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对骨缺损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骨缺损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学的难题之一。近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不断发展 ,诞生出一种新技术—膜引导组织再生 (MembraneGuidedTissueRegeneration ,MGTR)技术 ,它为骨缺损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本文就有关此技术的概念、原理、机制、目前应用情况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1 引导性组织再生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概念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产生与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的提出密不可分。引导性组织再生 (GuidedTis sueRegeneration ,GTR)的概念由Nyman〔…  相似文献   

2.
膜引导性组织再生修复骨缺损研究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李秀兰郭洪刚师宜健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300211)膜引导性组织再生(membraneguidedtissuere-generation,MGTR)技术是一种新型促骨再生技术[1,2]。这种技术是利用膜...  相似文献   

3.
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一大难题,较大的骨缺损易导致骨不连接,怎样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接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80年代初,在口腔科牙周病的治疗中,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引导性组织再生(guidedtissueregeneration,GTR)。应用这一技术对牙周病、颌面部扁平骨骨缺损的治疗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近几年,有人将这一技术试探性运用到长管状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试图找到解决骨缺损和骨不连接的治疗方法。本文就GTR的概念、应用、研究现状及GTR中关键因素-引导膜的基本内容做一综述。1 GTR概念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是临床常见而棘手的问题。引导性骨再生是近年新兴的骨缺损修复手段,是生物材料科学与临床治疗学有机结合的新概念。本文试就引导性骨再生,特别是长管状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综述。1 引导性组织再生及引导性骨再生概念的提出  引导性骨再生是引导性组织再生在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应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最初是来源于人们对牙周组织再生研究中现象的观察。牙周病的病理改变中,牙龈及口腔的上皮首先占据创面,牙龈结合上皮沿根面向牙根尖生长。其存在阻碍了牙周韧带细胞的再生及结缔组织附着…  相似文献   

5.
医用组织引导再生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用组织引导再生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综述张其清*刘玲蓉*组织引导再生(guidedtisueregeneration,GTR),是近几年在体外、体内及动物、临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促进组织再生性愈合的新理论及新技术[1~9]。医用组织引...  相似文献   

6.
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对骨再生过程的作用而进行以下研究。手术的方法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缺损。实验侧用硅胶膜管连结骨缺损,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15只新西兰兔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后3,7及14日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化检查。切片上,距骨端1,2,5mm处设置a,b,c线。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三条线上选点测量BMP值。实验侧骨缺损区内有一个完整的血肿结构,其BMP染色阳性,膜管外组织BMP染色几乎完全阴性。对照侧BMP弥散于骨缺损周围的肌肉组织中。1周时,实验侧及对照侧均可见新骨形成。2周时,对照侧已停止,实验侧仍可见持续骨再生。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三条带的BMP值大部分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和对照侧b,c带之间存在梯度差,但实验侧的差值小于对照侧。这不仅证明了Hulth关于骨折间隙存在BMP浓度梯度的假说,也显示膜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内,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的作用。这有利于骨再生,可能是引导性骨再生机理之一。对照侧BMP值1周时最高,而实验侧在2周时仍呈持续升高。这说明,内源性BMP有两个来源:骨端吸收释放及骨形成细胞合成。  相似文献   

7.
引导骨再生及相关因子在骨缺损中复合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虹  黄剑奇 《中国骨伤》2002,15(2):124-126
骨组织是以再生方式完成损伤修复 (骨折愈合等 )的少数组织之一 ,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适用于骨再生过程即引导性骨再生 (guidedboneregeneration ,GBR)。所谓骨引导再生(GBR)是采用生物隔膜技术阻止上皮和纤维组织长入骨创区 ,保证理想的骨再生愈合空间 ,保护骨组织细胞增殖修复 ,促进骨创区良好快捷地愈合。目前 ,国内外对GBR膜以及骨诱导因子或者复合材料报道纷呈 ,但尚未见有复合应用的系统介绍 ,笔者就此综述如下。1 GBR技术1 1 GBR适用范围 适于脑外科、骨科、胸外科的组织及器官替代[1] ,长段…  相似文献   

8.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手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牙周病的治疗方面取得满意效果后,它的基本机理即机械性阻挡和选择性组织生长引起骨科界的兴趣和重视,初步实验和临床应用已显示出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对骨缺损的治疗有效,这种技术不但能应用于扁平骨缺损的治疗,而且适用于管状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关键是引导膜,膜材料大体分为两类即非降解性膜和可降解性膜,但由于制作工艺、膜材料成分的不同,致使目前应用的膜种类较多。非降解性膜由于其不能被机体吸收需要二次手术而逐渐被淘汰,在众多的可降解性膜中,携带不同骨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一定机械性能的引导膜是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引导性骨再生中成骨细胞来源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ang Y  Lu S  Wang J  Zhang B  Xie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23-125,I006
目的 研究 长管骨引导性骨再生成骨细胞来源,进一步完善引导性骨再生理论。方法 将4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在双侧桡骨中段制作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用硅胶膜呈管状包囊一侧骨缺损,另一侧作为对照侧。1只兔术后1 ̄12周分别于每周进行X线检查;30只兔,随机分为6组,分别于术后3天、1、2、3、4、5周外死取材,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SP方法BMP、BG抗体的免疫组化染以。结果 隔膜在骨缺损局部生成隔离密闭  相似文献   

