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1989-2011年广西城乡18~65岁城乡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9轮调查数据,选取广西18~65岁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膳食总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视黄醇每日平均摄入量作为维生素A摄入状况的评价指标,分析1989-2011年广西城乡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视黄醇占总维生素A摄入的比例及总维生素A达到推荐摄入量(RNI)比例的人群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1989-2011年间,广西城乡居民膳食总维生素A、胡萝卜素、视黄醇摄入呈上升趋势,膳食总维生素A从1989年的789.07μgRE/d上升至2011年的1 306.57μgRE/d;视黄醇在总维生素A摄入中的比例,2006年以前城乡呈上升趋势,2006年后城乡呈下降趋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膳食维生素A大于等于90%RNI的人群比例从1989年的40.9%上升到2011年的70.0%;膳食维生素A达到80%RNI、60%RNI、小于60%RNI的人群比例分别从1989年的6.6%、15.1%、30.4%下降到2011年的5.1%、8.3%、15.2%。结论 23年间,广西城乡居民膳食维生素A、胡萝卜素、视黄醇呈上升趋势,城乡摄入差别在缩小,但农村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人群高于城镇,需根据城乡维生素A摄入的异同点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89-2009年中国18~45岁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的8轮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定性资料的差异比较应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差异采用非参数中位数检验和等级方差分析法。结果我国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从1989年的72.3 g/d下降到2009年的66.7 g/d(χ2=348.9,P<0.0001),县城和农村成年女性下降幅度较大(约9.5 g/d)。过去20年间蛋白质供能比略微增加,成年男女达到或超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5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男性:χ2=372.4,P<0.0001;女性:χ2=479.3,P<0.01);不同地区优质蛋白质比例增加了18~27个百分点,2009年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成年人摄入优质蛋白质比例分别为48.6%、44.5%、39.0%和29.1%,主要是动物蛋白的显著增加,而豆类蛋白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我国18~45岁成年人中仍有部分人群可能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风险,动物蛋白过快增长,可能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今后仍需鼓励增加豆类蛋白质的摄入,引导中国居民选择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九省区18-49岁居民能量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中国居民能量参考摄入量修订和相应的膳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1989-2009年间8次调查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18-49岁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9.2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九省区18-49岁男女性成年居民的能量摄入[kJ/d(kcal/d)]分别为10277.6(2456.4)和8539.1(2040.9)。其中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男性成年居民的能量摄入[kJ/d(kcal/d)]分别为9707.3(2320.1),10022.8(2395.5),9876.3(2360.5)和10632.8(2541.3);女性分别为7923.7(1893.8),8120.7(1940.9),8340.0(1993.3)和8909.0(2129.3)。能量的食物来源以谷类食物为主,尤其是农村成年居民,约占总能量的57.7%。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15.1%、31.4%和53.5%。其中,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成年居民的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6.0%、33.7%、32.19%和29.2%,1989-2009年我国成年居民能量摄入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能量摄入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郊区、县城、城市,以郊区降低最明显,20年间减少1966.1 kJ/d(469.9 kcal/d)。结论 2009年我国九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能量摄入较前有较大幅度减少,脂肪供能比显著增加,使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摄入的增加,值得重点关注。在修订能量参考摄入量和制订膳食指导原则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膳食消费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状况及1982~2002年摄入量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膳食调查包括23470户,共68965人。结果全国平均每标准人日视黄醇当量摄入量为469.2μg,摄入量达到RNI的居民占14.5%,达到60%RNI的占33.1%,不足20%RNI的居民占23.2%。6类地区中3类农村仅有9.7%的居民摄入量达到RNI。随着收入水平从低到高,视黄醇当量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2~2002年,居民视黄醇当量的平均摄入水平没有太大改善。结论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的总体摄入水平仍较低。  相似文献   

5.
