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 TUG1)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TUG1 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8 例2011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为DLBCL 的初诊患者和同期47 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的组织标本,通过qPCR方法检测DLBCL和RLH患者组织标本中TUG1 的表达,采用Chi-Square 检验、Kaplan-Meier 法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别分析TUG1 mRNA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影响DLBCL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因素。结果:TUG1 mRNA在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RLH患者(6.108±0.332 vs 1.231±0.095,P<0.01),TUG1 mRNA表达与DLBCL患者的疾病分期、肿瘤大小、B细胞症状、IPI 指数、GCB亚型及化疗敏感性显著相关(均P<0.01),TUG1 表达量、疾病分期及肿瘤大小是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的因素。TUG1 mRNA表达、疾病分期、IPI 指数和化疗敏感性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TUG1 mRNA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TUG1有可能成为DLBCL患者新的预后评估标志物和基因治疗DLBCL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 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 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8 例DLBCL患者和42 例反应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LH)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用q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和血液中IL-11 的表达,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IL-11 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关性分析DLBCL患者IL-11 表达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Kaplan-Meier 法分析IL-11 表达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时间、无进展生存(PFS)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RLH患者比较,IL-11 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002±0.357 vs 1.507±0.139;血液:6.700±0.337 vs 1.446± 0.126,均P<0.01)。IL-11 表达与DLBCL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细胞症状、化疗敏感性及IPI 指数相关(均P<0.01),IL-11 高表达患者OS和PFS较IL-11 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11 表达、化疗敏感性和IPI 指数是影响DLBCL 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IL-11 基因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32, P<0.01)。结论:IL-11 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高表达,IL-11 高表达DLBCL患者OS和PFS明显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严重。IL-11有望成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评判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 研究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DLBCL标本中bcl-6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bcl-6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44 %(49/90), 在RH组织中为15.00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P=0.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Hans分型相关 (χ2值分别为5.257、5.257、4.704、16.024,均P<0.05)。Ki-67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0 %(72/90),而在RH组织中为20.00 %(4/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P=0.00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近期疗效相关(χ2值分别为5.889、6.451、6.024,均P<0.05)。结论 bcl-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及Hans分型等相关,可为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淋巴组织GST-π、Topo-Ⅱ的表达,探讨初诊DLBCL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IP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6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期间,首次确诊DL-BCL且接受化疗(CHOP或R-CHOP方案)≥2疗程患者标本34例(其中27例完成6个疗程化疗),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入选病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分别与所检测指标的表达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将患者2、6个疗程化疗后疗效分别与IPI积分、上述两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ST-π、Topo-Ⅱ高表达与IPI评分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与IPI评分呈正相关。2个疗程化疗疗效及6个疗程化疗疗效都与两项指标呈正相关。结论在初治DLBCL患者中,GST-π、To-po-Ⅱ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检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治疗前及治疗中期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6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Deauville评分、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及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患者的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eauville评分、△SUVmax及IPI评分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最佳分界点为64.2%,Deauville评分、△SUVmax评估DLBCL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65.0%、90.5%和75.0%。Deauville评分评估DLBCL患者疗效的准确度为85.5%,高于△SUVmax(72.6%)。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eauville评分4~5分、△SUVmax<64.2%及IPI评分3~5分与DLBCL患者PFS和OS低有关(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eauville评[HR(95%CI)=3.740(1.725~7.662)]分/[HR(95%CI)=2.850(1.647~6.314)]及IPI评分[HR(95%CI)=2.624(1.380~5.927)]/[HR(95%CI)=2.372(1.128~5.190)]是影响DLBCL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期PET/CT显像对评估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肺癌的15%,由于较早发生血行及淋巴转移,SCLC患者的预后差,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LncRNA(noncoding RNA,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LncRNA AK09398在SCL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qRT-PCR法检测LncRNA AK09398在11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SCLC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LncRNA AK09398在肺癌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7.813±0.373),与癌旁组织(1.782±0.116)及正常肺组织(1.209±0.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41,P<0.001).LncRNA AK09398在SCL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LncRNAAK09398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化疗敏感性及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表达LncRNA AK09398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均较低表达者明显缩短;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提示,LncRNA AK09398的表达、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是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LncRNA AK09398参与调节SCLC的发生发展,可能作为潜在的SCLC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詹梦娜  田浩  许恬 《肿瘤学杂志》2021,27(10):841-847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3例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41例)和Hp阴性组(42例),对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后,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5.6% vs 38.0%,P=0.00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4~127个月),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84.8%、79.0%。Hp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Hp阴性组,5年OS分别为95.1%和75.0%(P=0.019),5年PFS分别为92.3%和66.3%(P=0.009)。Hp阴性且行巩固放疗的患者比非巩固放疗患者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年OS分别为86.3%和61.2%(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8)、临床分期(P=0.001)、IPI评分(P<0.001)、治疗前LDH水平(P<0.001)、血红蛋白水平(P=0.014)、白蛋白水平(P=0.002)、Hp感染(P=0.019)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治疗前LDH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组的C-myc蛋白(P=0.037)及Bcl-2蛋白(P=0.00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但Bcl-6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931)。Bcl-6蛋白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OS(P=0.024)和5年PFS(P=0.045)比Bcl-6蛋白阴性患者更佳,而C-myc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Hp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临床或许可以通过Hp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是否采取巩固放疗。同时,应进一步实施临床和分子研究,以完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活检淋巴组织BCL-6、P-gp的表达,探讨初诊DLBCL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IPI指数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首次确诊DLBCL且接受化疗(CHOP或R-CHOP方案)≥2个疗程患者标本34例(其中27例完成6个疗程化疗),检测BCL-6、P-gp的表达。入选病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分别与所检测指标的表达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2、6个疗程化疗疗效分别与IPI评分、BLL-6、P-gp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  BCL-6、P-gp高表达与IPI评分密切相关,其中BCL-6高表达与IPI评分呈负相关,P-gp阳性表达与IPI评分呈正相关;2个疗程化疗疗效与IPI评分无相关性,与BCL-6高表达呈负相关,与P-gp呈正相关;6个疗程化疗疗效与BCL-6阳性表达呈负相关,与P-gp呈正相关。  结论  在初诊DLBCL患者中,BCL-6高表达与良好预后相关,P-gp高表达则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缓解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初次诊断后经6~8个疗程化疗达到缓解的DLBCL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NSE水平,分析NSE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缓解患者NSE表达阳性率为50%(20/40),对照组NSE表达阳性率为10%(2/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NSE表达阴性及NSE表达阳性DLBCL缓解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20.9%和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为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SE是DLBCL缓解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指标,对判断缓解DLBCL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检索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有生存资料和基因表达数据的DLBCL数据集,分析MYC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20例DLBCL组织中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8.64%,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GCB免疫亚型中,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OS明显缩短(P<0.001);在non-GCB免疫亚型中,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OS及PFS明显缩短(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YC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GEO数据库中数据集GSE10846分析结果显示MYC基因高表达患者OS明显著缩短(P<0.01)。结论 MYC蛋白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