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和痰浊阻络证的血脂代谢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81例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67例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的TC、TG、LDL、HDL进行测定.结果 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1.69±1.17) mmol/L的TG水平显著高于阴虚血瘀证患者(1.36±0.6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P=0.039);而两组在TC、HDL、LDL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TG升高发生率[14例(20.90%)]显著高于阴虚血瘀证患者[5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3,P=0.008);而两组在TC、LDL、HDL异常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和痰浊阻络证的TG代谢存在差异,TG可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染色体12p13上的rs1242579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阴虚血瘀证的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148例广西汉族缺血性中风患者(痰浊阻络证67例、阴虚血瘀证81例)的rs12425791进行基因分型,并测定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在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中,不同rs12425791基因型或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患者中,不同rs12425791基因型或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C、TG、LDL-C、HDL-C水平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s12425791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冲剂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江苏省中医院(210029)范小珍,程永红指导:成启予汤粉英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银杏叶冲剂银杏叶冲剂是宜兴制药厂研制的中药新品,我们对其治疗缺血性中风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共治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4.
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变化中,常以肝风内动为起因,风挟痰瘀互相搏结,从而引起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等病变。中风急救合剂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特点,以"急则治其标"为治疗原则,从平肝息风制其始动、化痰通络调其气机、通腑泻浊祛邪扶正等方面改善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5.
化痰通瘀治疗恢复期中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痰通瘀治疗恢复期中风30例马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200032)中风,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高的“三高”疾患。自1995-05以来,笔者以化痰通瘀法为主,从“痰、瘀”论治恢复期中风30例,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  相似文献   

6.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40例的疗效,均于确诊后14 ̄60天内服药,观察治疗30天,结果:基本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提示该药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有效,并能改善血球压积,降低血粘度。  相似文献   

7.
痰瘀同治缺血性中风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之本为肝肾阴阳失调,脾不健运;病之标为痰浊雍盛,瘀血阻络。病机为痰瘀交阻,脑络不通。分五型: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热闭窍型。治疗89例,显效35例,有效27例,无效9例。  相似文献   

8.
本组91例均为原发性癫痫,采用中药自拟三白皂茶散为基本方,随证分为肝风痰浊、痰浊阻心、风痰阻络、痰邪上逆等4型加味治疗,结果痊愈22例,显效49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1%。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浊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玉红 《河南中医》2003,23(9):23-24
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30例,基本痊愈34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27例,无变化9例,恶化4例,有效率90.00%。该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均疗效显著,但以痰热腑实证效果最佳,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变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加味温胆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味温胆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裴玉兰我们用加味温胆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采用单盲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中医诊断标准:按1986年泰安会议通过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药学报1986;2:56),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1.
马智教授认为眩晕病理关键主要是内有痰浊和肝风,二者相合而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夹痰上扰乃病机根本。马智教授突破肝风、痰浊、风火、虚眩理论,另辟蹊径,立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说,针对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创制眩得康,熄风祛痰止眩治疗痰浊型眩晕,处方精当,每获良效,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2.
痰浊与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也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症候表现,从痰瘀诊治缺血性中风能有效发改善高脂血症、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中风重在从痰瘀诊治。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分析温治江,金翠萍巴盟医院(015000)缺血性中风发病率高,致残后恢复较困难。近年来我们选了一些病人,运用中医辨证为主,西医对症治疗为辅,分型论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收到一定成效,现将30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  相似文献   

14.
二陈降气汤治疗痰浊型支气管炎肺气肿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自拟二陈降气汤为主,治疗痰浊型慢支炎急性发作、肺气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从痰浊型这一侧面,结合资料全的98例,谈谈对慢支、肺气肿认识和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痰浊型慢支急性发作41例、慢支并肺气肿57例;其中男56例,女43例;...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勃  许鹏 《陕西中医》2006,27(2):193-19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的机理。方法:本文从痰瘀致毒与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相关性入手,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论述,进一步论述预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措施。结果:认为缺血性中风其病机主要是痰浊与瘀血互结,蕴结于脑,化生内毒,损伤脑络,发为中风。结果:化痰祛瘀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3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延超 《河南中医》2009,29(8):774-775
目的:观察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30mg,日2次。治疗组:每次口服涤痰汤200ml,日2次,疗程14d;以评分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痰涎消除情况及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饮食流利程度、肢体活动功能等综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醒脑汤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106例东平县中医院(271500)李宗平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醒脑汤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自1991~199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0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全部符合198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轻中度中风进行临床观察,对100例患者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各证型疗效比较,经统计表明,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阴虚血瘀型的疗效相似(P>0.05),痰热闭窍型因病例较少,未进行组间比较,但与国内文献报道的疗效相近。结论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合壮医药线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有志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72-472
中药配合壮医药线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廖有志广西柳州地区人民医院(柳州545002)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药壮医药线自1992年以来,笔者以中药为主,配合壮医药线穴位点灸,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获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3例均为住院病人,其...  相似文献   

20.
生水蛭粉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45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水蛭粉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45例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李太华甄洪亮关键词生水蛭粉缺血性中风血脂疗效观察自1993年7月以来,我们运用生水蛭粉配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45例,同时观察其对患者血脂的影响,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8例均为住院患者,按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