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汉中市3201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37例早产儿,于生后3~7天内进行头颅B超检查,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与各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37例早产儿颅脑超声检出脑损伤109例,发生率46.0%,脑室内出血94例,发生率3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5例,发生率6.3%;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高,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不同胎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1);不同出生体重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P<0.01).围产期窒息、nCPAP/机械通气、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呼吸暂停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其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避免或减少引起脑损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由于其症状极不典型,临床不易早期诊断.现将我科1994年1月~1995年6月经B超诊断证实为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早产儿37例总结如下,以便为预防本病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围产期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颅内病变 ,包括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出血。颅内出血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存活者预后不良、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对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生产方式、产时羊水情况及临床表现等高危因素应用评分法做发病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诊断标准 凡出生时胎龄不足 37周 ,头颅B超和 /或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的病例 ,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1·2 临床资料  1993年 11月至 2 0 0 0…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早产儿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80例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变化 ,并与 5 5例无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和 4 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各项指标相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分别为 (2 99.6± 80 .5 )× 10 9 L、(2 39.5± 86 .5 )× 10 9 L和 (175 .7± 78.8)× 10 9 L ,血小板比积分别为 (0 .2 5 4± 0 .0 9) %、(0 .189± 0 .0 9) %和 (0 .139± 0 .0 6 ) % ,提示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 (F =31.84 ,P <0 .0 1)。而血小板平均容积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 ,要重视对早产儿凝血状态的监测 ,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 337例早产儿头颅CT检查结果, 了解早产儿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hemorrhage, ICH) 的发病情况、头颅CT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337例早产儿于生后 3~7d行头颅CT检查, 其中 98例存在ICH, 收集其临床资料, 分析出生体重、胎龄与ICH类型的关系, 分析ICH患儿临床表现特点与转归情况。结果: 98例ICH早产儿 (检出率 29 .1% ) 中有围产期因素者 69例 (70 .4% ); 出血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 62例 (63 .3% ), 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subependymal/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SEH/IVH) 28例 (28. 6% ), 脑实质出血 (intraparenchymalhemorrhage, IPH)8例 (8. 2% ), 出生体重>1 500g、胎龄≥34周者多发生SAH, 出生体重<1. 000g、胎龄<32周者发生SHE/IVH较多; 临床表现: 有症状者 72例 (73. 5% ), 其中以兴奋症状为主者 16例, 以抑制状态为主者 48例, 先短暂兴奋后转为抑制状态者 8例; 转归: 治愈及好转 68例, 死亡 28例, 自动出院 2例, 病死率 28. 6%。结论: 早产儿ICH多数有围产期因素, 出血类型与出生体重、胎龄存在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多样, 易漏诊, 病死率高, 故早产儿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元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2-426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胎龄的关系。方法:对124例早产儿采用了美国HP-8500型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结果:不同胎龄PVL患病率不同,28~31周组患病率11.4%,32~34周组患病率6.4%,35~37周组患病率1.4%,平均患病率5.3%,说明PVL患病与胎龄密切相关。结论:随胎龄的降低PVL患病率升高,所以对早产儿特别是胎龄<34周的早产儿常规进行头颅B超检查,能对PVL患儿做到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以减少PVL患儿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8-异前列腺素F2α(8-Ⅰ-PGF2α)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及神经行为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9月~2004年7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46例早产儿,纠正胎龄为40周行NBNA评分;于生后48 h使用头颅B超对早产儿颅内监测,根据脑室内出血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损伤组(Ⅰ、Ⅱ级脑室内出血)及重度损伤组(Ⅲ、Ⅳ级颅内出血)。ELISA法分别检测3组间血清8-I-PGF2α。结果:上述患儿中正常组33例,NBNA评分为39.1±0.2;轻度损伤组9例,NBNA评分为37.4±1.5;重度损伤组共6例,NBNA评分为31.3±3.4(不包括放弃治疗2例病人)。轻、重度损伤组早产儿共5例囊肿样改变(轻度损伤组2例,重度损伤组3例),其中并伴有4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此5例患儿血清8-I-PGF2α。均在300 pg/m l以上。通过把8-I-PGF2α。分成<150 pg/m l、150~250 pg/m l及>250 pg/m l 3个区间,发现<150 pg/m l患儿NBNA为38.3±1.5;150~250 pg/m l患儿NBNA为34.9±2.4,>250 pg/m l患儿NBNA为30.2±3.1。3区间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8,P<0.001)。结论:早产儿严重的颅内出血患儿早期有脑脊液8-I-PGF2α。升高,早期监测8-I-PGF2α。及脑室内出血程度可能对其神经行为预后有一定的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IV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8例并发IV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住院治疗、曾经头颅B超检查的7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限(95%CI).