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患者,男,28岁,车祸伤致右大腿肿痛、活动受限伴流血不止3 h,于2019年2月8日入院。入院前外院X线片显示:右股骨干骨折。入院查体:髋部压痛(+)。CT检查显示:右股骨干骨折,右股骨颈骨折(见图1A)。诊断:右股骨干开放骨折(GustiloⅡ型),右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9岁,既往高血压病史,慢性胃溃疡30余年,无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等病史。患者于13个月前从约1.5 m高处摔落致右大腿上部疼痛肿胀,伴髋部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诊断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AO分型32-A2型(见图1A)。于当地医院行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良好(见图1B)。术后患者能缓慢行走,定期当地门诊复查,见折端骨痂生长,但愈合迟缓,右侧股骨有逐渐内翻趋势。3 d前晨起时突发右侧大腿疼痛肿胀,中段可扪及异物感,行走困难,遂于2017年1月20日至我院门诊就诊。行X线检查提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术后改变,折端部分愈合,股骨上段内固定钢板外移,螺钉断裂(见图1C)。  相似文献   

3.
唐海  尹纪光 《中国骨伤》2021,34(9):876-878
正患者,女,53岁。因"左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半年,左髋部活动不利5个月"入院。半年前因车祸于外院住院治疗,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左髋臼前壁骨折(图1a),诊断为"左髋臼骨折"并行左髋臼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左髋臼骨折复位(图1b),术后定期随访。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偶有疼痛、活动不利,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跛行步态,行走、蹲起、上下楼梯困难,伴左下肢沉重无力感。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2岁 ,因多发性骨折术后 2年就诊。患者 2年前从三楼坠落 ,致左股骨颈骨折 ,左股骨中段骨折 ,骨盆骨折(图 1) ,右股骨髁上骨折 ,左肱骨中段骨折 ,左髌骨骨折 ,创伤失血性休克于本院就诊 ,行多处骨折内固定 ,其中左股骨颈骨折及左股骨中段骨折予股骨重建钉内固定。因骨折愈合要求拆内固定就诊 ,左髋关节屈曲 15°位强直 ,跛行。X线片示左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异位骨化 ,以外侧最为显著 ,异位骨化桥接大粗隆、股骨颈前侧与髋臼外上缘之间 (图 2 )。其余骨折部位均未见异位骨化。碱性磷酸酶 79。入院后术前准备 ,行手术切除异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李楚光  邱松芝 《中国骨伤》2000,13(12):719-719
患者男 ,2 1岁 ,2 0 0 0年 3月 4日入院。 5年前因骑自行车被手扶拖拉机撞倒致左股骨中段骨折 ,伤后 3周住广州某医院 ,行左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术后 18个月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物。约一个月后 ,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夜间睡眠中突感左大腿剧痛 ,经X线片示左股骨再骨折 ,又回原手术医院就诊 ,给行手法整复 ,左单髋“人”字石膏固定。以后多次照片复查骨折未愈 ,且整条股骨逐渐萎缩变细 ,断端硬化呈鸟嘴状 (图 1~ 2 )。一年前曾到我院就诊 ,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 ,也不同意解除石膏 ,连续固定 3年 ,于半年前才在家自行解…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0岁,于1996年1月18日在行走时不慎跌倒,致伤左髋部。当时肿胀、疼痛、不能行走,由他人护送急到某县医院就诊,经摄片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次日透视下行手法复位,鳞纹针经皮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摄片见骨折对位好,术后1周后出院。出院时左髋部疼痛赦轻,左下肢已可在床上作小幅度活动,但左髋部肿胀不消。出院后一个月左髋部肿胀仍不消退,且肿胀范围扩大至臀部,故于1996年2月28日再次到某县医院住院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出院。 4个月后臀部肿块仍在增大,且已严重影响左下肢活动,于1996年6月16日来我院治疗。查体:左下肢呈伸髋屈膝位放置,左臀部上从髂后上棘,内至骶尾部,外至股骨大转子,下至大腿中上段有一巨大肿物,约35cm×32cm×l8cm。入院后一周行左髋部肿块切开探查术,见臀大肌已压迫变性,呈无菌性坏死状,整个臀大肌被压迫呈膜状,最厚处不超过0.5cm,色土黄  相似文献   

8.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斯氏针游走胸腔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性,55岁,因左股骨颈骨折斯氏针内固定术后1年余,胸背部隐痛半年入院。患者于1991年12月跌伤致左股骨颈骨折,于次年7月在当地医院行左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下床,仍跛行。1993年5月感左胸背部疼痛,7月到原手术医院欲取内固定,左髋拍片未见斯氏针,经全身透视发现下胸椎左旁金属异物,分别经背部、腹部手术取针失败。11月来我院就诊。X线片示T_7—T_(11)脊柱左侧棒状金属异物(尖向远端)。左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移位明显,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CT示T_7—T_(11)左胸腔内脊柱旁4cm处棒状金属异物。于1993年11月19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下经胸腔取金属异物。切口起自T_(10)棘突左旁3cm处,斜向外下长12cm,切除大部11肋后,打开胸膜腔。见长10.5cm斯氏针游离于胸膜腔内,位于T_7—T_(11)椎旁,与肺及胸膜无明显粘连,尖端向远方,顺利取出。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入院后行胫骨结节骨牵引1周,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大转子上移,髋臼光滑无骨折痕迹。