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94例.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94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观察组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两组患者进行治愈率和复发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对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进行治疗。结果全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经手术治疗,1例未定期复查复发后鼻内镜下清理并上颌窦冲洗后痊愈,余37例均Ⅰ期治愈。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63例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患者.60例在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取出真菌团块,3例患者加用下鼻道造口上颌窦开窗取出病灶.术中均行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随访1~5年,63例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窦口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至今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真菌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窦囊肿摘除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上颌窦囊肿采用鼻内镜下自然窦口扩大术和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观察术后效果及副损伤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全部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2月无一例复发,创伤小。结论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副损伤小,疗效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院耳鼻喉科采用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患者70例,平均分为抗生素组及抗真菌药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抗生素组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真菌药组患者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达到100.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以期为不同严重程度慢性上颌窦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确诊为单侧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根据Lund-Mackay CT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1分的27例患者分为A组(13例)和B组(14例),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2分的33例患者分为C组(17例)和D组(16例).开窗方式的选择:A组和C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B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5~2.0 cm;D组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即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同时行下鼻道开窗1.5~2.0cm.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比较各组主观症状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A、B、C、D四组术前SNOT-20评分分别为(8.73±2.63)、(8.69±2.41)、(10.22±1.79)、(10.81±1.84)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3.07±1.32)、(2.79±1.47)、(4.33±1.56)、(2.27±0.98)分,四组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前SNOT-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后Lund-Kennedy评分分别为(3.82±1.36)分和(2.57±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上颌窦炎病变较轻者(Lund-Mackay CT评分=1分),上颌窦口扩大为<1.0 cm即可.对于病变较严重者(Lund-Mackay CT评分=2分),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联合尖牙小视窗双径路术治疗上颌窦感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上颌窦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8例上颌窦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尖牙窝小视窗双径路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9.69%,观察组为93.7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评分为(133.47±10.52)分、术后为(27.95±5.04)分;对照组术前为(132.52±10.69)分、术后为(41.76±6.31)分,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感染有效,但联合尖牙小视窗双径路术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增强,主观症状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避免复发,作者于1999年8月~2002年3月在鼻内镜下施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84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中应用上颌窦冲洗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12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以鼻内镜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上颌窦冲洗进行治疗。结果观察中患者的治愈率为91.7%,对照组中患者的治愈率为75.0%;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中患者无1例出现复发,对照组中患者有5例出现复发。结论在鼻内镜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中应用上颌窦冲洗能够得到较理想临床效果,临床治愈率比较高,并且治疗之后的复发率比较低,是临床上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可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析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在医治过程中使用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此研究随机选取的11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分为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对照组(n=58)和加用鼻内镜手术的试验组(n=58),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鼻腔通气状况、血清炎...  相似文献   

13.
刘瑛 《现代保健》2014,(34):37-38
目的:分析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内镜方法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李永奇  徐燕娇  李鹏 《中国校医》2010,24(8):617-618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并初步探讨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要点。方法观察和记录143例病理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比较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单窦病变125例,最多见为上颌窦,其次是蝶窦、筛窦;127例(89%)病变鼻窦内不均匀不透光区,101例(71%)病变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97例(68%)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CT值80~160Hu的钙化斑(点)。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窦病变比例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有单窦病变;病变鼻窦内不均匀的不透光区,病变常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的钙化斑;可有鼻窦骨质压迫性破坏。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较相似,但其多窦病变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50例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方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加速症状消失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黏膜样本的表达.方法 获取69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中筛窦黏膜样本为试验组,获取1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鼻骨骨折患者钩突黏膜样本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培养;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分析细菌生物膜与细菌培养的相关性、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相关性、细菌培养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相关性,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发现细菌生物膜的病例49例,阳性率为71.0%;培养检出细菌的病例共45例,均分离自细菌生物膜阳性病例样本,阳性率为65.2%,均观察到黏膜纤毛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照组未发现细菌生物膜,未培养出细菌,可以观察到黏膜纤毛较浓密,排列整齐;细菌培养与细菌生物膜表达存在相关性(P=0.001),细菌生物膜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存在相关性(P=0.000),细菌培养阳性与慢性鼻-鼻窦炎存在相关性(P=0.000),细菌生物膜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不存在相关性(P=0.942).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黏膜可以观察到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可能参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过程;细菌生物膜表达与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应用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鼻窦炎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患者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内窥镜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检查,记录患者的视觉类比评分、鼻内镜评分、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哮喘和息肉历史资料。在患者手术治疗完成之后在1年内对患者随访5次,每次都要记录患者的VAS和鼻内镜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病情基本被控制住,病情完全控制率为75%(75/100),不伴随支气管哮喘(BA)患者小组病情完全控制率显著高于伴随BA患者小组,且病情没有被控制明显低于伴随BA患者小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具有哮喘病史和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较多的患者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临床预后效果较差,性别、年龄、息肉等因素不会影响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预后情况。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哮喘病史是影响鼻窦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息肉等因素不会影响鼻窦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用于复发性鼻窦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综合评价鼻内镜手术在复发性慢性鼻窦鼻息肉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325例患者均实施鼻内镜手术,其中进行过1次鼻窦手术者157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135例治愈,治愈率为85.99%;进行过2次鼻窦手术者93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69例,治愈率为73.91%,实施过3次鼻窦手术者52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31例,治愈率为59.61%,实施过4次鼻窦手术者23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11例,治愈率为47.83%。不同鼻窦手术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治愈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同时,随着鼻窦手术次数的增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亦增加。结论鼻内镜手术虽然能有效治愈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但随着复发次数即鼻窦手术次数的增多,鼻内镜手术的治愈率呈下降趋势,因此应重视鼻内镜手术的术中处理及其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规范的综合治疗,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