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作者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白细胞数均低于1×10~9/L,9例(42.9%)<0.5×10~9/L。12例(57.1%)为重型再障贫血。 用G-CSF 200μg/m~2,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4周。用药2周后如无效果(白细胞数<2×10~6/L),即增量至400μg/m~2。若白细胞数增至5×10~9/L以上,剂量减半,减量后白细胞数仍维持在最高值时中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白细胞减少者大多数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中粒细胞绝对数低于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3.
男性,30岁。1987年9月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发现斑丘疹,右下肺叶浸润、肝脾肿大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嗜酸粒细胞(E_0)20×10~9/L。口服强的松40mg/d降至E_00.9×10~9/L,强的松减量后又复发上升。1988年5月血红蛋白(Hb)91g/L,白细胞(WBC)36.7×10~9/L,E_013.2×10~9/L,血小板(BPC)57×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相似文献   

4.
G-CSF治疗原发性甲亢伴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治疗原发性甲亢患者病程及治疗中出现的粒细胞缺乏。方法 将白细胞总数低于 3.5× 10 9/ L,粒细胞绝对值 <1.5× 10 9/ L 的 2 6例患者 ,分为 G-CSF治疗实验组和利血生 鲨肝醇治疗的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于第一天白细胞为上升至 10 .96× 10 9/ L,用药时间为 3~ 7天 ,平均 (3.82± 2 .12 )天 ,比对照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期间 ,实验组中无人输血 ,而对照组 14例中 ,共 5人 8次 ,输血 16 0 0 ml。结论 G-CSF用于治疗甲亢粒细胞缺乏 ,对白细胞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并能减少输血量 ,减少感染的发生。本药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100克/L、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国内报告不多。现将我院6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12例MDS病人的疗效观察结果.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72(65-78)岁.RA2例,RAEB7例及RAEB-T3例.全部病例均有贫血.11例有中性粒细胞减少(<1.8×10~9/L),其中7例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0.5×10~9/L).染色体G带分析见3例核型异常.G-CSF治疗开始剂量为0.1μg/kg·d,门诊自行皮下注射.若无效每2周递增用量至0.3、1.0及3.0μg/kg·d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然后减量继续用药2周.疗程为6-8周.经6-8周治疗,9例患者的白细胞上升3倍以上(P<0.01),10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5-  相似文献   

7.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的3种有形成分均减少,即红细胞数减少(男<4.0×10~(12)/升,女<3.5×10~(12)/升),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男<120克/升,女<105克/升)、白细胞数<4×10~9/升、血小板数<100×10~9/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由于红细胞减  相似文献   

8.
王宇 《中国护理杂志》2007,4(11):157-158
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值(成人4*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低于2*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的程度常与感染的危险性明显相关:中性粒细胞在1.0*10^9/L-2.0*10^9/L时,容易感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α干扰素(IFN-α)加用小剂量阿糖胞苷(LD Ara-C)目前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最有前途的方案之一。作者研究了1991年4月至1994年6月间84例慢性期Ph阳性CML。诱导治疗:羟基脲(HU)50mg/kg·d,口服。如白细胞(WBC)计数低于50×10~9/L,HU减量为5mg/kg·d,WBC计数低于20×10~9/L则停用HU。维持治疗:IFN-α-2c350万单位(3.5MU)/d,皮下注射。LD Ara-C10mg/m~2·d,皮下注射,每月用10天,如WBC计数一直高于10×10~9/L,则下月10天  相似文献   

10.
对10例白细胞减少和11例正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服泼尼松1mg·kg~(-1)·d~(-1),观察服药前后白细胞变化。结果两组服药前白细胞分别为(2.59±0.85)×10~9/L和(6.23±1.91)×10~9/L,服药后1周时均明显升高,第3周到达高峰,分别为(8.84±1.66)×10~9/L和(15.94±2.73)×10~9/L。但A组上升不如B组上升明显。说明SLE伴白细胞减少者骨髓抑制,代偿功能降低和服用激素后血管边缘池、骨髓贮备池白细胞减少,易引起感染,一旦感染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数 <0 .5× 10 9/L ,中性粒细胞数极度减少 (<2 .0× 10 9/L) ,甚至缺如 (简称粒缺 ) [1]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0 .5× 10 9/L~ 0 .1× 10 9/L时 ,即有中等度感染的危险 ,如低于 0 .0 5× 10 9/L ,则 2~ 4天内几乎均有细菌感染。若不及时控制感染 ,预后很严重[2 ] 。以往死亡率高达 5 0 %~ 90 %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积极使用 ,病死率已大为降低 ,一般在 2 5 %左右[3 ] 。 1998年 12月 ,我院收住了1例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 ,通过严格地消毒隔离 ,认真细致地做好皮肤、口腔、消化道、阴道及肛门的清洁护…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BMT后即使完全缓解,其复发率仍可高达50%。据报道采用α-干扰素(IFN)维持治疗可延长自体BMT受者的缓解时间,但对异基因BMT后IFN的作用尚有待评价,为此欧洲多发性骨髓瘤BMT小组进行了研究。 IFN维持治疗条件为:病人无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75×10~9/L,GVHD为0或Ⅰ级。IFN治疗至少于BMT2个月后进行,开始剂量为1mU 3/W,4周后增至2mU 3/W,再4周后增至3mU 3/W,拟维持至少2年。若应用后中性白细胞降至1.0~1.5×10~9/L或血小板50~75×10~9/L,则IFN剂量减半;中性粒细胞<1.0×10~9/L、血小板<50×10~9/L,则  相似文献   

