口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82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乳晕旁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真空辅助旋切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半年复发率及乳房美观程度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 61±3. 23 min vs. 28. 42±1. 75 min)、切口长度(2. 32±0. 43 mm vs. 7. 56±5. 32 mm)、术中出血量(22. 42±4. 76 ml vs. 34. 36±3. 91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手术费用(5 145. 42±325. 31元vs. 3 217. 25±167. 70元)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5);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 1%vs. 51. 0%)(P 0. 05),两组患者的半年内复发率比较(4. 9%vs.4. 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对术后乳房美观程度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2. 7%vs.82. 9%)(P 0. 05)。结论临床应用真空辅助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手术费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骨肽注射液对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恢复时间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94例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固定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骨肽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未配合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红细胞相关指标和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背伸度、掌屈度、桡角度、旋前度以及旋后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上述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 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22. 51±6. 24) d vs.(18. 46±5. 40) d,(15. 44±3. 62) d vs.(12. 96±2. 34) d,(81. 39±6. 39) d vs.(62. 45±4. 21) d,(116. 62±7. 25) d vs.(99. 54±3. 49) d); 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水平均明显下降(P 0. 05),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FEER)和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则明显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骨肽注射液治疗可明显缩短恢复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与脉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ICU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均行液体复苏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使用PICCO监测,观察组使用床旁超声指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液体复苏达标率、临床相关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6 h、治疗12 h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治疗1 d、治疗3 d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76.67%(46/60)、85.00%(51/60)、91.67%(55/60),均高于对照组[58.33%(35/60)、65.00%(39/60)、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量低于对照组,3 d内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5.
刘刚  梅莉芬  施建设  张诚华 《临床荟萃》2011,26(18):1586-1588
目的评价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心静脉压(CVP)组(对照组),CVP目标值≥12mmHg(1mmHg=0.133kPa)和试验组,ITBVI目标值≥850ml/m2。统计每例患者前5天的液体入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组28天病死率。结果 ITBVI组前5天的液体入量明显少于CVP组,(16 567±971)ml vs(19 072±1 232)ml(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CVP组,分别为(5.05±1.67)天vs(5.94±1.38)天(P〈0.05),和(7.74±1.80)天vs(8.70±1.69)天(P〈0.05);28天病死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中使用ITBVI指导液体复苏能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机械通气治疗脓毒症患者应用床旁超声所测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time integral, VTI)变异度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吸气扩张率评估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脓毒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VTI指导组和IVC指导组各20例。补液前2组经床旁超声测量VTI或IVC,补液后每小时测量1次,计算VTI变异度或IVC吸气扩张率,根据是否存在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补液6 h时评估2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率和液体出入量,并比较2组补液前及补液6 h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_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_2),以及ICU停留时间和入院28 d生存率。结果补液6 h时,VTI指导组和IVC指导组心率[(103.12±10.38)、(100.24±13.72)次/min]低于补液前[(125.13±23.53)、(123.42±24.65)次/min](P0.05),MAP[(86.61±8.26)、(68.33±6.37)mm Hg]、CVP[(10.28±2.55)、(8.76±2.15)mm Hg]、SpO_2[(96.35±6.86)%、(95.81±5.97)%]、ScvO_2[(70.95±10.25)%、(70.05±7.18)%]较补液前[MAP:(53.20±6.77)、(52.83±7.38)mm Hg;CVP:(5.37±2.62)、(5.29±3.67)mm Hg;SpO_2:(92.51±7.33)%、(93.92±6.49)%;ScvO_2:(54.55±5.26)%、(53.73±6.12)%]增高(P0.05);VTI指导组补液6 h时MAP、CVP高于IVC指导组(P0.05),心率、SpO_2、ScvO_2与IVC指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I指导组液体入量[(2 336.55±519.72)mL]较IVC指导组[(3 028.29±473.68)mL]少,ICU停留时间[(9.56±2.35)d]较IVC指导组[(11.35±2.42)d]短(P0.05),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率(80.0%)、入院28 d生存率(65.0%)与IVC指导组(60.0%、5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VTI变异度、IVC吸气扩张率均可有效评估行机械通气治疗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但应用VTI指导可避免容量过负荷,缩短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3例,予以床旁超声指导;对照组53例,予以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ICCO)指导。