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病率为38.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期窒息(OR=6.379,95%CI=1.192~34.144)、机械通气时间(OR=8.374,95%CI=2.561~27.388)和苯巴比妥治疗(OR=0.081,95%CI=0.023~0.268)为极低出生体重IV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IVH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围产期窒息、机械通气时间和苯巴比妥治疗与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4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4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一周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PDA组(249例)和对照组(795例),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PDA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A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PDA发生率为23.9%。且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妊娠高血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胎膜早破与PDA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1.40,95%CI:1.24~1.59)、窒息(OR=1.82,95%CI:1.21~2.75)是P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OR=0.63,95%CI:0.45~0.88)、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OR=0.52,95%CI:0.36~0.76)是PDA的独立保护因素。PDA组患儿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应用、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Bell分期II期以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胎龄小和窒息是早产儿PDA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产前激素使用和胎膜早破是其保护因素。早产儿PDA可引起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增加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IVH、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产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高危因素,探讨有利于ICH防治的策略。方法:选择横沥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57例早产儿ICH作为研究组,同期79例非ICH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19个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产儿ICH发病率为41.9%。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妊高征、窒息、产伤、滞产、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与早产儿ICH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为早产儿ICH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ICH的高危因素众多,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外部医疗环境与患者本身内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能是控制早产儿ICH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未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眼底筛查新生儿的眼底及远期眼部异常随访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合并ROP患儿的围产期病史及远期眼部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的时间ROP轻度组为生后(63.3±24.5)天;阈值前病变组为(52.0±12.4)天;ROP重度组为(55.0)±16.9天;ROP轻度组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F iO2>45.0%)与阈值前病变组及ROP重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阈值前病变组与ROP重度组比较,胎龄、平均吸氧时间(F iO2>45.0%)差异有显著性(P<0.05);6年后的随访早产儿的其他眼部异常的发生率与ROP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小胎龄、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为ROP的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阈值前病变及重度ROP早产儿远期其他眼部异常如屈光不正、弱视、斜视、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2008年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高龄产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妇幼信息系统2008年深圳市161362例产妇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产妇基本状况及妊娠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产妇高龄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析软件使用SPSS15.0。结果:深圳高龄产妇的比例逐年上升;单因素分析表明,随产妇年龄的增加,初产妇比例下降,孕前超重、肥胖比例增加,剖宫产比例增加;40岁以上产妇分娩婴儿的平均出生体重显著低于30~34岁以及35~39岁产妇,平均孕周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比例、围产儿死亡率在产妇各年龄段分布呈中间低两头高态势,极早早产儿、极低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均以40岁以上产妇比例最高,出生缺陷率随产妇年龄增加而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控制产妇户籍类型、产次、体质指数、小孩性别后,与20~29岁组相比,35~39岁组和≥40岁组产妇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的危险性增加。结论:深圳市大样本研究表明产妇高龄与不良的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及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后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及β-防御素的水平变化,探讨二者在胃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寻找早期预测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客观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齐鲁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室2006年1月~2010年6月160例不同胎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组)及对照组(无胃肠功能障碍组),两组按28~30周、30+1~32周、32+1~34周、34+1~36+6周胎龄分4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及β-防御素水平变化。胃肠功能障碍组收集样本时间为症状出现3 h内,对照组为入院3 h内,均为空腹胃液。结果:①表皮生长因子(ng/L)观察组中不同胎龄的4组分别为68.2±11.4、172.0±34.4、284.8±30.6、444.4±82.4,对照组为343.0±45.2、494.4±29.4、703.3±118.1、947.8±158.1,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β-防御素(ng/L)观察组不同胎龄的4组分别为66.5±14.7、158.6±34.4、233.7±41.9、391.2±28.8;对照组为298.4±33.4、401.2±40.8、622.8±68.5、787.6±61.