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中国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实验研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约400个中密度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平均遗传距离10厘摩(cM).利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在阳性定位区域内选取更为精细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利用CYRILLIC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确定候选基因所在染色体区域.候选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两点间连锁分析在微卫星标记D2S325处获得最大对数优势计分(LOD)值Zmax=2.29(θmax=0.00).精细定位和单体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2S117和D2S2382之间,遗传距离约19.04 cM,染色体位置为2q32.3-q35.候选基因直接测序发现CRYGC基因第3外显子第470碱基一个G→A的点突变.结论本研究将我国一个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2q32.3-q35约19.04cM区域内,并在CRYGC基因发现一个新的点突变与此家系共分离.(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34-238)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先天性核型白内障家系的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所在位置。方法:收集一个3代遗传性白内障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62个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应用LINKAGE软件(version 5.2)中的MLINK程序计算两点连锁LOD值,并人工构建家系成员的单体型。结果: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大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2S689可获得最大LOD值2.71(θ=0时),单体型提示该家系表型可能与染色体22q11.2-12.1区域连锁。该区域含有CRYBB1,CRYBB2,CRYBB3,CRYBA44个候选基因。结论:本研究先天性核型白内障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其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12.1区域。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色素变性 (RP)是常见的致盲性遗传疾病 ,目前已发现有数十个基因的 15 0多个突变位点与其有关。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相对应的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分别是视红紫质基因、杆体环鸟苷酸磷酸二脂酶基因和三磷酸鸟苷酸酶调节因子基因 ,其他的突变基因还有盘膜边缘蛋白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杆体环鸟苷酸离子通道基因、RPE6 5基因、视黄醛结合蛋白基因和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RP2基因(性连锁遗传 )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等 ,每个突变基因对应于人群中不同的RP患者。基因治疗将成为治疗RP的根本方法 ,而对RP突变基因的定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突变所造成的分子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 ,是进行基因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鉴定导致一个4代遗传性核性白内障大家系的遗传学缺陷.方法 详细收集家族史及临床资料.提取所有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型建立,并应用连锁分析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微卫星标记D1S1 156(LOD score[z]=2.36,recombination fraction[θ]=0.00)和D1S514(LOD score[z]=2.12,recombination frac-tion[θ]=0.00)得到有意义的连锁结果 .单倍体图形的建立显示致病基因位于D1S2 888和D1S3 466之间40 Mb的区域内.该区段内含有位于1q21-25编码缝隙连接蛋白50的GJA8.结论 本研究家系的遗传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并将导致这个大家系发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q21-25的40 Mb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曹文萍  苑海刚  李雪  刘平  胡琦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21-1923
目的:对收集到的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
  方法:采集家系中所有成员的外周静脉血,从中提取基因组DNA样本。在热点区域内选取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分别利用LINKAGE软件和CYRILLIC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及单体型分析,以确定候选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结果: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连锁分析结果在D5 S396和D5 S393这两个微卫星标记处获得最大优势对数计分(LOD)值,Zmax=3.01(θ=0.00)。单体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5 S808和D5 S638之间。
  结论: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初步定位于染色体5q上的遗传距离约为11.2厘摩( cM)的一段区域内。  相似文献   

6.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约1/3的病例是由遗传所致,已发现遗传性白内障有着极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对其基因治疗极为重要。目的分析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已知致病基因的筛查定位。方法对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16名成员眼部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6例患者,确定为本家系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型。收集其中11名家系成员的血液样本提取DNA,包括3名正常家系成员及其配偶、5例患者。利用连锁分析进行排除定位,并采用Schuelke报道的新方法,只合成普通引物及一种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M13,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连锁区域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本家系的白内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基因连锁分析表明,在D22S315得到最高LOD值为1.20,在D16S3068得到LOD值为0.6。CRYBB2基因所有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未发现基因序列突变。结论本家系初步排除了CRYBB2基因与此家系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对这个家系的基因定位需要更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发现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可疑区间。连锁分析中进行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时,利用合成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M13,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并取得同样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Gu JZ  Qi YH  Lin H  Li X  Wang J  Meng WM  S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913-917
目的确定中国北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ADCC-家系资料,提取血液白细胞DNA,运用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寻找突变。结果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2q33.3-34区域内,对其候选基因γ晶体蛋白基因簇各基因进行测序,发现γD晶体蛋白基因第二外显子有一个杂合子的错义突变(109C→A)与家系患者共分离,此突变可导致其编码的第36位精氨酸被丝氨酸取代。结论此γ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引起该家系核性结晶样先天性白内障,是由1D晶体蛋白基因109C→A(R36S)突变引起的。(中华腰群杂志,2006,42:913—9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一个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连锁分析方法来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对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根据目前已知的两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CFEOM的遗传学位点12p11.2-q12(FEOM1)和16q24(FEOM3)选取微卫星进行连锁分析研究。结果 家系中4名患者具有典型的CFEOM表现。连锁分析显示,微卫星D12S59、D12S1048、D12S1648在所有患者中与疾病呈现共分离现象,其中D12S1048最大Lod值为1.91,而在微卫星D12S61和D12S1090处出现重组,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这两个微卫星之间。结论此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FEOM 1型,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2p11.2-q12的D12S61和D12S1090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研究。方法:对15例家系成员(8例患者,7例非患者)进行眼部检查,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已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相关的19个位点附近的微卫星标记,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型分析,用连锁分析进行定位;对提示连锁的标记计算Lod值,并构建单体型;对定位区域内已知候选基因测序。结果:该家系患者表型为绕核性白内障;患者在17q11-12有共享基因型,该位点微卫星标记与致病基因间的两点连锁最大Lod值为2.71,证实该位点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连锁;测序未发现CRYBA1/BA3突变。结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不是由于CRYBA1/A3外显子和调控区突变,可能是未被发现基因突变或机制参与该家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extraocularmuscles,CFEOM)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收集一个CFEOM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其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后,在位于11号染色体的已知CFEOM基因附近选取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运用MILINK软件计算最大优势对数LOD值。结果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的5例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眼外肌纤维化特征。与该家系连锁的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物为D11S4151和D11S1320,其最大的LOD值为1.21。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CFEOM2型,其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D11S4151和D11S1320之间,位于该区间内的已知基因PHOX2A/ARIX的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致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与分析大鼠不同剪切的Lims基因。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SD大鼠cDNA为模板,扩增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PinPointTM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Lims A,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014bp,编码338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大鼠Lims基因剪切子Lims A,为进一步探索Lims基因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的一种眼部疾病。先天性的白内障尤为严重,它是影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常见眼病,可以抑制视觉通路的发育,造成永久性失明。大约1/3病例与遗传相关,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最多见的遗传方式,其发生发展与参与晶状体发育的基因均可能有关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40多个基因上百个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本综述将对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学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Rb基因CAD探针,采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5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家系中相关人员共19例外周血白细胞DNA。2例患者体细胞出现Rb基因半合缺失,其中1例Rb基因半合缺失来自亲代生殖细胞,另1例Rb基因半合缺失可能发生于配子形成期。这一结果为以分子水平为基因的“二次突变论”提供了依据,并表明此方法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文中还讨论了第二恶性肿瘤问题。  相似文献   