11.
引导性组织再生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生物学概念。即在创伤修复中,不同的组织细胞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利用物理屏障(通常为膜)来阻止其它组织细胞长入,保护所需组织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组织修复的目的。许多实验应用这一概念进行骨再生研究,如对各种形状骨缺损的修复。派生出来的骨再生技术已运用于牙槽嵴加高、口腔种植体失败的挽救等临床治疗中。对其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膜管的应用是引导性骨再生过程的关键 ,可吸收、组织相容性好的膜材料是发展的方向。探讨聚乳酸膜管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实验侧断端用聚乳酸膜管包裹 ,另一侧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 1、 3、 6、 9、 12周分别处死动物 ,标本行X线、组织学检查。结果 对照组无一例骨缺损修复 ,骨断端间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占据。而实验侧新生骨在 9、 12周时沿膜管内层连接两断端。聚乳酸膜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随时间降解。结论 ①利用膜管引导性骨再生可以有效的修复骨缺损 ;②聚乳酸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③引导性骨再生的机理可能与膜将周围组织隔离、保护血肿、维持膜下间隙提供骨再生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和纤维结合蛋白(FN)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动态变化,探讨隔膜技术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20只,桡骨中段截骨10 mm制备标准骨缺损模型;实验组(10只)在缺损处填充自体血凝块,并用胶原膜包绕固定,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前和术后1、2、4、6、8、10周时耳静脉取血,以改良Gress法检测NO含量,以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FN含量.结果:实验组NO峰时较对照组后移,FN水平在峰值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胶原膜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机制与NO和FN的动态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膜引导性骨再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缺损的修复依赖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受损后不同组织细胞向缺损处迁移和再生速度不同,来自周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较成骨潜能细胞快,这是导致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导性骨再生是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新概念,通过在骨缺损处放置膜,作为一种机械屏障,可将周围结缔组织阻挡于缺损外,产生特殊的再生空间,使骨生成细胞优先生长,产生新骨,达到促进骨性愈合的目的.该文就此技术的概念、原理、机制、目前应用情况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骨缺损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其治疗仍是骨科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骨缺损治疗虽然可采用骨移植、组织工程技术、膜引导性组织再生技术、基因疗法等.但是,临床上仍以自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为常见.自体骨移植骨材料生物来源与宿主是一致的,所以不用考虑组织相容性和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自体骨移植骨诱导性好且无需提前取骨贮存,术中同时完成取骨、移植过程,愈合率肯定.现将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BMP-2、TGF-β、bFGF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永刚  卢世璧  王继芳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399-402,I028
目的 通过观察骨形态形成蛋白(BMP-2),β型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表达,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2只,发为6组,每组7只,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侧。  相似文献   

17.
几丁质膜引导兔桡骨缺损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原理进行长管状骨缺损修复实验。取兔10只,造成双侧桡骨8mm节段性骨缺损,一侧采用几丁质膜覆盖成管室状,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6周,对愈后情况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对照侧均呈骨不连,骨端圆纯、髓腔闭合,治疗侧在膜表面形成薄形骨痂使骨缺损取得愈合。结果表明,几丁质膜具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而膜管内骨痂稀少可能与膜管阻碍了一些成骨因子进入膜管内有关,在膜管中植入BMP,  相似文献   

18.
引导性骨组织再生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将引导性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骨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管状骨缺损的修复中,以证明引导性骨再生的存在,并观察这一特殊模式下的骨再生特点。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12只,雌、雄各6只,体重1.5kg~3.0kg(平均2.0kg)。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 A组:3%噻胺酮(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0.5ml/kg肌肉注射麻醉。双前肢常规方法脱毛、消  相似文献   

19.
骨缺损中内源性BMP的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了解内源性BMP的浓度及分布,对提高BMP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有帮助。本实验在兔桡骨10mm骨缺损模型上,利用BMP免疫组化技术及真彩色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观察了内源性BMP在骨缺损中的分布及对骨再生的作用。术后3日,骨端可见“空穴”,骨缺损间血肿BMP染色阳性。来自骨内外膜的间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BMP阳性。BMP分布定量研究表明,骨缺损区存在BMP浓度梯度,即距骨端愈远BMP量渐渐下降。术后1周,BMP值最大。提示内源性BMP有骨端坏死,吸收及间质细胞分泌两种来源。据此,作者提出了内源性BMP有效量的概念。提高内源性BMP浓度,改善其分布,将是骨缺损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膜管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膜管的应用是引导性骨再生过程的关键。可吸收,组织相容性好的膜材料是发展的方向。探讨聚乳酸膜管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实验侧断端用聚乳酸膜管包裹,另一侧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1、3、6、9、12周分别处死动物,标本行X线、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组无一例骨缺损修复,骨断端间被增生的纤维缔组织所占据。而实验侧新生骨在9、12周时沿膜管内层连接两断端。聚乳酸膜管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