马玉霞  张兵  王惠君  杜文雯  苏畅  翟凤英 《营养学报》2012,34(5):427-431,435
目的分析我国九省区成年居民的维生素C(VC)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三天24 h膳食回顾调查的数据,分析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我国九省18~49岁的健康成年居民VC的摄入状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八轮调查共调查18~49岁的成人45 932人,其中男性22 061人,占48.0%;女性23 871人,占52.0%。从1989年到2009年,VC的摄入量在九省居民中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年间,男女VC的摄入量分别下降了49.3 mg和46.0 mg(农村);25.3mg和20.4mg(郊区);9.9mg和17.6mg(县城)。城市居民的VC摄入量保持基本稳定,在2006年和2009年还有所上升。来源于深色蔬菜的VC的量大量减少,20年间,男女居民来源于深色蔬菜的VC分别下降了44.9mg和37.9mg(农村);26.4mg和22.4mg(郊区);20.0mg和16.7mg(县城);20.0mg和16.7mg(城市)。20年间,男性和女性VC的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比例分别是30.0%和25.2%(城市);39.1%和35.6%(郊区);28.2%和23.2%(县城);37.1%和28.9%(农村)。结论我国18~49岁的成年居民VC的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深色蔬菜的摄入量逐步减少,我国居民的VC摄入状况急需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1989-2009年中国九省区18~49成年岁居民膳食锌的摄入状况、食物来源以及二十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调查中18~4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中国九省区居民平均每日锌摄入量从1989年的12.3mg下降到2009年的11.2mg。1989年和2009年中国九省区成年居民膳食锌摄入量不足的概率分别为32.7%和45.8%。膳食锌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坚果和蔬菜水果。结论我国成年居民中普遍存在着锌摄入不足的问题,应该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引导居民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以维持锌营养需求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连续3d24h回顾法的食物记录数据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数据,分析居民营养素摄入量。结果:全国23470户,68962人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平均摄入量为9.42MJ(2250.5kcal),蛋白质65.9g,脂肪76.2g,视黄醇当量469.2μg,核黄素0.8mg,抗坏血酸88.4mg,钙388.8mg,铁23.2mg,锌11.3mg。结论:我国城乡居民理论得到保障,膳食质量有所提高,钙、视黄醇、抗坏血酸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仍是膳食中的主要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居民膳食质量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002年与2007年江苏省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2002年和2007年江苏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AS8.0统计软件。结果2007年江苏省居民每标准人日视黄醇当量摄入量为766.9μg,其中男性为798.3μg,女性为743.1μg;城市为738.8μg,农村为776.0μg。相比2002年有明显的升高,RNI达标人群的比例由16.1%上升为39.0%。其中男性为798.3μg,女性为743.1μg;城市为738.8μg,农村为776.0μg。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与居民经济收入成正相关。苏北城市与农村的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分别低于苏南城市与农村;城市各年龄组女性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同龄组男性。与2002年相比,2007年视黄醇当量摄入的蔬菜水果来源有所增加,动物性食物来源有所下降。结论江苏省居民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摄入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仍需要加强对低收入人群、城市女性以及苏北地区摄入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国九省城乡居民1989~2009年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八轮调查中18~49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人群平均每日的脂肪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脂肪供能比和脂肪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1989~2009年,我国九省居民脂肪摄入量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脂肪供能比不断提高,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85.9g/d、291.1mg/d和31.1%,成年女性已达到72.4g/d、263.7mg/d和31.7%;脂肪供能比超过30%以及胆固醇平均摄入水平超过300mg/d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54.3%和40.5%,成年女性已达到55.6%和34.1%。结论我国九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脂肪供能比以及胆固醇摄入量已超过或接近中国居民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九省区50-79岁居民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营养政策制定和中国居民蛋白质参考摄入量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以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50-79岁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9.2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1-2009年50-79岁居民平均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分别共下降了4.3g和5.5g。2009年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分别达到70.4g/d和60.9g/d。平均每天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增加了6.5g和4.8g,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比例相应提高了约10%,2009年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比例接近30%。豆类以外的植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减少了9.8g和9.6g,其所提供蛋白质的比例相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豆类食物提供的蛋白质的量相对稳定。由于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总量的减少,男性和女性蛋白质摄入量低于蛋白质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12.2和15.9个百分点,2009年有37.9%的男性和40.1%的女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低于EAR。结论 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50-79岁居民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蛋白质质量提高。在修订50岁以上人群蛋白质参考摄入量时,应充分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1991—2009年中国9省(自治区)50~79岁中老年人膳食锌的摄入状况、食物来源以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调查中50~79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中国9省(自治区)中老年人平均每日锌摄入量从1991年的11.0 mg下降到2009年的10.6 mg。在4类地区中,郊区人群减少得最多(0.7 mg)。1991年和2009年中国9省(自治区)中老年人膳食锌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40.5%和35.8%。1991—2009年,男性中老年人膳食锌摄入量低于60%RNI的比例增长了56.9%,女性中老年人增长了89.2%。膳食锌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坚果和蔬菜水果。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存在锌摄入不足的问题,应该引导中老年人增加摄入富含锌的食物,以维持锌营养需求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膳食锌的摄入状况、食物来源以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7轮调查中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平均每日锌摄入量从1991年的10.4mg下降到2009年的9.1mg。