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车前子与葶苈子是两种不同科属的中药材,其性状、成分、性味、功效等均有区别。但近年来由于车前子有一阶段价格上涨.一些不法药商却将葶苈子掺到车前子中销售。为避免混淆与安全用药.特将车前子与葶苈子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分、性味、功效等给予对比,供同行经营与临床应用时区别。  相似文献   

2.
陈祖龙 《海峡药学》2005,17(1):60-61
x牡丹皮与白芍药虽是同一科属的常用中药材,但两种药材的性状、成份、性味、功效均有区别,近年来在中药材饮片中发现有白芍尾片掺入到牡丹皮饮片中的现象,为避免混淆与安全用药,特将牡丹皮与白芍药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份、性味功效等给予对比,供经营与临床应用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王竹金  陈登奏 《海峡药学》2005,17(4):110-111
五加皮与香加皮、刺五加是不同科或同科不同属的药材,但它们的性状、性味、功效、主治均有区别,近年来在基层药店中有发现混用现象,为避免混用和用药安全,特将五加皮、香加皮、刺五加。性状、显微、功效主治、有毒、无毒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临床不能混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仁礼 《海峡药学》2005,17(4):158-159
对刺蒺藜与沙苑蒺藜采的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与沙苑蒺藜进行比较,结果二者虽同名异物,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5.
王璇  蔡少青等 《中国药学》1994,3(2):110-119
为了明确生药白鲜皮的鉴别特征,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用宏观与微观的方法对中药正品芸香料白鲜皮及其混淆品--萝摩科鹅绒藤和豆科锦鸡儿的根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根皮在宏观上可根据外开、颜色和质地,在微观特征上可根据木栓细胞的形状、厚壁组织的类型及分布、分泌组织的有无及草酸钙结晶的类型来鉴别。  相似文献   

6.
颜迁州 《海峡药学》2013,25(7):54-56
对鸡矢藤与青风藤的来源、异名、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效、显微鉴别及临床配伍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比较,证明两者并非同一种药,不能混淆使用。  相似文献   

7.
曾纪豪  林瑞莲 《北方药学》2013,(8):14-14,57
贝母类药材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地区用品各不相同,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混淆品。正确区别川贝与浙贝的真伪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此论文用来源、产地、性状鉴别、性味功效、应用不同分别阐述了各种贝母类药材,强调川贝、浙贝、土贝母三类药材要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   

8.
娄海林 《北方药学》2010,7(3):50-50
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的方法对银朱与其伪品进行鉴别,结果:银朱伪制品虽然在外观上与银朱相似它们的性味功效极为不同为银朱的伪品。  相似文献   

9.
苏秀梅  郑建涵 《中国药业》2006,15(13):58-59
沙苑子和补骨脂是同科不同种的两种中药材,外观近似,皆属补阳药,但临床应用有所不同,容易产生混淆。该文介绍了两者在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性味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薛团梅 《海峡药学》2001,13(4):65-66
目的:比较龙胆及其混淆品桃儿七的植物形态,性状及显微特征,方法:对植物形态,性状,显微,薄层层析等进行鉴别,结果:龙胆与桃儿七来源不同科属,其性状,性味,功效都存在很大差异,桃儿七有毒,不能两者相混淆,结论:应按两个品种分别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金钱草与广金钱草的药材来源、性状特点、显微特征、性味功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差异,有效鉴别金钱草与广金钱草,从而保证二者的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混淆使用,实现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真正发挥二者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鲜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白鲜皮的化学成分丰富,主要成分有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黄酮类等,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杀虫、抗肿瘤、保肝、改善心血管系统、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对白鲜皮及其有效部位和单体成分(包括白鲜皮水提物、白鲜皮醇提物、白鲜皮煎剂、白鲜碱、梣酮、黄柏酮、柠檬苦素等)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为进一步深入的药理机制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与山茱萸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秀梅 《海峡药学》2012,24(3):44-45
吴茱萸与山茱萸是不同科不同种的两种中药材,一种是温里药,另一种是收涩药,因名字相近,临床上容易产生混淆,本文介绍了二者在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性味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白鲜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等功效,主治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综述了白鲜皮近20年来在抗菌、抗肿瘤、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抗溃疡、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肝脏和神经等药理作用以及白鲜皮中活性成分——白鲜碱、梣皮酮(fraxinellone)和黄柏酮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锦鸡儿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锦鸡儿别名土黄芪、金雀花,药用其根,根性平、味甘,微辛,具有祛风、活血、利湿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1972年包头市防治慢性气管炎锦鸡儿协作组用其根煎煮治疗慢性气管炎420例,疗效达86.67%,并同时发现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消除浮肿以及食欲睡眠改善等作用。我们在化学分离提取过程中,分离得到二种白色结晶,一为酸性物质,熔点184—185℃,与标准样品层析对照,配合红外光谱证实为琥珀酸,另一个白色结晶对茚三酮  相似文献   

16.
窍门评说     
正风湿性关节炎外治法肉桂、干姜、白胡椒、细辛各100克,公丁香50克,研末,用200克蜂蜜,熬成膏,摊在纱布上,从初伏第十天开始贴患处,到三伏末时除去。广西石先生点评:读者所荐方中,肉桂性辛温,有温中散寒、行淤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干姜为生姜晒干所得,辛辣温散,有辛散风邪、清除寒痛之功效;白胡椒有温散寒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细辛辛香温燥,有祛散风寒、解痉止痛功效;公丁香性味温香,有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作用;蜂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相近、性状或性味功能相近的中药较多,容易混淆。如:毛诃子和诃子、槐花和葛花、月季花和玫瑰花、大青叶和蓼大青叶、连钱草和金钱草、天仙子和南天仙子等,现将其性状鉴别、性味功能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苓  赵军 《中国实用医药》2013,8(4):239-240
目的比较2010版《中国药典》中川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土贝母的药材来源、性状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和查阅相关文献,对上述药材的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对比。结果土贝母和其他贝母存在多种不同之处。在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川贝母与伊贝母、平贝母相似,湖北贝母与浙贝母相似。结论由于川贝母资源匮乏,价格昂贵,市场上代用品、伪品名目繁多,造成了临床使用上的混乱。建议把功效相同,药源充足,基源相近的平贝母、伊贝母,替代使用川贝母,从而保证川贝母的临床用药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定蒙药小叶锦鸡儿的质量标准,为蒙药小叶锦鸡儿的合理利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5个不同产地的小叶锦鸡儿进行性状及显微特征观测;用薄层层析法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进行鉴别;用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等进行相应的检查;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510 nm测定其总黄酮舍量.结果:5个不同产地的小叶锦鸡儿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水分含量均在8.57%以下,总灰分均在8.40%以下,酸不溶性灰分均在2.58%以下,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在7.0%以上;总黄酮的含量均在0.15%以上.结论:通过研究制定蒙药小叶锦鸡儿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0.
梅娇  刘兴文  林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91-2192
补骨脂与木蝴蝶均为药典名,且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在临床上出现更多的是它们的异名,如:破故纸、破故子、千张纸等,由于二者异名繁多,且易混淆,现将它们在来源、异名、性状、性味功效、临床配伍等方面的区别归纳如下。1来源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