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探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入路组30例、后外侧入路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12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Pa组手术时间(76.5±2.1)min及随访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93.5±1.2)分均明显高于daa组,但其出血量(365.8±1.3)mL、住院时间(4.8±0.5)d明显高于DA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方入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传统后外侧入路对患者创伤更大,术后康复时间长,但其远期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非骨水泥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11例(13髋)患者,对其随访结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03月至2015年07月采用施乐辉短柄(SMF)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1例(13髋)患者,其中采用DAA入路2髋,OCM入路6髋,后外侧入路5髋。分别从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影像学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24(22.37±7.5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5-100(83.60±8.26)min,术中出血量150-400(230.18±17.69)ml。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均获明显改善,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为1-4(2.29±1.17)d。VAS评分由术前4-8(6.13±1.13)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1-3(2.15±0.3)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91-96(93.36±2.14)。结论施乐辉短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多手术入路,从手术创伤,术后康复及中短期的随访结果来看均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外侧两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益都中心医院在2005年2月~2010年6月采用此两种不同入路治疗的37例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前外侧入路组19例,后外侧入路组18例,均为单髋,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记录每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前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条件允许情况下首先选择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以及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113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Gibson后侧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不会对关节的周围肌肉造成损伤,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单独改良Stoppa入路10例、联合髂窝入路4例、联合后入路2例,记录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0.4)cm,手术平均时间为(92.4±1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00.3±10.4)mL;术后随访(12.5±2.3)个月,伤口无化脓性感染,无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按Majeed骨折复位标准,优良15例。结论在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治疗上,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泽奇 《中外医疗》2012,31(14):56-5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外侧斜行入路,对手术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8~10 cm,术中出血量为(170~420)mL,平均为(320.6±54.4)mL,术后引流量为(110~310)mL,平均为(207.4±34.8)mL,患者平均下床时间为3~9d,平均(6.2±4.4)d,Harris评分从(41.3±5.7)分提升到(90.5±8.9)分。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谢永强 《求医问药》2014,(18):290-291
目标:探讨用改良的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进行全髋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全髋置换手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置换手术,为观察组患者使用改良的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进行全髋置换手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切口的长度及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平均为8.2±2.5d,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5.7±0.5 min,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为310.3±16.1 ml,切口的长度平均为90.4±3.8 cm。观察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平均为6.5±1.2d,手术的时间平均为7.1±0.3 min,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为240.4±12.2 ml,切口的长度平均为70.8±3.9 cm。观察组患者住院的时间、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和切口的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在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中,没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改良的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进行全髋置换的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金铭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3,(26):3421-342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43例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术后长期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改良Weber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2个月~25个月),末次随访AOAFS评分(92.4±7.8)分,优良率为90.7%;改良Weber评分平均6.0分,优良率为81.4.1%;手术侧踝关节屈曲度活动度(65.7±6.7)°,低于健侧活动度(70.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翻活动度(21.2±3.1)°,与健侧活动度(21.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手术野暴露骨折端充分,可以直接固定后踝,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共94例98髋,随机分为两组,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A组)和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A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9例50髋,男26例,女23例,年龄37.0~95.0(平均68.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3~29.7(平均25.4)kg/m2。B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48髋,男27例,女18例,年龄45.0~92.0(平均69.7)岁;BMI18.7~34.1(平均26.9)kg/m2。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6.0~10.5(平均7.4)cm;平均术中出血量387.6(140.0~100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1(60.0~375.0)mL,平均输血量77.6(0~4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6(63.0~130.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1.6°(38.0°-57.0°)。B组手术切口长15.0~23.0(平均20.0)cm,平均术中出血513.1(210.0~135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52.3(70.0~520.0)mL,平均输血量142.2(0~8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0(71.0~115.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2.3°(37.0°-54.0°)。术后及随访两组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正确选择适应证、手术技巧娴熟等情况下,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皮肤瘢痕小等优点,在术后影像学评价、Harris评分等方面与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关节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6例需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髋置换术)和观察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均随访9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福良  兰彬  郑直 《西部医学》2010,22(8):1408-1410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该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1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67-79岁,平均76.6岁。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1例,双动股骨头置换5例,全髋13例。观察切口所需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术后功能恢复及Harris评分。结果本组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月,平均10.5月。切口长度7-10cm;手术时间60-110min;术中出血量150-250ml;术后引流量300-450ml,其中9例术后引流量超过450ml,予输血400-800ml。术后切口无感染、坐骨神经损伤、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X片假体位置好,Harris评分,优良率83.3%。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是可行的,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s,DHS )联合骨水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治疗高龄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40例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并根据髋关节功能情况,对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Harris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动力髋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力髋内固定组并发2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0.0%。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并发1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5.0%。动力髋内固定组 Harris 评分(91.8&#177;6.1)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2.5&#177;5.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力髋内固定手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治疗各具优势,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4-01~2009.06收治的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人路治疗,评价其内固定方式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21(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3例,良4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前方入路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骨折块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稳定性及预后。方法选择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年龄70~89岁,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则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评估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平均时间以及平均卧床时间方面分别为(857±57)rain、(85±45)ra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23±21)rain、(170±48)min,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平均出血量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整体良好,疗效基本相当;观察组生活质量满意度为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局部组织修复快,对于体质较差的高龄患者,该术式是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 al Head,ANFH)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3年3月接收诊治的112例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用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可下地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术后可下地活动时间短于B组,B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即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好,经X线检查,坏死关节假体位置无位移、错位现象,未出现较严重感染,比较结果用统计学软进行处理。结论:临床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治疗老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较好疗效,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长远上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性分析最恰当治疗方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