13.
化疗后粒细胞低下患者在无菌层流病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对12例化疗后粒细胞低下(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3×l0~9/L)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护理,介绍了心理护理,病人入室处置、层流室清洁处理,病人生活护理及输液护理等具体护理方法,病人在平均7天时间内,粒细胞绝对值回升至2.3×10~9/L以上,认为在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避免感染的发生是关键,既可减少医疗费用,亦可减少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3岁。偶然摔倒致左肱骨骨折就诊。左肱骨上段肿胀、弯曲,活动受限。化验:红细胞4.6×10~9/L 白细胞10.2×10~6/L,分类: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26%,单核细胞5%,嗜酸性粒细胞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9.0×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1例不宜作骨髓移植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长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效果。患者男性,69岁,因全血细胞减少于1991年8月入院。病前无病毒感染和用药史。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29×10~(12)/L,自细胞3.2×109/L,中性0.34,淋巴0.54,血小板14×10~9/L,网织红细胞16.8×10~9/L。血清红细胞生成素15500  相似文献   

16.
20例重型再障贫血(SAA)全血细胞减少持续15天以上.经骨髓活检证实增生低下(有核细胞增生<25%),并符合以下二项标准:中性粒细胞<0.5×10~9/L,纠正网织红细胞<10×10g~9/L和血小板数<20×10~9/L.  相似文献   

17.
男,52岁。主诉发现白细胞增高3年。患者1990年化验发现外周白细胞增高为15×10~9/L,并见散在幼稚细胞。因无任何不适未进一步诊治,近2年多次化验外周白细胞波动于15×10~9/L~30×10~9/L之间。先  相似文献   

18.
髓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存在与原发病有关,原发病好转,类白血病反应即随之消失。 Holland等认为髓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其外周血白细胞超过50×10~9/L或幼稚粒细胞(包括原始、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等)>5%。小儿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脓毒血症、急性感染、大叶肺炎危象后、磺胺类药物治疗等。 某儿生后3~4天出现呕吐,发绀,诊断为葡萄球菌性肺炎、营养不良、脑病后遗症。血象:血红蛋白1 3g/L,红细胞4.7×10~(12)/L,血小板38.4×10~9/L,白细胞  相似文献   

19.
在46名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亲分娩的72名婴儿中,62个系自然分娩,10个系剖腹产分娩。母亲和婴儿无1例死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中度血小板减少症,<5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出生时18名婴儿患中度血小板减少症,11名婴儿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12名孕妇患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呈现出血表现及血小板计数非常低(<40×10~9/L)。常规检查无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子痫前期、感染等。其分娩的12名婴儿中,2名患中度血小板减少症,1名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9名母亲在分娩前接受了类固醇治疗。34名孕  相似文献   

20.
病例介绍 葛某,女性,40岁,住院号39319,于1985年4月8日因头晕、乏力、口腔粘膜及齿龈出血一月余就医.体验:神志清楚,贫血貌、浅在淋巴结不肿大,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皮肤见1~3厘米之淤斑,神经系统(一).血象:红细胞2、26×10~(12)/L,血红旦白60g/L,白细胞11、2×10~9/L,原始粒细胞0.12,单核细胞0.04,血小板5.3×10~9/L,白细胞浆内见有棒状小体。骨髓象:粒细胞系统极度增生,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占0.9,胞体偏大,胞浆内空泡多见,核园,核浆染色质粗细不均,核仁大1—4个,过氧化物酶强阳性,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均受不同程度的抑制,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住院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