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6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体针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予以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且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芪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静脉滴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茶碱类等药物;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贝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显效率50%,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显效率6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复方三七片对脑络瘀阻型中风的临床疗效,随机观察100例门诊和住院病人,并与对照组口服心脑通胶囊相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58%,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显效率为34%,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复方三七片对脑络瘀组型中风的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12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片治疗。2组均配合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59.6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配合针刺疗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背腧穴为主点穴按摩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改良Ashworth评级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愈显率72.22%。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愈显率39.5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改良Ashworth评级治疗后对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背腧穴为主点穴按摩这一护理特色项目,与常规治疗结合治疗脑中风可使疗程缩短,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后痉挛缓解的程度,采用改良后Ashworth评分标准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芍盆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184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8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芍盆炎汤配合外敷消瘀散治疗;对照组100例,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7例,好转40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62.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丹芍盆炎汤内服配合消瘀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萌豆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针灸、按摩、理疗为基本治疗,治疗组基本治疗同对照组,加用自制舒筋药酒外敷及辨证内服中药。评价标准采用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治疗后上下肢MAS评分均明显下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I也明显提高,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降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程度,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治疗组(治疗组)、体针对照组(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照组)三组。治疗组274例患者根据观眼取穴、循经取穴、病位取穴原则,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等穴位,同时配合自拟方剂沙芪煎剂治疗;观察组280例单纯应用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86例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方面疗效优于观察组与对照组(P〈0.05,P〈0.01),且治疗组中枢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程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第2、4周后,根据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心通胶囊可改善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均分2组,各5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针灸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Ashworth痉挛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的Ashwort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住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shworth痉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试验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施行针灸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偏瘫肢体痉挛程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芪归芎芍汤加减联合弥可保治疗湿热下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湿热下注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各组均予常规的基础治疗,使血糖稳定,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芪归芎芍汤加减联合弥可保治疗;对照组单用弥可保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32例中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归芎芍汤加减联合弥可保治疗肝肾阴虚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补阳活血汤佐治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阳活血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痉挛型脑型瘫痪患儿112例,其中治疗组(常规治疗+中药治疗)70例,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共治疗3个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3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患儿的肌张力,并进行主要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补阳活血汤佐治组,治愈39例,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4%;常规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阳活血汤佐治痉挛型脑瘫,可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接受治疗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8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据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理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