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主要著作《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吴氏创立三焦辨证理论,制定了三焦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科杂病的辨治也颇具特色,融三焦辨证于杂病辨治之中,补前人理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现将其论治内科病学术特色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是温病学派大家,在学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将其推广到既治疗外感热病又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他用药极有特色,自成一路,在温病学派偏寒凉注重养阴化湿的基础上,善用滋阴清热、芳化淡渗之品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病。先生认为今人的体质多见阴虚、肝热、脾湿,也可以说是“郁热伏气”的体质,感受外邪则发为伏气温病,为饮食劳逸情志所伤则发为内伤杂病。阴虚肝旺者治以滋潜柔肝.  相似文献   

3.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不论在热病还是在杂病方面均有丰富的辨治经验。在他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即附有疟、痢、疸、痹、便血、咳嗽、疝、瘕等证的理法方药。在其临床诊籍《吴鞠通医案》中,更能充分地反映他治疗内、妇、儿各科杂病的技艺。本文就吴氏治痢理法方面,结合后世的临床,试述于后,抑或俾益于吴氏学术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以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之辨证纲领而蜚声医林,观先生所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书,其辨证体系不独为温病而设,对内伤杂病之辨治亦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两书中从三焦论治血证之心法作一探讨。1 血证分三焦治(?)不治血《温病条辨·卷四·治血论》谓:“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此明确指出了血证产生的病机皆是上焦、中焦、下焦所属脏腑的气机功能失调,故治血证之关键,必须按三焦不同部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他一生博采各家之长,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成为治温病第一家。他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颇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和从脾胃论治全身疾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叶氏医案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6.
咳嗽为温病中常见症状,该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涉及咳嗽条文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对咳嗽的辨治涉及辨病、辨证、辨病程、辨病位、辨病时等多方面,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认为伤寒与温病在邪入部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各不相同。温病不能混为瘟疫,若误将一切风温、湿温、暑温等列作瘟疫,易成病轻药重之害。章氏将温病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瘟疫五类,并详细论述。章氏认为天、地、人三者气脉相通,人与万物同禀阴阳五行之气生,三才一贯思想与温病证治思想关系密切。[结论]章氏阐张仲景之旨,辨温病、伤寒混同之误;纠吴鞠通之偏,析温病、瘟疫殽杂之愚;辨伏气病理,探温病源流,将温病分列五类;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章氏对温病证治思想救正有道,其执着探索医理和勤于临证总结的精神堪为后世典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傅氏所著《傅青主女科》,从调经篇出发探析辨治情志病。方法通过阅读《傅青主女科》调经篇的相关文章,对于调经辨治情志病进行相应总结,外加参阅之前相关调经辨治情志病的论述,从与其相关的条目,辨证,治法,制方,用药几个方面,总结《傅青主女科》如何调经辨治情志病。结果傅氏在调经过程中,善抓主症,辨证分明,治则扶正祛邪,善从脏腑等方面入手,制方严谨,君臣佐使明确,用药精准,强调药效最佳等特点。结论傅氏在调经辨治情志病时,善从肝论治,以调血宁心,安神为要,论述调经辨治情志病之法,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桑杏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该书以三焦为辨治纲领,详论四时温病证治。桑杏汤方病位属上焦,在四时应秋季。吴瑭将三焦辨治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治规律相互交融,互参互用,故桑杏汤从卫气营血辨证,其病又在肺卫。  相似文献   

10.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集温病之大成,以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著《温病条辨》.《解产难》是吴氏结合温病之理讨论妇人产后调治的附篇,其中辨治产后三大证,见解独树一帜,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吴鞠通不仅擅治温病,亦精于内伤杂病,从《吴鞠通医案》(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版)胃痛、呕吐篇所载,他在胃病调治方在面是有独到之处的。一、胃痛重视治肝,用药寓疏温通三法吴氏于胃痛一证,病因多责之寒邪郁怒,病位则多责之肝。认为由于“肝厥犯胃”、“厥阴尅阳明”,故见胃痛、胁胀、攻心痛、痛极欲呕等症。案中诊脉多弦,如双弦而细,沉弦而紧等,肝病多见弦脉,脉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15.
温病方治疗杂病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忽视了温病方症及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二是没有重视温病学中杂病辨治理论的研究.未来温病学应努力从以下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①加强温病方症的研究;②深化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③注重温病学中杂病辨治内容的研究;④温病学教学应以学习温病原著特别是方症相关的原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治杂病的专书。历代学者对其辨治杂病的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脏腑经络辨证,然而全书所论杂病40余种,对于其中18种杂病兼有外感病症者仲景巧妙地运用了六经辨证法,从而不仅丰富了杂病的辨治方法,同时扩展了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为辨治杂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又名吴瑭,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书,吴氏不但对治疗外感病深有造诣,而且于内科杂证用药也独具匠心,在其医案中治便血重用附子取功足可窥见一斑。 一、辨证分寒湿和湿热 诊断在粪后与粪前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之一,无论在外  相似文献   

19.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20.
曾荣繁 《大家健康》2013,(11):192-193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研究论治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运用了宣肺散寒、温肺化饮、清肺泻热、降肺利气、泻肺逐邪、温肺御寒、滋肺养阴、补肺益气等治肺八法、体现了他的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