1991年和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膳食锌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分别为66.6%和79.6%。膳食锌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坚果和蔬菜水果。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锌摄入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以增加膳食锌摄入量。[营养学报,2013,35(2):131-1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方法于2009-2011年运用3天24小时回顾法和称重法对浙江省城市共3452名2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膳食调查,获得居民每日食物、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摄入量,结合人口学信息对蛋白质摄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膳食调查人数为3240人。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标准人日71.1g,低于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80%的人群占34.3%,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供给量的51.7%。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比值系数接近1,氨基酸比值系数分等于85,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蛋白质摄入量大于等于RNI的比例也随着之增加(OR=0.822,P0.001)。结论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合理,优质蛋白质比例适当,必需氨基酸组成含量比例与WHO/FAO推荐模式相近,膳食蛋白质营养价值高。蛋白质摄入量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浙江省城市居民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风险,以老年男性和育龄女性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成年居民碘摄入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和2012年2次横断面营养监测调查中北京地区数据。2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连续4 d入户调查3日的完整膳食。≥18岁居民为本次调查对象。2002年共调查3 106名居民,2012年共调查3 615名。结果北京市居民成年人的碘摄入量平均值从445.3μg/d降到388.7μg/d。构成中碘盐摄入11.9 g/d下降到9.6 g/d,约合80.5μg碘;其他膳食来源的碘从24.8μg/d提高到49.9μg/d。2002年约有17.7%(550/3 106)的居民碘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600μg/d),还有7.3%(228/3 106)的居民达不到推荐摄入量(RNI),而2012年则只有15.6%(563/3 615)的居民碘摄入量超过UL值,还有6.9%(251/3 615)的居民达不到RNI。2002年不同地区的碘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F=11.2,P0.001),2012年不同地区的碘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F=160.5,P0.001)。结论北京市居民碘摄入量偏高,其主要原因是食盐摄入过多。随着控盐措施的实施,碘摄入量已经明显下降,逐渐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989—2015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膳食维生素摄入的现状及长期变化。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5年和"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2015年涵盖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随访调查数据。以18~35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膳食维生素摄入量随年份的变化趋势。将膳食维生素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膳食维生素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比例的变化趋势利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针对2015年不同人口特征分析维生素摄入状况,并根据与推荐量的比较分析膳食维生素摄入水平在不同人群的分布。结果 1989—2015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整体膳食维生素(维生素B_1、维生素B_2、尼克酸和维生素E,维生素A除外)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成年人维生素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维生素A 361.28μg RAE/d(以维生素A活性当量计)、维生素B_1 0.75 mg/d、维生素B_2 0.67 mg/d、尼克酸13.61 mg/d、维生素C 56.41 mg/d和维生素E 21.04 mgα-TE/d。2015年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_2、尼克酸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存在显著的南北地区和教育水平的分布差异,其中南方地区维生素A、维生素B_2、尼克酸和维生素C显著高于北方地区;膳食维生素B_1的摄入量在教育水平低的人群中显著低于中、高教育水平;城市地区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_2的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维生素A、维生素B_2、尼克酸和维生素E摄入量呈现不同收入水平间的分布差异。1989—2015年18~35岁成年人膳食维生素B_2摄入量不足的人群比例维持80%以上,存在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_1、维生素C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北方地区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_2和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地区。结论 1989—2015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存在膳食维生素摄入不足风险,维生素B_2摄入量不足问题严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991~2006年湖北省中老年居民膳食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调查中45岁健康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能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RNI)的百分比及谷类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在摄入的总能量和蛋白质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状况评价的指标。结果2006年,城区、郊区、县城优质蛋白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均达到推荐摄入比例,但1991~2006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及豆类来源优质蛋白增幅较小,2006年优质蛋白在总蛋白质中比例仅为28.5%,低于推荐摄入比例。城区中老年居民每日脂肪功能比例偏高,其中1993、1997、2000及2006年的比例为31.3%、34.2%、35.5%和36.9%,均高于推荐摄入比例30%的上限;城区、郊区、县城及农村食用油脂消费量4个地区几乎全部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宝塔每天最大消费30g的水平。结论城区、郊区和县城中老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显著提高,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下降,农村居民优质蛋白质摄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控制湖北省城区居民食物中脂肪的摄入量和城区、郊区、县城及农村居民食用油脂的过高摄入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89-2006年中国9个省(自治区)18~45岁健康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状况、膳食纤维食物来源及其的变化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 d 24 h回顾法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18~45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7轮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5597、5596、5323、5485、5308、4144和3889名.比较不同时间、性别、地区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地变化趋势.