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静脉压、最终液体复苏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肺水肿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率、中心静脉压及平均静脉压显著升高,最终液体复苏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RRT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肺水肿发病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脓毒症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强化疗效,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三间隙引流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肛周脓肿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7)行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患者(n=48)行三间隙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Wexner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30 d的肛门功能,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d、30 d的患处疼痛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创面感染、肛瘘形成、肛门缺损或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 93±7. 63 min vs. 25. 49±6. 31 min)(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4. 69±4. 63 ml vs. 16. 93±3. 27 ml)、创面愈合时间(27. 59±4. 27 d vs. 22. 61±6. 59 d)、住院时间(16. 27±6. 41 d vs. 12. 95±5. 63 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的Wexner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9. 26±1. 58分vs. 7. 88±1. 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7 d(4. 69±1. 63分vs. 4. 28±1. 37分)、30 d时(2. 73±0. 67分vs. 2. 51±0. 58分)两组Wexn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 d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6. 75±1. 22分vs. 6. 05±1. 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30d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 05±0. 41分vs. 2. 33±0. 34分、2. 25±0. 25分vs. 1. 17±0. 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创面感染(4. 26%vs. 2. 08%)、肛门缺损或畸形发生率(2. 13%vs. 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肛瘘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38%vs. 2. 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三间隙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确切,术后疼痛缓解快,恢复迅速,肛瘘形成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高原人群失血性休克术中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诊全麻下手术治疗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在急诊手术治疗同时行容量复苏。按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和目标导向组(B组)各24例。在术中液体复苏时A组目标为:中心静脉压(CVP) 8~12 mm Hg,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 B组为:每搏量变异度(SVV)12%,心指数(CI)2. 5 ml/min.m2,记录术前和术毕血色素、术中液体用量、多巴胺用量、术中尿量,手术前(T_1)手术2 h(T_2)、术毕(T_3)、术后12 h(T_4)、24 h(T_5)、48 h(T_6)的血乳酸浓度,记录患者T_1、T_4~T_6血肌酐水平; 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一周患者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术中液体入量明显低于A组患者,术中多巴胺用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患者T_2、T_3时乳酸较T_1明显升高,T_4~T_6开始出现下降,B组患者T_2~T_4时乳酸及T_4~T_6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A组,ICU停留时间亦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色素、术中失血量、尿量及术后一周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SVV和CI导向的液体治疗,能明显减少失血性休克复苏术中液体入量,降低血乳酸,肌酐浓度,缩短I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空军第九八六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使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84例,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细胞比容、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6. 92±1. 01 mmol/L vs. 4. 31±0. 78 mmol/L,3. 30±0. 82 mmol/L vs. 1. 24±0. 28 mmol/L,4. 60±0. 86 mmol/L vs. 2. 43±0. 48 mmol/L;对照组:6. 84±1. 10 mmol/L vs. 5. 10±0. 88 mmol/L,3. 24±0. 76 mmol/L vs. 1. 56±0. 36 mmol/L,4. 68±0. 94 mmol/L vs. 3. 11±0. 56 mmol/L),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0. 76±0. 15 mmol/L vs. 1. 84±0. 38 mmol/L; 0. 72±0. 11 mmol/L vs. 1. 38±0. 30mmol/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HDL-C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LDLC水平升高更明显(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FIB、血细胞比容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21. 38±4. 26 mPa·s vs. 15. 72±3. 15 mPa·s,5. 40±0. 95 mPa·s vs. 4. 16±0. 81 mPa·s,4. 05±0. 72 g/L vs. 3. 26±0. 52 g/L,0. 46±0. 05%vs. 0. 43±0. 03%;对照组:21. 63±4. 33 mPa·s vs. 18. 83±3. 81 mPa·s,5. 35±0. 91 mPa·s vs. 4. 79±0. 86 mPa·s,3. 98±0. 79 g/L vs. 3. 62±0. 60 g/L,0. 49±0. 06%vs. 0. 47±0. 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1. 14±4. 46分vs. 14. 47±2. 95分; 20. 67±4. 30分vs. 17. 25±3. 71分),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25. 03±4. 96分vs. 39. 26±8. 18,25. 38±5. 17分vs. 33. 75±6. 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 0. 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 1%,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