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材料与方法瘢痕组织20例,取自手术切除的面部皮肤增生性瘢痕标本,均经病理证实。正常皮肤组织5例,取自重睑手术的眼睑皮肤。全部标本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5μm,进行HE及S-100免疫组化染色(S-100抗体及ABC药盒为DAKA公司产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瘢痕形成对汗腺再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幼儿和成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及其自身健康皮肤组织,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19(K19)和角蛋白14(K14)在瘢痕组织中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的表达,并以此确定汗腺在产痕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正常皮肤组织中汗腺组织的分布。结果 正常皮肤中可见完整的汗腺结构,包括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瘢痕组织中可见K19和K14的阳性表达信号,其中K19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瘢痕基底部真皮深层与正常皮下组织交界处,呈团状,表明这些部位存在汗腺分泌部,K14的阳性染色散见于瘢痕组织中,呈同心圆状,为汗腺的导管部,结论 严重烧伤后创面存在汗腺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和潜力,在增生性瘢痕中之所以没有汗腺的重建,可能与瘢痕组织修复速度超过汗腺再生的速度或增生性瘢痕的创面形成一个屏障,阻碍了汗腺的再生有关,这可能是瘢痛组织愈合后创面缺乏汗腺和无排汗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探讨Fas,Fas-L和Caspase-3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三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正常皮肤中,Fas和Fas-L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内,Caspase-3则定位于这些细胞的胞浆中,Fas和Fas-L在增生性瘢痕的表皮基底层细胞内有少量分布,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P<0.05);Caspase-3的阳性细胞率也明显降低(P<0.05),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内有轻微表达,提示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Fas,Fas-L和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由这三种蛋白介导的细胞凋亡受阻相关。  相似文献   

4.
Bax和Bcl-2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Bax和Bcl-2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内,Bax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Bcl-2蛋白则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内。在增生性瘢痕中,Bax主要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水平(P<0.05);含有Bcl-2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Bcl-2蛋白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而Bax表达降低,其介导的细胞凋亡受阻亦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田宜肥  汤少明 《武警医学》1999,10(4):191-19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s族(TGF-β1,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法检测47例不同类型瘢痕组织和16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s和TNF-α的表达,并按瘢痕的不同类型、不同病程、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比较;结果(1)TGF-βs在正常皮肤组织中无免疫阳性表达;(2)TGF-β12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较强,并在病程1a以上、甚至5a的增生性瘢痕中仍有表达;(3)TGF-β3则在扁平瘢痕和病程在1a以上者及女性组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较强;(4)TGF-βs在不同年龄组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5)TNF-α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较低,而在扁平瘢痕中表达较高。结论(1)TGF-β1,2表达增强、而TGF-β3TNF-α表达减低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关,瘢痕的延迟成熟与软化也与TGF-β1,2的持久表达有关;(2)年龄因素不影响TGF-βs的表达;(3)女性TGF-β3的表达较强,提示女性有比男性较强的抗瘢痕增生能力,值得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6.
瘢痕组织中微血管数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不同的瘢痕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mRN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 - 1(Flt- 1)的表达 ,微血管 (MV)计数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研究VEGF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Flt- 1表达及MV的计数。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MV数目多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组织中的MV数目。VEGFm RNA、Flt- 1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P <0 0 5 ) ,VEGFmRNA表达阳性病例组的MV计数显著高于VEGFmRNA表达阴性病例组的MV计数 (P <0 0 5 )。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可能是瘢痕过度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研究少儿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与规律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与烧伤后创面瘢痕愈合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1ivision两步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K19以及分化表皮细胞表达的K14和K10。结果显示,少儿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表达β1整合素与K19的阳性细胞数较健康皮肤明显减少,阳性强度降低。其瘢痕组织表皮中表达K14的阳性细胞仅位于表皮底部2~3层,明显少于健康皮肤,而K10表达阳性细胞则较健康皮肤分布广泛。提示少儿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明显少于健康皮肤,且其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与健康皮肤不同,处于有丝分裂后分化阶段的细胞比例降低,而终末分化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少儿瘢痕组织表皮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的分化行为紊乱,这可能是少儿瘢痕组织表皮结构与功能改变、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皮肤瘢痕增生在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两者均表现为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凸出皮面;前者瘢痕局限于原发损伤处,后者瘢痕呈侵袭性生长,累及周围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凋亡抑制、合成胞外基质的功能增强,以及胞外基质中胶原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均可导致胶原纤维的过量沉积,这些构成了皮肤瘢痕增生的生物学基础。祖国医学对瘢痕增生的治疗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扁平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TEN、VEG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类组织中PTEN蛋白和VEGF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VEGF及PTEN是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调控因子,PTEN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的下降可能导致VEGF的上升,从而导致病理件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与微血管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首先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分离和培养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ELISA分别测定2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的变化,再采用Transwell 共培养模式,观察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胶原疏松.增生期瘢痕胶原致密,微血管数目增多,微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ELISA检测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TGF-β1、bFGF、PDGF、ET-1和VEGF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另外,Transwell 共培养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与成纤维细胞大量产生TGF-β1、FGF、PDGF、ET-1和VEGF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P物质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物质(SP)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SP及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作用下不同成纤维细胞PCNA、bcl-2、bax的表达。结果 SP可促进不同成纤维细胞PCNA、bcl-2的表达.同时抑制其bax的表达。在SP作用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CNA、bcl-2表达的增强程度及bax表达的受抑程度显著强于增生性癜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而增生性癜痕成纤维细胞又强于正常成纤维细胞。Spantide可以完全或部分拮抗SP对不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论 SP通过调控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病理性瘢痕形成,该作用由SP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骺板软骨细胞P物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P物质 (substanceP ,SP)在不同年龄大鼠骺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对 2、4、8、12、16、2 4、30周龄大鼠的胫骨骺板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SP基因表达进行定位与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2周龄大鼠骺板软骨细胞各个区域均未见SP表达 ,4、8、12、16、2 4、30周龄大鼠骺板静止及增殖期软骨细胞未见SP免疫阳性染色 ,肥大区及钙化区软骨细胞可见SP阳性表达 ,其表达强度从 4周龄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到 12周龄时达峰值 ,16周龄始SP阳性表达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0周龄则偶见SP表达。本研究证实生长板肥大区软骨细胞可以表达SP ,SP的表达强度与骨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ubstance P (SP)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a condition similar to microgravity. We analyzed immune disturbances caused by subjecting Fischer 344 rats to a 45 degrees antiorthostatic suspension technique, otherwise known as the hindlimb unloading (HU) model. METHODS: Four groups of ra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the prone control non-substance P group (P-NSP), prone control substance P group (P-SP), hindlimb unloaded non-substance P (HU-NSP) or the hindlimb unloaded substance P group (HU-SP). SP was administered at 10 ml of a 1 micromol x L(-1) concentration for 15 min x d(-1). HU and SP exposure for all groups lasted 16 d. After 16 d, 500 microl of blood was obtained to assay for both T-cell phenotype and corticosterone (CS) levels. Thymus lobes were excised in order to examine T-cell phenotype. Thymocytes were counted and stained for lymphocyte markers (CD4, CD8, and CD3).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p < or = 0.05). RESULTS: HU-NSP rats showed a decrease in thymic CD4+CD8 +/- cells from 85.51 +/- 1.9% to 62.06 +/- 1.9% when compared with P-NSP rats. SP reversed these effects and returned CD4+CD8+ cells to control levels (76.60 +/- 1.9%). DISCUSSION: Daily SP treatment was found to reverse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caused by HU and corticosterone in rat thymic immune cells. SP could prove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keeping the immune system functioning at normal levels in microgravity, allowing astronauts to stay in space longer and maintain a more productive immune system.  相似文献   

