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注射绒促性素(HCG)日血清雌二醇/孕酮(E2/P)的比值与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695名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不孕患者,于HCG日检测血清雌二醇(pg/ml)及孕酮(ng/ml)水平,将E2/(P%1000)比值分为6组,对其实验室结果及助孕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注射HCG日血清E2/P〈1时,平均获卵数最少(P〈0.01);E2/P〉4时,受精率降低(P〈0.05);E2/P〉5时,妊娠率降低(P〈0.05),E2/P〈5时,随获卵数的增加与妊娠率升高呈正相关。结论注射HCG日血清E2/P比值与IVF—ET妊娠率有相关性,在卵巢刺激周期中监测E2/P比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孕酮(P)值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分析了136个IVF—ET周期依据血清孕酮(P)值不同分组比较。结果HCG日血清P〉9.6nmol/L组妊娠率低于3.2~9.6nmol/L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超排卵周期HCG日适宜P值可以提高IVF—ET治疗妊娠率.可以作为预测妊娠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变化与临床妊娠的关系,从而分析黄体期补充雌激素的必要性。方法:92个超排卵IVF/gg细胞浆单精子注射(ICSI)-ET周期按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两组患者均在取卵后常规单纯注射黄体酮60mg,在卵泡成熟日,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及取卵后第7、10、13天(d7、d10、d13)测定血清雌二醇(E:)水平。①比较妊娠组和未妊娠组hOG日、d7、d10、d13E2水平及d7、d10、d13E2水平与hOG日E2水平的比值[E2(dn)/E2(hCG日)]。②分别以E2(d7)/E2(hOG日)、E2(d10)/E2(hCG日)、E2(d13)/E2(hOG日)值的25%、50%和75%为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25%)、B组(25%-50%)、c组(〉50%~75%)、D组(〉75%)组,比较各组妊娠率。结果:①仅取卵后d13E2水平及E2(d13)/E2(hOG日)值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29,P〈0.01;Z=-3.426,P〈O.01);②以E2(dn)/E2(hOG日)值的分组比较,仅d13的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超排卵的IVF/ICSI—ET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的变化并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因而可不补充雌激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促排卵周期胚胎移植日血清雌二醇(E2)浓度的变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为制定个体化黄体支持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个IVF-ET周期,按ET日血清E2浓度变化分为4组:A组:24个治疗周期,ET日血清E2浓度/HCG注射日E2浓度0.4;B组:54个周期,0.4≤ET日E2/HCG日E20.7;C组:32个周期,0.7≤ET日E2/HCG日E21;D组:15个周期,ET日E2/HCG日E2≥1。结果:C组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最高,A组种植率和妊娠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IVF-ET采用长方案控制性超排卵(COH),移植日E2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治疗结局,监测E浓度对制定个体化黄体支持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促排卵启动时机对IVF—E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黄体中期应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控制性超促排卵的启动时机对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技术(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2008年1~12月黄体中期应用长效GnRH—a1.25mg单次肌内注射实施控制性超促排卵的IVF—ET129例,根据降调节14d前后的不同启动时间段分两组,比较不同启动时机的促排卵效果及其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调节≥14d启动组启动日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值较低,用药时间较短,用药剂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个体化用药有助于提高IVF—ET的结局。GnRH—a降调节后延迟启动时机有利于降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继而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输卵管积水患者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前,行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近端结扎、远端粘连松解术治疗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因输卵管积水手术后行IVF—ET治疗者74例,分A组33例(双输卵管切除术)和B组41例(双输卵管近端结扎、远端粘连松解术)。[结果JAB两组Gn(促卵泡生成素)的量、获卵数、卵裂率、受精率、种植率和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输卯管切除术和输卵管近端结扎、远端粘连松解术对IVFET妊娠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建议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输卵管积水最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受精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精时间的长短对卵子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影响.方法以8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为研究对象,要求每个周期获卵数最少为3枚,按精-卵共培养时间分为3组:1h受精组,共266枚卵,2h受精组,共335枚卵,16—20h受精组,共257枚卵。比较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2h受精组受精率最高为87.46%,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提高卵子的受精率,并能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制超排卵(COH)中获卵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及超排卵中最佳获卵数。