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时表皮生长因子及β-防御素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提示二者分泌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胃肠道功能的损害程度;②胃肠道表皮生长因子与β-防御素的分泌水平与胎龄成正相关,提示两者在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③各胎龄组表皮生长因子与β-防御素的分泌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测量胎儿及早产儿胼胝体前后径的差异。方法:282例孕28~36周胎儿及222例出生孕周为28~36周的早产儿,分为胎儿组及早产儿组,胎儿组使用超声经母体腹部测量胼胝体前后径,早产儿组在出生当天使用超声经新生儿颅脑测量胼胝体前后径。比较两种方式测量胼胝体前后径的差异。结果:孕28~36周胎儿胼胝体前后径分别为:(34.56±1.27)mm、(35.53±1.30)mm、(37.66±1.41)mm、(37.11±1.53)mm、(38.54±1.99)mm、(38.20±1.07)mm、(39.53±2.13)mm、(42.59±1.57)mm、(43.56±2.31)mm;出生孕周为28~36周的早产儿胼胝体前后径分别为(33.50±1.67)mm、(34.14±2.01)mm、(36.50±1.21)mm、(36.69±1.45)mm、(37.68±2.04)mm、(38.36±1.97)mm、(38.62±1.34)mm、(40.54±1.57)mm、(42.94±2.11)mm。胎儿组经母体腹部测量胼胝体前后径与相同孕周出生早产儿出生当天经颅脑超声测量胼胝体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母体腹部与经新生儿颅脑两种方式测量胼胝体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胼胝体生长发育数据可以作为早产儿宫外胼胝体生长发育的对照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伟宁 《现代医院》2006,6(5):22-24
目的 了解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病情况、CT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00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头颅CT检查筛选,随访ICH患儿,定期复查头颅CT及进行智力发育检查,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200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发现ICH53例,ICH检出率为26%。ICH部位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7例(70.6%),脑室周围-脑室出血(SEH/IVH)11例(20.8%),其中8例为胎龄〈32W者,脑实质出血(IPH)4例(7.5%),小脑出血(ICEH)1例(1.1%),53例中死亡11例(20.8%)。随访42例,其中SAH占26例,SEH/IVH占11例,IPH占4例;随访正常24例(57.1%),后遗症18例(42.1%),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脑瘫、癫痫。SAH预后较好,后遗症发生率11.5%(3/26例),但SEH/IVH及IPH的预后均差,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7.5%(7/8例)和100%(2/2例)。结论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ICH易漏诊,头颅CT筛选是非常必要的,预后与ICH部位关系密切,后遗症发生率高,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年活产婴儿低出生体重儿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2000~2005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哈尔滨市抽取南岗和道外两个区具有接产能力的全部16家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对2000~2005年出生的孕周≥28周的全部活产婴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填写产妇及新生儿调查表。结果:共调查活产婴儿15 112人(男7 861人,女7 251人),其中低出生体重儿486例,发生率为3.2%;各年度间差异显著,但城乡、性别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低出生体重儿中37周的早产儿223例占45.9%,足月产儿253例占52.1%;≥1 5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是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占93.8%,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仅占6.2%。结论:哈尔滨市2000~2005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和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相近;低出生体重儿以1 500~2 500 g为主,农村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早产,城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宫内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8.
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is the most common variety of 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mature infa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sion relates not only to its high incidence but to their attendant complications (IC: hydrocephalus). Brain sonography is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in diagnosis of germinal matrix-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nd hydrocephalus. In this study we have used brain son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nd post h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and their incidences. The studied population was consisted of premature neonate (birth weight equal or less than 1500 g and gestational age equal or less than 37 weeks) who admitted in Mofid Hospital NICU (Tehran, Iran) during a one year period. For all neonate (including criteria) brain sonography in first week of life was done and in presence of IVH, serial Brain sonography was done weekly for detection of hydrocephalus. A total of 57 neonate entered the study. Intraventricular-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 was seen in 64.4% (35 patients). Forty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tricular-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 had grade I, 11% grade II, 25.7% grade III, 2.8% grade VI. Hydrocephalus was detected in 20 percent of patients who had intraventricular-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 That incidence of IVH in our stud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 and situation is higher. Hydrocephaly had direct relation with severity of IVH. This shows that with control of risk factor of IVH, we can control Post h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