结果 9个省(自治区)18~45岁健康居民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由1989年的15.1 g/d下降到2000年的11.6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由22.6g/d下降到17.8 g/d.2000年农村男女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分别比1989年减少5.1和5.2 g(2000年分别为13.2、11.8 g;1989年分别为18.3、17.0 g),2006年农村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分别为13.5和12.0 g/d.1989-2006年间城市男性和女性平均每日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分别波动在9.4~11.8 g/d和8.3~10.8g/d,总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男性和女性分别波动在15.7~17.6和13.5~16.4g/d.城乡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总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06年70.6%(8.4/11.9)的不溶性膳食纤维来自蔬菜[(4.1±3.1)g/d]、面及其制品[(2.6±3.6)g/d]和米及其制品[(1.7±1.3)g/d].结论 1989-2006年9个省(自治区)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蔬菜、米、面及其制品是膳食纤维的主要食物来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its food sources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aged 18-45 years old in 9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from 1989 to 2006.Methods Twenty-four-hour dietary recall data of three consecutive days from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1989,1991,1993,1997,2000,2004 and 2006)were used.And the 18-45 years old subjects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 on dietary survey were included.The sample size of these 7 surveys were 5597,5596,5323,5485,5308,4144 and 3889,respectively.The trends of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food sources by time and sex were studied.Results From 1989 to 2000,the total of daily dietary fiber intake of 18-45 years old healthy residents decreased from 15.1 g/d to 11.6 g/d,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ntake decreased from 22.6 g/d to 17.8 g/d.In villages,from 1989 to 2000,the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ntake decreased 5.1 g/d in males and 5.2 g/d in females(13.2,11.8 g in 2000,respectively; 18.3,17.0 g in 1989,respectively).In 2006,the insoluble dietary intake was 12.6 g/d in males and 11.2 g/d in females in villages.In cities,from 1989 to 2006,the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ntake was 9.4-11.8 g/d in males and 8.3-10.8 g/d in females.The total dietary fiber intake was 15.7-17.6 g/d in males and 13.5-16.4 g/d in females.The difference of insoluble and total dietary fiber intake between city and village was decreasing.In 2006,70.6%(8.4/11.9)insoluble dietary fiber came from vegetables((4.1 ± 3.1)g/d),wheat flour and its products((2.6 ± 3.6)g/d),rice and its products((1.7 ± 1.3)g/d).Conclusion Dietary fiber intake among Chinese aged 18-45 in 9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decreased from 1989 to 2006.Vegetables,wheat flour,rice and their products were the major food sources of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为房山区学生改善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共调查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164名,男生91名,女生73名,平均年龄(8.93±2.21)岁。中小学生水产品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摄入不足,畜禽肉类、盐摄入过多。能量平均摄入量为1710.30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1.57、72.21、211.48 g,供能比分别占14.38%、37.95%和47.68%。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硒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4.8%、27.4%、33.5%、24.4%和47.0%。仅2.4%的学生钙摄入量达到了RNI,超过一半的学生铁、锌、铜平均摄入量达到RNI。其中,女生铁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低于男生(P<0.05)。结论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需加强学生、家长、学校食堂营养宣教,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云南城乡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及膳食结构,为制定营养改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0—2012年云南省6个"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监测点1 024户共1 989人的膳食调查数据。结果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9 425.6 k J和67.9 g,达推荐摄入量(RNI)的93.8%和90.5%,食物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基本充足;维生素A、B1、B2、C及钙摄入不足,分别为381.2μg视黄醇当量、1.0、0.7、79.0和270.7 mg,仅及适宜摄入量(AI)的47.7%、71.4%、50.0%、79.0%和33.8%;居民每标准人日谷薯类、肉类及油脂类食物消费分别为505.5 g、116.3 g、40.3 g,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量,而蔬菜、水果、豆类、蛋类、水产品及乳类消费量偏低,仅为241.6、44.6、17.8、14.7、10.0和12.3 g;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6.0%、28.0%、25.0%和21.0%,城市居民已面临脂肪摄入过剩风险;9类食物多样化评分(DDS)分别为大城市6.4分、中小城市5.7分、普通农村5.4分、贫困农村5.0分,居民膳食多样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结论云南城乡居民存在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膳食结构失衡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九省区50~79岁中老年居民膳食能量的摄入状况及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为膳食指南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以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为基础。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50~79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能量摄入量及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结果中国九省区50~79岁居民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在1991-2009年间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由10103 kJ(2416 kcal)下降至9761 kJ(2334 kcal),女性由8825 kJ(2100 kcal)下降至8262 kJ(1975 kcal),年龄越高、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者能量摄入量越少,同年龄同等体力活动水平的女性能量摄入少于男性。50~79岁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逐年增高,2006年之后超过30%,并且轻体力活动者膳食能量密度更高。从能量的食物来源看,谷类食物占总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至55%以下,动物性食物逐年增高至14%。1991-2009年间能量摄入的城乡差异逐渐减弱。结论 1991-2009年间,中国50~79岁居民的膳食能量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膳食结构趋向于能量密度增高;谷类供能比降低,动物性食物供能比增高;能量摄入情况的城乡差异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