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在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接收的6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法,对照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实际负重时间。以及术后早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肢实际负重时间观察组时间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4%,2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相比之下半髋关节置换更适用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3.
索成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97-439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置换组,同时选取在我院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固定组(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以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患者行PFNA治疗作为PFNA组。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引流量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负重时间短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FNA组优良率分别为89.58%、77.08%,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8.75%,明显高于PFNA组的6.25%,对照组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33%,明显低于PFNA组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更佳,但创伤较大,短期并发症较多。对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可采用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较多,需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 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优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并可早期下地行走,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E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n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半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入院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手术情况、固定术后Harris评分、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9个月Harris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术后1个月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个月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对照组为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半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最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平均手术年龄为86.5岁的1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并且重塑股骨矩,股骨矩破坏缺损处灵活运用骨水泥弥补。结果16例患者有12例完全或接近恢复到术前行走水平,随访中没有发现感染及机械性松动,没有术后脱位发生,髋关节屈曲80°-110°。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作为内固定治疗的补充,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组3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3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含术后引流)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N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各自都有鲜明的优缺点,临床医生术前应充分评估病情及患方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与解剖钢板内固定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4月间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骨水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9例,解剖钢板内固定组23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等。结果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内科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第1、3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股骨头置换组明显占优,但内植物并发症,术后的第6及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内科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1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为人工假体置换组,26例行内固定术患者为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中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活动功能分级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工假体置换组患者无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作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并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马涛  宋伟  张育民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24-1325,1343
目的:探讨带大粗隆柄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切复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5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别行带大粗隆柄的人工半髋关节术(66例)和切复内固定手术(DHS系统68例,PFN系统23例)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月至3年,平均1.8年。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2.4%,DHS组优良率83.8%,PFN组优良率82.6%。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较DHS、PFN方法能取得更确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患肢负重时间短、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庞向华  欧兆强  欧阳建江 《重庆医学》2013,42(10):1086-1088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及3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半髋组患肢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半髋关节置换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内科疾病少,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素质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应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适当延长患肢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PFN(股骨近段髓内钉)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从我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5年6年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选8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将单号患者纳入观察组(44例)并给予PFN内固定治疗,将双号患者纳入对照组(44例)并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内固定、半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相当,但两种术式各有优劣,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2例及78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半髋组患肢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半髋置换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内科疾病少、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素质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应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适当延长患肢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61-2362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切复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44例)及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复内固定术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临床效果更明显,且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髓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2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HS内固定组与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HS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时间都明显大于髋关节置换组,而术后Harris评分DHS内固定组明显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超高龄患者首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超高龄患者应考虑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DHS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4/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8.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疗效肯定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观察组),观察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与同期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70.6±10.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0.4±34.1)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5±2.4)周,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86.2±3.8)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很好,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有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