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认为,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经络痹阻所致。近年来我们将其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肝肾亏损兼痰湿瘀阻型三型,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将我院收治的168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型48例、肝郁脾虚型38例、肝肾阴虚型18例、脾肾阳虚型34例、瘀血阻络型30例。分别对5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TBIL、ALT、AST。同时,检测5组患者的血清HBV-DNA阴性率。结果:在AS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在AL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在TBIL指标值上,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P0.05)。HBV-DNA阴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结论:探讨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对为乙肝中医证型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乙肝中医诊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五组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5例,同时选择健康人2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①红细胞参数:RDW: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 :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小板参数:PLT: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MCV/RDW、血小板参数PLT/MPV四种指标与慢性乙肝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以瘀血阻络型最甚、湿热中阻型次之,可作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测定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与中医分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58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中医分型与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本文认为湿热中阻,瘀血阻络两型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其中湿热是肝纤维化的启动因子.瘀血则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利活血汤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60例,按照患者诊治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通利活血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数值和改善程度、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利活血汤在联合基础治疗方案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上,临床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患者 1 61例 ,按中医辨证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郁脾虚 61例、湿热中阻 40例、肝肾阴虚3 2例、瘀血阻络 2 8例四型。四组均以拉米呋啶片每日 1 0 0 mg口服 ,连服 9个月以上。治疗前先查HBV-DNA定量及乙肝抗原抗体系统 ,服药开始后每隔 3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HBe Ag阴转疗效较差 ,分别与湿热中阻、肝肾阴虚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肝郁脾虚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与肝肾阴虚型之间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轻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494例CHB患者(其中轻型CHB407例)的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中医证型。依照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组,分析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活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94例慢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为主;407例轻型CHB患者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种证型炎症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310、P0.005;χ2=16.565、P0.001;χ2=16.013、P0.001);5种证型纤维化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98、P0.001;χ2=18.313、P0.001;χ2=23.076、P0.001);湿热中阻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480、P0.001;χ2=15.232、P0.001;χ2=19.684、P0.001);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密切相关,以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为主,属病理学改变早期,但仍有约1/4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属于肝组织病变中晚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结论]轻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不能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可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相关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各证的证型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112例住院及门诊病人,湿热中阻型40例,肝郁脾虚型32例,瘀血阻络型17例,肝肾阴虚型12例,脾肾阳虚型11例。分别进行舌象及舌下脉络观察,进行肝功能,病毒血清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等检测。结果:①肝郁脾虚型舌象接近正常,瘀血阻络型舌质偏于紫暗,瘀血阻络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及脾肾阳虚型的舌质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舌质表现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瘀血阻络型舌下脉络明显曲张,迂曲,紫暗或有瘀点,同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湿热中阻型ALT、AST及TBil显著高于正常,与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型中脾肾阳虚型ALT下降显著,与肝郁脾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型中湿热中阻型TBil上升显著。③湿热中阻型HBV-DNA含量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于5×106段,其它各型主要在5×103到5×106段,且湿热中阻型与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五型中除湿热中阻型外,CD3、CD4均显著性降低,且与湿热中阻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补体C3接近正常,而其它三型均有显著性下降,与前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除湿热中阻型外,其它各组细胞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除肝郁脾虚型外,其它各型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明显下降,且均差异明显;脾肾阳虚型补体C3下降极为显著,提示病情较重。慢性乙肝各证型舌象、肝功及免疫水平的差异可作为各证型中医辨证的客观化、量化指标,使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针药并用治疗痹证9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痹症分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痰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型进行辩证施治.运用中药内服、外洗及针刺,种疗法配合治疗,结果治愈41例.显效24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三合汤和雷公藤治疗痹证(湿热阻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73例痹证(湿热阻络)患者给予三合汤和雷公藤治疗,观察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 结果治愈率10.08%,显效率为28.29%,好转率58.53%,无效率3.09 %;结论三合汤和雷公藤对治疗痹证(湿热阻络)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与分析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湿热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前列腺素E1和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前C区ntl896G-A点突变。结果: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最高。结论: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前C区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肾炎蛋白尿,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临床症状,将肾炎蛋白尿分为热毒壅盛型、湿热蕴结型、肾虚脾亏型、气阴两虚型、瘀血阻络型。拟清热利咽、解毒祛邪法,清利湿热、分清泌浊法,益气健脾、补肾固精法,滋养肾阴、阴阳双补法,活血化瘀、益肾通络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方法:将4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脾虚肝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型,观察其与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脾脏肿大者在瘀血阻络证以外的证型中占60%以上;HBeAg阳性率在虚证中多于实证。结论:中医证型与医学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是否引起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VCS(V volume C conductivity S scatter)相应的变化。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116病例分成三组,分别为肝郁脾虚型43例,湿热中阻型38例,瘀血阻络型35例,同时选健康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48例。对各组进行ALT、WBC、CD4^+、CD8^+、CD4^+/CD8^+、MLV、MLV-SD、MLC、MLC-SD、MLS、MLS-SD的检测,分析各组上述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ALT、CD8^+、MLV、MLV-SD、MLC-SD、MLS-SD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CD4^+、CD4^+/CD8^+、MLC、MLS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中阻型比较,肝郁脾虚型的CD8^+、MLV-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侯的变化,淋巴细胞的亚群表达及VCS参数的结果发生相应的变化,表明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