方法:接受IVF—ET或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治疗的不孕症患者221例,其中获卵数〈5者31例(Ⅰ组),获卵数5—10者96例(Ⅱ组),获卵数11—15者49例(Ⅲ组),获卵数〉15者45例(Ⅳ组),回顾性分析4组IVF/ICSI结局。结果:Ⅰ组临床妊娠率(25.8%)明显低于第Ⅱ、Ⅲ、Ⅳ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Ⅳ组临床妊娠率(40%)低于Ⅱ组(53.13%)及Ⅲ组(5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Ⅳ组发生4例(8.89%),Ⅲ组1例(2.04%),Ⅰ、Ⅱ组无发生。结论:在COH中获卵数5—15个时临床妊娠率最高,获卵数≤10个时可避免重度OHSS发生。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7年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所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新鲜周期中行D3 d单胚胎移植的125个周期,其中选择性单胚胎移植39个周期(A组),仅有单个胚胎可移植的86个周期(B组),分析和比较两组单胚胎移植的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值、获卵数、胚胎卵裂球数及优胚数、HCG日内膜厚度及E2值、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结果 A、B两组的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值、获卵数、移植胚胎卵裂球数及优胚数、HCG日内膜厚度及E2值、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28.89±3.223)岁和(34.01±4.809)岁;(4.31±2.776)年和(6.30±5.332)年;(5.5±2.256)IU/L和(10.26±3.757)IU/L;(5.42±2.649)个和(1.75±0.324)个;(10.58±3.46)个和(5.39±2.45)个;(1.42±0.649)个和(1.75±0.724)个;(1.25±2.965)mm和(10.02±1.962)mm;(10 132±4 303)pmmol/L和(5 982±2 108)pmmol/L;46.15%(18/39)和27.91%(24/86);22.22%和37.5%。A组的平均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值、获卵数明显小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CG日E2值和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移植胚胎的卵裂球数目、HCG日内膜厚度、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流产率(22.22%)低于B组(37.50%)。结论对于年龄小于35岁,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选择D3 d优质单胚胎移植可达到较高的临床妊娠率而降低多胎率。  相似文献   

10.
邓伟芬  罗国群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671-3673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排卵患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P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8月570个IVF周期的资料,按注射HCG日血清孕酮(P)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组1:血清P≤2.86 nmol/L,组2:2.86 nmol/L<血清P<6.36 nmol/L,组3:6.36 nmol/L≤血清P,对3组的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3组间的HCG日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获卵数、第2次成熟分裂中期(MII)卵子数、受精率、卵裂率无差别,第2组种植率(22.93%)和临床妊娠率(48.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0.05)。结论:P过低或过高IVF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降低,只有合适的P值既可提高妊娠率,在促排卵周期监测P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长降调节方案超排启动日血清LH水平对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75例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在腹腔镜或开腹下行囊肿剥出术或经阴道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术后每28d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d)共3—4次,末次注射后14—84d予促性腺激素(Gn)超排卵行IVF—ET治疗,按超排启动日血清LH水平分为两组,A组30例,LH〈0.5IU/L,B组45例,0.5IU/L≤LH〈1.5IU/L,比较两组患者IVF.ET结局的差异。结果A组使用Gn的总量[(32.28±7.7)支]及人类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的用量[(12.0±8.9)支]多于B组[(25.84±7.1)支,(6.19±7.4)支],胚胎植入率低于B组[A组18.1%VSB组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长降调节方案超排卵启动日血清LH水平过低将增加IVF—ET治疗中Gn用量,降低胚胎植入率,LH水平应作为超排启动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可刺激黄体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生理水平的释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使用GnRHa代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启动排卵时,未发现MⅡ卵母细胞的数目、受精率或胚胎生长的不同。而且,GnRHa诱导排卵似乎可以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在由GnRHa而不是传统的hCG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患者中,IVF—ET的妊娠率显著降低,这归咎于由激动剂引起的不可逆的黄体溶解。在黄体化粒细胞中,GnRHa能调动Ca“,激活丝裂原蛋白激酶,增加c—fos mRNA表达并减少类固醇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奉中心行IVF—ET患者63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心理护理(n=320),一组进行常规护理,不实施心理护理(n=312)。结果进行心理护卵组的患者在胍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IVF—ET过程中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本中心自2000年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以来,实施了术后电话回访服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在本中心行IVF—ET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1554例,年龄34.0&#177;4.0岁,不孕年限6.1&#177;4.2年。