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沿支气管解剖走向叩击排痰法对肺部感染防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沿支气管解剖走向叩击排痰法对肺部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将100例自主排痰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沿支气管解剖走向叩击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叩背手法,比较两组的排痰效果、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每次叩背患者感受和护士操作耐受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排痰效果、肺部感染是否加重、每次叩背后患者感受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沿支气管解剖走向叩击排痰法对肺部感染的防控效果优于传统的叩背手法,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TM系统)排痰法与传统人工叩击排痰法预防老年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使用VestTM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叩击排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天排痰量为(25.32±2.12)ml/d,高于对照组第1天排痰量(14.20±1.58)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5),第2,3,4天两组患者排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刀口疼痛例数为6例,VAS评分为(4.2±0.2)分,体位配合困难例数为3例,对照组分别为为21例,(7.2±0.3)分,16例,两组以上三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20,11.09,t=45.57,P〈0.05);在血流动力学、引流液的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stTM系统的排痰效果和患者的接受程度优于传统人工叩击排痰法,可有效预防老年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探讨改良护理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患者62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护理1周内和1周后两组患者的黏膜损伤率、肺部感染率和日吸痰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1周内,研究组的肺部感染率和黏膜损伤率(3.2%、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肺部感染率和黏膜损伤率(25.8%、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肺部感染=13.015,P肺部感染=0.000;χ2黏膜损伤=15.239,P黏膜损伤=0.000);1周后,研究组的肺部感染率和黏膜损伤率(6.5%、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肺部感染率和黏膜损伤率(45.2%、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肺部感染=6.042,P肺部感染=0.014;χ2黏膜损伤=18.958,P黏膜损伤=0.000)。在1周内和1周后,研究组的日吸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日吸痰次数。结论改良的护理技术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黏膜损伤率和肺部感染率,有望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叩击震颤排痰预防院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A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采用叩击震颤排痰法排痰.对照组(B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和对症处理.结果 经5周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20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14例,发生率为23.3%;住院3周内发生的12例,其中A组0例,发生率为0;B组12例,发生率为20%;住院3周后发生的8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2例,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叩击震颤排痰可延后脑梗死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和有效降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叩击震颤排痰预防院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A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采用叩击震颤排痰法排痰.对照组(B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和对症处理.结果 经5周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20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14例,发生率为23.3%;住院3周内发生的12例,其中A组0例,发生率为0;B组12例,发生率为20%;住院3周后发生的8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2例,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叩击震颤排痰可延后脑梗死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和有效降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叩击震颤排痰预防院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A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采用叩击震颤排痰法排痰.对照组(B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和对症处理.结果 经5周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20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14例,发生率为23.3%;住院3周内发生的12例,其中A组0例,发生率为0;B组12例,发生率为20%;住院3周后发生的8例,其中A组6例,发生率为10%;B组2例,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叩击震颤排痰可延后脑梗死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和有效降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振动排痰机排痰法与人工叩击排痰法在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护理中的效果,以期需求更有效的排痰方法。方法:对照组28例采用人工叩击排痰,实验组38例采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比较两组患者1周后排痰量、血氧饱和度及肺部啰音消失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排痰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排痰后血氧饱和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机排痰效果明显由于人工叩击排痰法,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展,且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机械振动排痰法与传统手工叩击排痰法在ICU肺部感染患者排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振动排痰仪进行机械振动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叩击排痰。3 d后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呼吸频率(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SaO2,PaO2,PaCO2及呼吸频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振动排痰效果优于传统手工叩击排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仪排痰法应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振动排痰仪机械叩击组(试验组)和人工叩击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日排痰量、肺部啰音消失情况,排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肺部啰音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叩击后SPO2较叩击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COPD患者中应用振动排痰仪的排痰效果优于工人叩击排痰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体外震动排痰仪排痰与人工叩击法排痰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组和机械组各30例;人工组由护士直接用手叩击患者背部协助排痰,机械组采用体外震动排痰仪叩击患者背部协助排痰,治疗7d后比较2组患者的日排痰量、体温和血常规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机械组患者与人工组比较,日排痰量明显增高(P〈0.01),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于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用体外震动排痰仪排痰,患者易接受,且效果优于人工叩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械排痰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送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75例)和对照组(172例).观察组使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叩击法进行排痰.