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成功以后,另行髂窝处切口,进入骨盆后见股骨头移位于髂血管后内侧,避开血管,切开分离股骨头,用取头器小心取除股骨头。髋关节前脱位一般股骨头移位至耻骨,闭孔或会阴部,Thompson犤1犦曾报告1例股骨头向阴囊移位。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可移位至盆腔。而对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前脱位…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8岁,因右髋部摔伤于2006年10月12 日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Ⅱ型.2006年10月31日行DHS内固定术.术后正位X线片示骨折对线、对位良好,加压螺钉位于股骨颈中部偏下,螺钉顶端距股骨头软骨下骨板约18 mm(图1);侧位X线片示加压螺钉位于股骨颈中部偏后,螺钉长轴与股骨颈轴线夹角为20°(图2).术后l周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3个月扶拐下地活动,下地活动1周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髋关节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2007年3月8 日及8月20日两次因右髋关节疼痛来院复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5月~2010年6月收治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患者20例,分别比较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16~47个月,平均(30.5±3.6)个月.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分别平均为(5.28±2.56)d、(3.3±1.16)d(t=2.174,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4.8±1.75)d、(2.8±1.31)d(t=2.887,P=0.0049),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为(71.85±7.31)分、(79.3±6.70)分(t=2.173,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79.0±6.44)分、(80.9±7.30)分(t=0.6165,P=0.272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要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要选择坚强、有效地内固定器材,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选择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坐骨的骨软骨瘤误诊为骨折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患者,男,14岁,因"左侧坐骨骨折内固定术后20余天"于2015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20余天前跳远摔倒,当即感左臀部疼痛难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坐骨骨折",给予内固定治疗,术后左臀部疼痛未减轻反而出现左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臀部可见一个长约10 cm的手术愈合瘢痕,触之有一个约鸭蛋大小包块,活动度差,压痛。左臀部及左下肢后侧存在麻木感,左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髋部、肱骨近端骨折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上述骨折部位女性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特征性变化情况。方法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共纳入62例老年髋部骨折女性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肱骨近端骨折21例,收集患者年龄、检测患者骨密度、血清骨转换指标(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6.1±8.0)岁,明显小于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P<0.05);肱骨近端骨折女性髋部(T=-1.19±0.66)、腰椎骨密度(T=-1.67±1.00)明显高于粗隆间骨折女性髋部(T=-2.36±1.17)、腰椎骨密度(T=-2.61±1.42)(P<0.05),同时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部骨密度(T=-2.33±0.99)。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部、腰椎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血清P1NP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粗隆间骨折女性血清β-CTX(732.18±334.37μg/L)要明显高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29.66±292.34μg/L)(P<0.05)。结论相对于髋部骨折患者,肱骨近端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年龄较低,骨密度相对较高;骨吸收活跃可能是导致粗隆间骨折女性骨密度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颈基底型骨折属于股骨颈骨折,同时又是囊外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由于发生率低故相关研究甚少。目的:比较分析高龄(70岁以上)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方法:1995年9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38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患者,男12例,女26例;年龄70-91岁,平均79.4岁;全部患者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16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为一组,另22例选择内固定术为一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1年运用Harris评分中部分项目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结合术后1年髋部正侧位X线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1年后生活自理、髋部疼痛及行走距离等方面较内固定组优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年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而内固定组骨折均愈合。