两年临床妊娠率为39.58%。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控制性超排卵(COH)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注射hCG日及取卵日最小子宫内膜厚度对妊娠率的影响,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关于这一时期最大子宫内膜厚度对IVF—ET妊娠率的影响却少有报道。文献资料上也未查到关于用雌激素(E)、孕激素(P)替代COH调控的子宫内膜行冻融ET后,其最大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率的关系。故此研究将以冻融ET周期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对妊娠率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新鲜胚胎移植与自然受孕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冻融胚胎移植及新鲜胚胎移植(统称IVF-ET)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以同期自然受孕组作对照,比较分析新鲜周期与冻融周期移植的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多胎妊娠率、宫外孕率、出生缺陷率、新生儿体重及男女性别比等,同时分析IVF-ET妊娠与自然受孕新生儿的差异,进一步明确IVF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率(52.84%)高于冻融周期(45.83%),种植率(34.04%)高于冻融周期(30.87%),冻融移植巨大儿率(9.88%)高于新鲜移植(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流产率、宫外孕率、多胎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F的早产率(18.20%)、多胎率(32.63%)显著高于自然受孕(13.74%、3.63%),极低出生体重儿(1.53%)高于自然妊娠(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缺陷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巨大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率及种植率高于冻融胚胎移植,冻融移植巨大儿率高于鲜胚移植,IVF-ET治疗不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新生儿死亡率、男女性别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对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2013年1月—2020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ICSI的183例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的治疗结局。其中156例行TCRS后IVF/ICSI(TCRS组),而27例患者拒绝TCRS直接行IVF/ICSI(未行TCRS组)。结果:共有247个移植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00个,临床妊娠率64.0%,活产率49.0%;冻融胚胎移植周期147个,临床妊娠率51.0%,活产率40.1%。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TCRS组与未行TCRS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及单胎妊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与TCRS组比较,未行TCRS组的双胎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18.
张建伟  韩旭 《现代保健》2014,(15):40-42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史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EP组为有EP史行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2例,254周期);非EP组为无EP史行IVF者(172例,241周期),将EP组分为EP 1次组和EP≥2次组,分别比较EP组与非EP组、EP 1次组与EP≥2次组的妊娠情况。结果:EP组与非EP组的不孕年限、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获卵数、ET周期临床妊娠率、ET周期EP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 1次组和EP≥2次组仅在受精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病史不孕患者行IVF不会增加重复EP的风险,且与既往EP病史频次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就诊的100例不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50例)是经腹腔镜确诊为EMs但未发现有卵巢病灶者;B组(50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为对照组。测量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卵巢窦卵泡数(AFC);对比两组体外受精(IVF)过程中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周期删除率、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基础FSH, FSH / LH比值、E2、Gn用量、周期删除率高于B组;AFC和获卵数少于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基础LH、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两组无差别。结论:EMs可加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EMs患者应该尽早安排生育,必要时接受IV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刺激促排卵结合冻融胚胎移植术在卵巢储备不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助孕的卵巢储备不良患者共148个周期,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两组,拮抗剂组80个周期,克罗米芬组68个周期。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及总量、IVF相关指标及助孕结局。结果常规拮抗剂组LH水平[(2.1±1.7)U/L]明显低于克罗米芬组[(13.6±6.4)U/L],Gn使用时间[(11.6±3.9)d]和总量[(2987.5±911.0)U]明显高于克罗米芬组[(8.1±2.9)d、(800.0±466.4)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提前排卵率和初始移植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刺激方案可以获得与拮抗剂方案相近的临床效果,同时降低Gn使用总量,减轻患者单周期治疗费用,是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较理想的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