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研究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结肠镜检查(CTVC),表面遮盖显示(SSD)和透明显示(Raysum)检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用螺旋CT机对23例结直肠息肉病例进行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应用4种后处理方法获取MPR、CTVC、SSD和Raysum图像。按息肉大小分3组及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病变均经常规结肠镜检查(CC)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23例共56枚息肉。MPR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3年7月-2005年12月采用olympus.CF-201结肠镜共检出乙状结肠、直肠炎性息肉及腺瘤样息肉共76例(炎性息肉40例,腺瘤样息肉36例),经高频电凝切除后保留灌肠进行治疗。常规6个月一次结肠镜复查,随访2年,临床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肠镜、共聚焦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E治疗。结果9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全部完整挖除,所有挖除病变术后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60ml,发生ESE穿孔3例,均经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结论ESE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疾病的患者分别采用仿真内窥镜(CTVE)和纤维常规结肠镜进行检查,统计CTVE诊断结果,并与常规纤维肠镜(CC)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1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为肠道准备不足,而未获得满意的诊断结果,其余116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诊断结果。其中常规纤维肠镜诊断显示结、直肠癌52例,结、直肠息肉24例,慢性结、直肠炎22例,溃疡结、直肠炎12例,正常6例。其中常规CT仿真结肠镜诊断结果显示结、直肠癌48例,结、直肠息肉22例,慢性结、直肠炎18例,溃疡结、直肠炎8例,正常20例。结论64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高分辨率,检查无创性等优势,可作为结、直肠疾病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cT虚拟结肠镜(CTVC)在不同密度阈值条件下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做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W 4.3工作站,用CTVC专用软仁进行图像重组.息肉按大小分为3组,调节CTVC的密度阈值,按-800~-600 HU,-599~-400 HU和-399~-200 HU分为3个阈值区间,对比分析每组息肉的检出率和各阈值区间下息肉大小与结肠镜的符合程度.所有病变均经结肠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对直径≤5 mm的息肉,CTVC的密度阈值为-399~-200 HU时其检出率(61.3%)高于-800~-600 HU(29.0%)和-599~-400 HU(35.5%);对直径6~9 mm和≥10 mm的息肉,各密度阈值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密度阈值为-399~-200 HU时测得息肉大小与结肠镜最接近.结论 CTVC的密度阈值对显示结直肠息肉有一定的影响,适当提高CTVC的密度阙值有助于检出较小的结直肠息肉和更准确地测量息肉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结肠镜检查诊断大肠息肉后并采用氩气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发现大肠息肉363例(其中确诊腺瘤样息肉恶变5例),内镜下息肉切除330例,术后发生局部出血16例,通过内镜下治疗均有效控制。结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及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搜集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息肉检出率.将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50、50~60,60~70,≥70岁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计算各种病理类型息肉的比例及在各解剖部位的分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伴发癌变的情况.结果 2010年共行结肠镜检查7117例,内镜下诊断息肉2614例,内镜下息肉检出率36.74%,患者男女比例2.1:1(1760:854),年龄2~92岁,平均59.3岁.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达55.24%.对息肉病理类型进行的分析显示,组织学诊断为息肉患者1372例,2058枚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结直肠息肉中占84.16%(1732/2058),其中管状腺瘤占75.35%(1305/1732).对息肉解剖部位进行的分析显示,1287枚(62.54%)息肉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771枚(37.46%)位于右半结肠;腺瘤中1039枚(59.99%)和非肿瘤性息肉中249枚(76.39%)均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在息肉的恶变情况病理变化方向,7.0%(96例)的患者在发现息肉时已伴发癌变,腺瘤占癌变息肉总数的96.9%,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3.33%.结论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镜检查最常见的阳性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筛查重点.在结肠镜检时应对结肠进行完整检查,重点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息肉的主要类型是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对内镜下诊断为息肉的病变均应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性质,警惕癌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在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患者。A组采用结肠镜切除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严密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4%(38/43),明显高于A组的60.5%(26/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改善(P<0.01);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结直肠息肉,改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为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基底直径≥2.0 cm、位置特殊、操作困难、无法内镜切除的结肠良恶性息肉,在结肠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内镜辅助的腹腔镜小切口切除10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楔形切除21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经肠腔切除3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肠段切除8例,术中冰冻为恶性追加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3例。