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预警机飞行人员外周血象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6月来我院健康体检的预警机飞行人员52名及运输机飞行人员78名的外周血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警机飞行人员外周血象绝大部分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白细胞计数均值低于运输机飞行人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值高于运输机飞行人员。结论预警机雷达辐射对飞行人员的外周血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15例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部分脾栓塞治疗 ;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象的变化、腹水消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外周血象较术前明显改善。 5例有腹水者 ,腹水消失 4例 ,腹水减少 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左上腹疼痛 (15例 )、发热 (10例 )、左侧少量胸水 (3例 )。结论 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症有明显疗效和重要的临床价值。选择合适的病人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PSE;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象的变化、腹水消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外周血象较术前明显改善。8例有腹水者,腹水消失6例,腹水减少2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左上腹疼痛(15例)、发热(10例)、左侧胸水(3例)。结论 PSE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症有明显疗效和重要的临床价值。选择合适的病人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象的变化对人的急性放射病临床分类、病程经过、疗效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价值。我院收治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患者,在骨髓移植前进行了大剂量全身γ线照射,由于移植的骨髓未种上,事实上成为1例医原性急性放射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系统地观察了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促进病人造血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杰  李红燕 《武警医学》1998,9(6):324-326
22例骨髓象完全缓解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接受相同的方案化疗,12例在化疗结束后第2天回输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结果:回输基质细胞的实验组化疗后1、2、3周粒、红系祖细胞产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的对照组(P<005),化疗后实验组外周血象较对照组下降缓慢,且下降到最低点的时间提前,而达到最低点的血象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象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较对照组提前。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能促进化疗后造血功能的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3 融合蛋白(G3) 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时,促进白细胞( WBC) 、血小板(PLT) 的恢复功能。方法 猕猴20 只,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吸收剂量4 Gy,照后立即分别按40 μg·kg-1d-1 和20 μg·kg-1·d- 1 经皮下注射G3 ,连续注射20 天,照后隔日连续观察外周血象变化,临床表现,观察35 天,实验结束进行骨髓象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最低值、早期恢复峰值,G3 组均高于对照组;照后血象低谷期(13 ~21 天)的平均值,G3 组也都高于对照组,G3 可缩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和PLT 减少期的时间。结论 G3 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可明显促进WBC、ANC和PLT的恢复,减少出血感染,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7.
陈赟  曾小菁 《西南军医》2011,13(2):305-306
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PCP)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是各种疾病造成的一种外周血象改变.多种疾病外周血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131 I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象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治疗过程中131I累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77例,随访时分别测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观察不同性别,年龄,131I累积治疗剂量,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时外周血象的变化,同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性别对WBC和PLT影响不大(FW=0.399和FP=0.903,P均>0.05),但女性RBC和Hb明显低于男性(Fn=25.217和FH=30.895,P均<0.01),年龄,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状况对血象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各131I累积治疗剂蛳组血象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血象的变化与131 I累积治疗剂量间呈线性关系,随着 131I累积治疗剂量的增加,血象呈降低趋势。结论 131 I累积治疗剂量对骨髓抑制有一定的影响,其外围血象的变化与131I累积治疗剂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131)I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象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治疗过程中131I累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影响。 方法甲状腺癌术后患者 177例 ,随访时分别测其白细胞 (WBC)、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b)和血小板(PLT) ,观察不同性别、年龄、131I累积治疗剂量、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时外周血象的变化 ,同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性别对WBC和PLT影响不大 (FW =0 .399和FP=0 .90 3 ,P均 >0 0 5 ) ,但女性RBC和Hb明显低于男性 (FR=2 5 .2 17和FH=30 .895 ,P均 <0 .0 1) ;年龄、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状况对血象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各131I累积治疗剂量组血象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而且血象的变化与131I累积治疗剂量间呈线性关系 ,随着131I累积治疗剂量的增加 ,血象呈降低趋势。结论 131I累积治疗剂量对骨髓抑制有一定的影响 ,其外围血象的变化与131I累积治疗剂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E803药物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E803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C57小鼠一次全身照射前灌胃给药E803和523,测定脾指数、CFU—S(7.5Gy)、外周血象(5.5Gy)、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3.5Gy)。结果 7.5Gy照后第7d测定各给药组的脾指数、CFU—S明显较照射组增多。