比较2组患者2周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2周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排痰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中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率双手背部叩击排痰法和传统的低频率单手背部叩击排痰法对胸腔镜下食道癌根治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本科住院行胸腔镜下食道癌根治术的60例食道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低频率单手背部叩击排痰法;将2014年2~7月在本科住院行胸腔镜下食道癌根治术的60例食道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高频率双手背部叩击排痰法,了解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叩击排痰后,观察组患者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食道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高频率双手背部叩击排痰法,在降低肺不张发生率方面优于采用传统的低频率单手背部叩击排痰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排痰法对ICU危重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选取40例合并肺部感染、血氧饱和度(SaO2)〈90%的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振动排痰机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叩击法排痰,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排痰前后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呼吸频率、咳痰或吸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听诊、SaO2、PaO2、呼吸频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排痰效果优于人工叩击排痰,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的效果。方法将44例ICU昏迷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22)采用机器振动机排痰,对照组(n=22)采用手法叩背法排痰,比较两组治疗3d、1周后的痰量和胸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d后痰量为(43.59±7.9)ml/d低于治疗前(188.10±13.5)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P〈0.叭);对照组治疗3d后痰量为(86.18±8.5)ml/d低于治疗前(190.60±14.2)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1);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后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总排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6,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胸部X线显示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9%比13.6%,X^2=44.000,P〈0.01)。结论机器振动机比手法叩击排痰方法更有效,有利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部叩击手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新式的胸部叩击手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背部叩击手法,比较两组患者排痰前后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排痰量、憋喘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血气分析指标情况。结果胸部叩击手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背部叩击手法。结论胸部叩击手法能有效促进排痰,改善缺氧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排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G5振动排痰机在老年肺部感染伴痰多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72例老年肺部感染伴痰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以每日2次10~15 min的G5振动排痰机干预治疗,对照组只予以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日均排痰量为(69.66±5.97)ml、日均血氧饱和度为(95.17±2.43)% 、痰鸣音消失时间为(6.09±1.88) d、平均血象恢复时间为(4.54±0.95) d、平均住院时间为(10.74±0.82) d,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动排痰机有利于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排出能促进炎症的转归,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联合机械辅助排痰在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13例支气管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期间是否联合机械辅助排痰分为观察组(n=211)和对照组(n=202)。对照组临床治疗时遵医嘱给予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观察组给予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时联合机械辅助排痰,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肺部湿啰罗音消失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2.97±0.99)d、临床症状消失时间(4.18±1.05)d、住院天数(8.93±1.51)d、住院费用(0.85±0.16)万元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联合机械辅助排痰在治疗支气管肺炎中具有操作简单,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在治疗重症肌无力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重症肌无力伴发肺部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振动排痰法治疗组(治疗组)与传统叩击法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排痰量、排痰效果、肺部感染改善情况及患者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一般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排痰量(17.40±1.85)ml,排痰有效率94.0%,肺部感染改善率86.0%,其SpO2>94.0%者有45人(90.0%),呼吸及心率正常者48人(96.0%),血压正常者41人(82.0%),治疗后血气分析正常者50人(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感觉舒适的有45例(90.0%),其中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的有43例(86.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有助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及时排痰,促进其肺部感染的改善,稳定生命体征,并对其睡眠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排痰在辅助治疗小儿肺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广东省连平县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人工叩击排痰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使用机械辅助排痰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止咳时间、排痰接受度及舒适度、不同时间段的排痰量等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止咳时间分别为(5.78±1.40)d、(7.85±0.81)d、(6.42±1.25)d,排痰接受度及舒适度分别为35(70%)、30(60%),观察组患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止咳时间分别为(3.96±1.41)d、(6.10±0.85)d、(5.12±0.52)d,排痰接受度及舒适度分别为48(96%)、48(96%),观察组的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止咳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排痰接受度及舒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在3 d、4 d、5 d、6 d的排痰量分别为(58.12±7.26)ml、(41.25±4.26)ml、(21.36±4.21)ml、(19.25±3.52)ml,观察组在3 d、4 d、5 d、6 d的排痰量分别为(70.71±7.61)ml、(51.89±5.71)ml、(34.26±4.68)ml、(27.85±2.98)ml,不同时间段观察组比对照组排痰量明显增多,P均0.05。结论:对小儿肺炎实施机械辅助排痰联合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儿每天的排痰量,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止咳时间,且具有良好的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后昏迷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将58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氧气面罩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痰培养阳性率与肺部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痰液黏稠Ⅰ度18例,Ⅱ度8例,Ⅲ度3例,与对照组16,9,4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5,P〉0.05)。研究组患者湿化不足8例,良好20例,过度1例,与对照组9,18,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P〉0.05)。研究组患者痰培养阳性2例,阴性27例,对照组分别为8,21例,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阳性3例,阴性26例,与对照组10,1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湿化效果方面的效果相同,但在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和肺部感染率方面,氧气面罩气道湿化法优于人工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