无中转开腹,未出现吻合口瘘、梗阻、出血等主要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00(40~220)min,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2~5)d。术后随访平均12(4~24)个月,38例复查肠镜未见息肉残留、复发。结论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联合内镜切除困难的结肠息肉定位准确,切除彻底,对冰冻为恶性的病例可追加结肠癌根治术,是一种治疗结肠良恶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肠切除后径小肠系膜后结直肠吻合术7例报告318000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金万炳关键词直肠结肠肿瘤;吻合术,外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4.62左半结肠切除或扩大切除时,横结肠或其系膜过短、不足以拉入盆腔与直肠吻合,或张力过大、影响吻合口愈合、结肠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结直肠癌的检测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对58例疑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行仰卧和俯卧位CT仿真内镜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仿真内镜TNM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5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现65个结直肠癌病灶,CT结肠镜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的TN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8%(55/58)、79.3%(45/58)、100%(9/9)。CT仿真内镜和常规结肠镜对肿瘤的敏感度均为100%。结论 CT仿真内镜是检测结直肠癌和对其进行术前分期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已越来越普及。从1968年的息肉切除术到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对于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传统的CT仿真结肠镜检查(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中引入粪便标记的方法后,CTVC对细小息肉检出率以及CTVC对息肉与粪便鉴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临床怀疑为结直肠病变患者,CTVC检查前在传统的肠道准备中加服预先配制好的碘剂进行粪便标记,所得结果与电子结肠镜检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CTVC检查肿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分别是100%和95%,1例正常患者误诊为息肉,1例息肉患者误诊为正常。总体检出率为93.3%。结论:CTVC检查前引入粪便标记,虽不能提高对小息肉的检出率,但在对息肉和粪便鉴别诊断的能力上明显提高,可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结直肠息肉患者与结直肠检查未见异常者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分析研究其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22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和153例同期住院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血脂水平、血糖、体重指数.拟探讨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结果结直肠息肉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为50.6%(114/225),高于对照组的34.5%(53/153),(x2值=1.198,P>0.05),其TG、TC、LDL-C、血糖、BMI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327、5.256、3.146、3.850、3.666,P=<0.01).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组间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之间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半结肠、直肠高血脂发生率高于右半结肠,左右多发者高于上述二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值=1.469,P=0.480.男性血脂异常高于女性,但无显著差异(x2=0.40 P=0.523)在六个因素中甘油三脂和BMI与结直肠息肉有密切的关系,回归系数为1.006和0.122,甘油三脂和BMID的OR值分别为2.735,和1.129,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息肉相关,高TG血症和BMI与结直肠息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螺旋CT对 10 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 ,包括结、直肠癌 6 4例 ,结、直肠息肉 2 6例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 3例 ,脂肪瘤 2例 ,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 1例 ,憩室 7个病灶。除憩室外 ,均经手术和 /或常规结肠镜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结果 CTVC能够显示 >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的息肉 ,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 92 .2 % ;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 (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我科应用内镜下Nd:YAG激光治疗结、直肠息肉样病变96例137枚,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CT虚拟结肠镜(CTVC)应用临床以来,在结直肠癌(CRC)的诊断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较短的检查时间、较低的辐射剂量和高质量的成像使其成为CRC的早期筛查手段。笔者主要对CTVC在CRC早期筛查方面的进展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结直肠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便隐血实验、X线气钡双重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仍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常用方法.低剂量CT结肠成像作为一种低侵入性的检查技术,操作简单,且病人对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该技术为结直肠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有效发现病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病人所接受的放射辐射剂量,在结直肠疾病筛查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