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24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头位难产358例。结果自然分娩78例,占21.8%;阴道助产分娩128例,占35.8%;剖宫产152例,占42.5%。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97例,占27.1%;重度窒息6例,占1.7%。结论只有密切观察产程,才能及时发现导致头位难产的因素及相互关系,及早识别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判断,进行恰当处理,可使难产转化为顺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产科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制定相关防治措施,降低窒息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10年新生儿窒息病例338例,比较产科相关因素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新生儿窒息原因中,羊水粪占40.8%,脐带因素占30.1%,头位难产占14.7%,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延长分别占4.7%、5.9%,低体重儿占3.5%.分娩方式,阴道手术产占49.7%,剖宫产手术占32.68%,顺产占17.7%.结论:羊水粪染、脐带异常、头位难产、产程延长、阴道手术助产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产科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助产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位难产产妇分娩方式。方法:对181例头位难产阴道分娩分析。结果:头位难产可经阴道试产。结论:头位难产阴道能提高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总结头位难产早期识别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100例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是头住难产的早期信号.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主要因素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经有效处理,阴道分娩产妇81例,剖宫产产妇19例,大大降低了剖宫产率。结论:早期识别头位难产的信号并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能减少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提高对头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48例头位难产病例.结果:头位难产产妇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104例(70.3%),是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宫缩乏力24例(16.1%),产道异常14例(9.5%),严重的胎头位置异常6例(4.1%).行剖宫产术88例(59.5%),阴道助产19例(12.8%),经处理后自然分娩41例(27.7%).新生儿娩出后Apgar评分在8分以上者115例,4~7分者26例,1~3分者7例.未发生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结论:胎头位置异常为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在临产时能够做到严密监测产程,进行必要试产,慎重选择分娩方式,可明显降低头位难产对母婴危害,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特点,探讨引起头位难产的原因以及对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5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头位难产组,选取同期的50例正常产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头位难产的原因,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引起50例产妇头位难产原因主要为胎儿位置异常和继发性宫缩乏力;头位难产产妇有37(74%)进行剖宫产,其剖宫产和人工辅助阴道分娩比例明显的高于正常对照组,产程明显的长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位难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胎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死亡的比例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难产大大增加了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因此,为最大的降低对母婴的危害,要对难产症状及早的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1013例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07例中的头位胎膜早破98例,随机抽取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头位分娩病例100例与之对照。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破膜的时间与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之间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并可增加母婴并发症等发生率,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尽可能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膀胱截石位与四肢着床位处理肩难产的效果,探究适合的肩难产助产方式。方法选择经阴道试产并估计可能会发生肩难产初产妇60例,按入住产房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截石位处理肩难产,试验组采用四肢着床位处理肩难产,经过培训的助产人员严格按规定进行陪伴分娩,提供及时有效的助产,观察比较2组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胎儿双肩娩出时间,产道裂伤、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产伤。结果 2组总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胎头到胎肩娩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率、产道裂伤率新生儿产伤率及新生儿低Apgar评分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通过膀胱截石位与四肢着床位处理肩难产的对照,发现四肢着床位处理肩难产能有效缩短胎肩娩出时间,产后出血、产道裂伤、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低,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最大限度降低肩难产对母婴的危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娩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难产中临床处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34例足月、单胎、头位产妇头位分娩评分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评分≤8分,均剖宫产分娩,头位评分≤9分者,处理方式以剖宫产为主。评分10分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产,处理方式为阴道分娩(自然和助产)与剖宫产约各占50%。评分11分者处理以自然分娩加阴道助产分娩为主。评分≥12分者,处理方式以阴道自然分娩为主。评分为9分、10分、11分和≥12分四组。分娩方式也显著差异(P〈0.01)。结论:头位分娩评分越低,剖宫产率越高,所以产程中准确头位分娩评分能及早发现和诊断头位难产,并为恰当及时的处理提供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妇在临产后采取“第一产程潜伏期采取站立位或半座位等自由体住,活跃期采取床头抬高60-90°,第二产程床头抬高(30~45°)斜坡位加膀胱截石位”对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头位难产率、手术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提高分娩质量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0年120例孕妇为实验组,在孕妇入院进入临产后潜伏期采取自由体位,活跃期进入待产室后采取床头抬高60-90°,第二产程床头抬高(30~45°)斜坡位加膀胱截石位,同时随机抽取2010年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头位难产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2°及以上会阴裂伤发生率、剖宫产率。