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近期效果较理想,具有以下优点:(1)术后可早期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2)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几率;(3)近期感觉及功能优于内固定。但同时股骨颈基底型骨折作为囊外骨折血供较好,骨折愈合率高,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超过5年、骨质量较好的老年患者考虑行内固定治疗,可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后期的磨损、松动及下沉。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2岁,因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行走跛行、髋部酸痛20年于1990年5月17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及腹检无异常.左髋呈内收位,不能外展,在大粗隆位于髋坐线上方,左下肢较右下肢短6cm,行走跛行,肢体感觉和肌力正常.X线摄片示左股骨颈骨折,骨折端硬化不连,大粗隆向后上方移位.5月19日行左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松解髋部软组织,人工股骨头仍不能复入髋臼,放弃复位.术后行胫骨结节牵引.6月4日行左人工股骨头复位,术中见人工股骨头位于髋臼上方4cm,经反复牵引下肢和用力推压股骨头,才勉强将股骨头复入髋臼.当日中午麻纺退后患者左下肢感觉和运动消失.6月5日上午行左股骨上端缩短和股骨头复位,术后2个月左下肢感党和运动均无恢复.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1周前因车祸致左髋部疼痛,畸形伴活动受限,于外院摄片示"左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行左胫骨结节牵引后于2012年3月8日转入我院。患者自幼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未予正规治疗。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心室率快)、T波改变、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7 岁,7 d前因右胫腓骨骨折于外院行右胫腓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持续高烧,创面持续流脓.于2019 年10 月23 日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就诊.入院查体:右膝部见引流装置,引流通畅,膝关节上下侧分别见一长约6 cm手术切口,关节肿胀,皮温高,下侧切口见大量脓性渗出;右小腿皮肤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是否优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分析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能否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89岁,平均(52.3±0.2)岁;车祸伤13例,坠落伤3例,跌倒摔伤14例;Garden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12例,Ⅳ型11例,观察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91岁,平均(51.9±0.1)岁;车祸伤12例,坠落伤1例,跌倒摔伤17例;Garden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15例,Ⅳ型8例,只用空心螺钉内固定。对两组的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年。结果:随访2年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1±1.2)、(8.0±1.4)个月。观察组股骨颈骨折愈合29例,坏死1例;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愈合24例,坏死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可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与预后.方法 1990年10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7例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5岁(平均38.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其中X线片和CT片示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游离脱位于髋臼后上方者5例,仅显示股骨颈骨折而无脱位者2例.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5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获解剖复位,2例获满意复位.股骨颈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和固定.7例患者术后获1~18年(平均8.6年)随访,X线片示5例合并股骨头脱位者日后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高达100%(5/5),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差,于内固定术后2~4年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而2例股骨头未脱位者至今X线片上仍未显示任何股骨头坏死迹象,也无创伤后关节炎表现,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优.结论 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同时合并股骨头脱位,因股骨头坏死率高,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如未合并股骨头脱位,可以考虑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