14.
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基因水平初步了解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3例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纯化mRNA;将4096种人类基因PCR产物用Cartesian Pixsys7500点样仪微矩阵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将等量的增生性瘢痕和患者自身正常皮肤组织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标记的cDNA混合物探针,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片后,用SanArray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在4096种基因中,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检测的3例临床标本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28条。结论 包括细胞凋亡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细胞骨架和运动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基因等多种基因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瘢痕中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 2 (p ERK1/ 2 )、磷酸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p SAPK)和磷酸化P38MAPK(p P38MAPK)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成熟过程中蛋白表达的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在 16例增生性瘢痕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均较低。随着增生性瘢痕不断成熟 ,p ERK1/ 2和 p SAPK表达逐渐增强。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中 ,这两种蛋白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 ,阳性细胞率分别为正常皮肤的 1 8和 1 7倍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p P38MAPK的阳性细胞率在生长活跃的增生性瘢痕中升至最高 ,在成熟的瘢痕中虽有所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 <0 0 5 ) ,含有 p P38MAPK蛋白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中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 ,提示这三种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增牛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增牛性瘢痕中α-SMA的表达;通过细胞培养,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比较;ELISA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纤维连接蛋白、TGF-β1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只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α-SMA,其他真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细胞大大增加,比例高达96.8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肌成纤维细胞TGF-β1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是造成增生性瘢痕的最关键细胞.  相似文献   

17.
PDGF-AB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DGF- AB促进伤口愈合及其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取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normalskinfibroblast,NsFb,hypertrophic scarfibroblast,HTsFb) ,用MTT和3H- TdR掺入法观察PDGF- AB对两种细胞增殖及DNA合成的影响。结果:PDGF- AB对两种成纤维细胞增殖及DNA合成均有明显刺激作用,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但作用有差异。结论:PDGF- AB可能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DNA合成促进伤口愈合,但同时在瘢痕增生性疾病中可能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西沙必利对大鼠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SP-IR的影响。对不规则喂养大鼠胃内灌注西沙必利2wk后,取胃窦、十二指肠做切片和铺片,用免疫组织学技术,经图像分析肌间神经丛中SP—IR的变化。显示西沙必利组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SP—IR神经着色深、密度大、直径粗,图像分析显示SP释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种增生性瘢痕的理想治疗方法,为病理性瘢痕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对32 例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较大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应用瘢痕移除及瘢痕皮回植原位再生皮肤疗法进行治疗,每例选择两处瘢痕相似的部位,进行随机自身对照研究,试验组采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疗法(MEBT/ MEBO),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结果 实验组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 术后6 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瘢痕移除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 瘢痕所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片平整且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结论 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较大的增生性瘢痕患者或恐供皮区术后又出现增生性瘢痕时,应用瘢痕移除及瘢痕皮回植原位再生皮肤的方法治疗,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