结果:实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自然分娩率较对照组提高,头位难产发生率、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下降,2°及以上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下降,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采取站立位、侧卧住或半座位等自由体位交替,活跃期采取床头抬高60-90°,第二产程床头抬高(30~45°)斜坡位加膀胱截石位可促进产程进展,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母婴并发症,保护母婴安全,是一种可推广的适宜体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巨大儿发生肩难产的高危因素、母婴结局及处理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产科分娩的21例非巨大儿肩难产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取的非巨大儿、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共530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发生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母婴结局。结果: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率为0.3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过期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第二产程延长及使用助产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危险因素为过期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第二产程延长、使用助产(P0.05),新生儿窒息、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母体会阴II度以上裂伤及产后出血为非巨大儿肩难产的主要母婴并发症(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过期妊娠、第二产程延长、使用助产是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助产士在接产过程中,若发现第二产程延长或使用助产时要高度警惕肩难产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研究分娩期胎心监护异常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本院妇产科住院足月单胎头位阴道试产的产妇430例,出现胎心监护异常185例为观察组和胎心监护正常24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并分析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新生儿羊水污染38例,Apgar≤7的21例,肺炎17例、缺氧性脑病9例,脐带因素41例,其它儿科疾病21例,无异常38例,各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产钳助产、剖宫产手术介入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分娩期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发现并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本院406例头位难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深对头位难产的认识,探讨其分娩方式的选择,减少其母婴并发症。1临床资料1.1头位难产的发生率:我院1995年1月~1996年12月分娩总数2164例,其中头位2043例,发生头位难产406例,为分娩总数的18.76%。1.2头位难产的临床表现:406例头位难产中,63例存在明显头盆不称(骨盆畸形、狭窄、巨大儿),临产后出现胎头不人盆,跨耻征阳性,及不可逆胎头位置异常(额位、面位、手头复合位),临产后即行剖宫产术。其余343例均予阴道试产,同时绘制产程图,观察产程进展,其中潜伏期延长4例(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临床特点和解决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150例头位难产患者的资料.结果:头位难产发生率为17.2%.胎位异常、头盆不称等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分娩时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妇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头位难产要严密监测产程,慎重选择分娩方式,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58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而得出结论。结果: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为胎位异常,其中以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多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结论:早识别头位难产,及时、正确处理是保证分娩顺利和母儿安全的关键。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开展,胎位性难产的发生率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却持续升高。现就我院近2年来58例头位难产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了解学习头先露低位产妇宫颈难产143例的临床症状。方法:通过对143例头先露低位产妇宫颈难产患者进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以徒手转位成功来降低头先露低住产妇宫颈难产。结果:我们对143例头先露低位产妇宫颈难产患者进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变顺产,成功率达86.2%,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6月—2004年6月121例胎膜早破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同期分娩无胎膜早破150例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褥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胎膜早破易引起难产、早产、感染、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徒手旋转应用及对提高安全性的作用。方法选择烟台海港医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分娩产妇中头位难产产妇共计160例,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分娩,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助产分娩,对比两组分娩结局、新生儿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可提升自然分娩率,预防新生儿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缩短了产程时间,实施整体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对分娩过程中发生枕后位1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后位难产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产才会表现出来。结论:对枕后位进行合理的人为干预,可降低难产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阴道分娩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头位阴道助产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作中 ,并取得了很多经验 ,在降低剖宫产率 ,变难产为顺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笔者对 133例中低位产钳术和 2 16例胎头吸引术进行了临床分析 ,以期为正确使用这两种助产技术 ,减少母儿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共行中低位产钳术 133例 ,胎头吸引术 2 16例 (包括胎吸失败 17例 ,改产钳助产 16例成功 ,1例失败最后以剖宫产分娩 )。孕妇年龄 2 0~ 35岁 ,平均 2 4 .6岁 ;孕周 37~4 2周 ,平均 39.4周 ;分娩后的新生儿体质量最低2 10 0 g,最高 4 30 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