14.
Rb1基因第16内含子内21个碱基缺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地研究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杂合性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PCR—SSCP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白细胞DNA中Rb1基因杂合性突变。结果50例证实有Rb1基因杂合性突变的病例中有1例发生于第16内含子中可以用3种定位方法解释、具有相同序列的21个碱基缺失。结论这种极为少见的Rb1基因突变方式可能是由于破坏了正常拼接位点的结构而激活了“隐蔽拼接位点”,导致异常的Rb1基因mRNA产生或由此影响整个拼接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中先证者和2例患病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突变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4例患者。方法 记录两个家系中先证者和患病成员以及可疑患病成员的病史以及毛发和皮肤色素异常的情况,并对先证者和2例患病成员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和耳科听力检测。采集先证者、其父母及患病成员的外周血样。对先证者进行Waardenburg综合征的6个已知的致病基因Sanger测序检测,应用多种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检出的突变进行致病性预测,并对致病性突变进行家系共分离验证,最后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致病性分级指南对突变进行分级。主要指标 致病基因突变、眼部及全身色素异常情况、眼底情况、听力。结果 在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中分别检出EDNRB 基因p.G186E和PAX基因p.C70R 两个杂合错义突变,分别导致Waardenburg综合征IV型和Waardenburg综合征I型。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均有虹膜色素异常、听力差、头发变白和鼻根部宽的表现,但程度和部位有所不同。两个家系内所有确诊或可疑患病的成员均有头发变白或额前白发,而无皮肤色素异常表现。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扩大了PAX3和EDNRB基因突变谱,基因检测是可疑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鉴别诊断及分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杨 《眼科》2005,14(3):204-205
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性、遗传性疾病。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使我们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研究可使我们从分子水平探讨其发病机理,明确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和分类。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角膜营养不良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样存在。而JOAG的多变遗传倾向可能是由多个关键致病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其中包括MYOC、CYP1B1和CPAMD8等代表性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通常与眼部组织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细胞代谢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诱导。因此,深入研究JOAG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关重要,这将为揭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型的具体遗传背景,并且为早期识别和筛查高风险人群提供有力依据。文章旨在重点关注JOAG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与JOAG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并探讨其在JOAG研究领域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价值,为JOAG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Most patients with Alport syndrome have X-linked or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renal failure, hearing loss, and, in nearly 75% of the cases, a dot-and-fleck retinopathy and anterior lenticonus. There are only case report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form, who can have haematuria or renal failure, deafness, and, in addition, low platelet counts and neutrophil inclusions. The ocular features of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have not been described. We have examined the eyes in the members of two families where Alport syndrome was diagn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family history, and where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was confirmed by father-to-son disease transmission, the associated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haplotypes that segregated with the recently described locus at chromosome 22q. In Family A, the eyes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haematuria, hearing loss, and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of nine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were examined. In Family B, the eyes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renal failure, normal hearing, and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were examined. None of the affected or unaffected members in either family had a dot-and-fleck retinopathy, anterior lenticonus, a history suggesting recurrent corneal erosions, or corneal dystroph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tein abnormality in autosomal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 does not produce the retinopathy and lenticonus typical of X-linked and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This may be because the abnormal protein is not present or is less important in the ocular basement membranes than elsewhere, or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a normal allele in autosomal dominant disease compensates for the defective allele.  相似文献   

19.
外源基因在角膜中表达及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基因向角膜的转移是角膜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的基础。基因枪、电脉冲和微量注射都可用于角膜基因转移。脂质体的脂组成、日本凝血病毒衣壳蛋白包囊、与腺病毒的结合物及DNA核靶向序列影响其基因转移的效果。另外,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lenti病毒可做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基因治疗在角膜遗传病、病毒感染、雾状混浊和角膜移植排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dominantRP,ADRP)家系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O)的突变特征。方法:抽取11个ADR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3~5mL,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RHO基因的第1至5外显子基因片断,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在1个家系中有3例ADRP患者297密码子存在杂合的2种类型的密码子(AGC和AGT)。另外,该家系在第3外显子3'端下游第4个碱基处发生C-T转换,呈T纯合子的1例,8例呈杂合子状态。结论:Ser-297-Ser系基因多态现象。另外,RHO基因第3外显子3'端下游内含子处发生的C/T多态性是否与R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