5.5Gy照射引起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的降低以白细胞发生最早,照后24h给药组的WBC数量均比照射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E803各给药组最为明显,药物未能使照射引起的外周血细胞最低值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但给药对照射后期外周血象的总体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5Gy照后第7d观察给药组的造血祖细胞集落的形成能力强于照射对照组,并且E803组明显优于523组。结论 E803对^60Co-γ射线引起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在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的作用。4例HLA完全相合的重症再生障碍贫血病人(2例肝炎相关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了NAPBSCT,结果4例均顺利度过造血抑制期并移植成功(完全性植入3例,嵌和性植入1例),外周血象及骨髓造血功能快速恢复正常。4例均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本结果初步表明:NAPBSCT简单、安全、并发症轻、造血功能重建快,为SAA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红细胞上CD35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外周血红细胞CD35的表达,同时检测健康对照者的CD35。结果:脑梗死、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红细胞CD35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结论:脑血管病病人急性期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就3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血液学变化分析讨论如下。一、观察对象和方法1对象:河南“4.26”60Co源辐射事故中,3例重、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其基本情况见本刊相关文章。2指标和方法:①外周血象,骨髓象,骨髓组织病理(塑料包埋,苏木精伊红姬姆萨染色),骨髓超微结构(戊二醛、锇酸固定,Epon812包埋,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和骨髓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外周血细胞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867名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和1,152名对照者的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表明.放射组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数以及血小板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单核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的相对值则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变化与累积剂量、年剂量及放射工龄有相关关系.放射组异常血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X线工作者血细胞的辐射效应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脾功能亢进(脾亢)一般采用传统外科切脾手术治疗,但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功能削弱而引起致命感染已被公认[1].部分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则能保留脾脏的正常免疫机能,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外周血象,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各种化疗药物的应用,会导致癌症患者外周静脉破坏甚至闭塞,这给静脉穿刺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可造成无处可穿。近年来我们采取了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新方法,既代替了静脉切开,又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证了化疗药物的有效应用和营养的支持,深受患者欢迎。····操作方法术前准备美国AROW公司生产的单腔静脉导管1套、静脉切开包、消毒和麻醉药品、敷贴1张、肝素帽1个、液体及输液装置。在穿刺侧会阴部备皮。病人仰卧,穿刺侧下肢伸直,稍外旋,于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汇点内侧0.5厘米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物汤不同分离部位对3.5 Gy照射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发现四物汤补血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60只小鼠常规饲养适应环境后,采用60Co-γ射线3.5 Gy全身一次照射,照射后立即给予四物汤不同分离部位,连续给药7 d,在照射后1、3、5、7、9、11、13、15、17、19 d检测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四物汤不同洗脱分离部位在不同时间点可以升高辐射致血虚证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其中水洗脱部分对辐射致血虚证小鼠补血效果较佳。结论四物汤补血作用的主要物质为多糖、单糖等大极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花油麻藤不同极性部位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初步明确其促进造血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6Gy^60Coγ射线亚致死量辐射造成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灌胃给予白花油麻藤各部位药液,于给药后1、3、7、14、21、28d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结果辐射后小鼠外周血WBC、RBC、HGB、PLT较正常组明显下降,给予白花油麻藤各部位治疗后,其下降趋势减缓,与模型组比较,白花油麻藤95%部分和水部分可显著促进辐射小鼠外周血WBC、RBC、HGB、PLT的恢复(P〈0.05)。结论白花油麻藤50%乙醇提取物的95%洗脱部分和水洗脱部分可明显促进辐射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恢复,可能是白花油麻藤促进造血的有效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内科收治的1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的血常规指标,与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企事业单位健康人群9 766例进行比较。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减少,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高,均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呈增生性贫血改变,而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较小,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范围与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者多见,血小板数异常远较血红蛋白与白细胞为少,但36例肝癌患者中28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结论临床上应重视消化道肿瘤高危因素人群外周血象的变化,尤其是良恶性贫血的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和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注入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内瘘血栓形成的病人分别进行了外周溶栓和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方法是12例病人于内瘘的动脉端穿刺后输注尿激酶,4例病人在DSA下经动脉插管至血栓部位,灌注尿激酶,尿激酶用量为75~100万U,外周溶栓输注时间为3~4h,导管溶栓时间为45~60min。结果 12例外周溶栓病人再通6例,外周溶栓成功率为50%,6例失败,其中4例进行了插管溶栓,3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为75%,再通后的内瘘次日可行血液透析,并随访了6~44月,情况良好。结论尿激酶局部输注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