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省漳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掌握全县包虫病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制定全县包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汇总分析2009─2015年漳县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包虫病防治项目调查数据,所有数据均经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上报。结果 2009─2015年漳县包虫病确诊115例,人群平均患病率为97.0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7.205,P0.05);男女性别比例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37,P0.05);包虫病患者的地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51.239,P0.05);主要以30~69岁患者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3.48%;泡型包虫病主要分布在南片地区,占泡型包虫病总病例的65.00%(26/40)。结论甘肃省漳县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混合流行区,经过多年的综合性防治,人群平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家犬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掌握新疆玛纳斯县人群包虫病发病状况及流行特点,为科学制定人群包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5年玛纳斯县包虫病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及监测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玛纳斯县共报告人群包虫病病人50例,年均发病率为7.17/10万,且逐年略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P0.05);病人主要分布在半农半牧区(42.00%)和牧区(32.00%),占发病总数的74.00%,农区和城区发病相对较少,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平均发病年龄43.21岁,以40岁~组最高(占32.00%),30岁~组次之(24.00%),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病人职业以半农半牧者(占28.00%)和牧民(占22.00%)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0.00%,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P0.05);儿童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为5.38%,牧区较高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P0.05);家犬平均感染率为2.67%,家畜平均患病率6.01%;农牧民和学生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逐渐提高。结论玛纳斯县包虫病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有上升趋势;在加强农区和牧区防治工作的同时,应做好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分析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包虫病流行现状和势态,评估2017-2019年综合防治效果,为制订包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那曲市辖区内各流行县(区)2017-2019年包虫病综合防治联合评估数据并与2012-2016年流调数据作比较,分析2017-2019年那曲市包虫病综合防治效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那曲市2019年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为0.54%(2 533/466 732),较2016年的3.37%(15 565/462 381)显著下降(χ~2=43.00,P0.05);2019年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28%(67/2 941),较2016年的11.36%(128/1 127)显著下降(χ~2=208.00,P0.05)。标化后犬感染率为1.72%,各县标化感染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019年家畜包虫病患病率为0.06%(26/43796),较2016年的5.74(21/366)明显下降(χ~2=63.00,P0.05)。2019年人群包虫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8.64%(16 322/16 547),较2016年的31.01%(824/2 657)显著升高(χ~2=1 348.00,P0.05)。结论那曲市2017-2019年包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显著,人群包虫病患病率、犬感染率、家畜患病率均显著下降,人群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近十年包虫病防治工作成效,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分析2007—2016年甘南州包虫病防控工作资料,采用B超检查调查人群患病情况,以ELISA法检测12岁以下儿童的血清棘球蚴IgG抗体,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内脏剖检法调查牲畜包虫病感染情况。结果甘南州人群包虫病患病率0.18%,男性患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5),发病人群集中在30~50岁,牧民病人最多、农民次之;除舟曲县外,不同县(市)均存在包虫病流行,12岁以下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3.39%,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4.68%,牲畜包虫病感染率2.57%;经过连续十年的综合防控,人群包虫病患病率由2007年的0.44%降至2016年的0.08%(χ~2=111.20,P<0.05),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由2008年的8.42%降至2016年的1.36%(χ~2=322.17,P<0.05),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由2007年的11.88%降至2016年的2.46%(χ~2=451.87,P<0.05),牲畜包虫病感染率由2007年的8.84%降至2016年的0.84%(χ~2=439.08,P<0.05)。结论经过连续十年的综合干预,甘南州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合作市人群包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包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合作市纯牧区佐盖多玛乡和半农半牧区佐盖曼玛乡为调查点,每乡调查2岁以上人群2 000人,对每位调查对象均进行腹部B超检查和采集血液,用囊型/泡型包虫病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特异性抗体。结果共调查4 000人,囊型包虫病特异抗体阳性者126人、阳性率3.15%,其中囊型包虫病病人7例,均检出包虫病特异性抗体;包虫病抗体阳性率佐盖多玛乡(3.50%,70/2 000)佐盖曼玛乡(2.80%,56/2 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P>0.05),男(2.86%,49/1 712)女(3.37%,77/2 288)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P>0.05),60岁~年龄组最高(5.18%,43/830)、10岁~组最低(1.05%,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9,P<0.05)。结论合作市主要为囊型包虫病流行、感染率较低,为囊型包虫病低流行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1—2015年甘肃省会宁县包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价防治效果,为提高防治效益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血清学方法检测儿童包虫病特异性抗体,B超法检测人群包虫病患病情况;对宰杀的羊和牛肝、肺等内脏进行检查,了解羊、牛感染情况并计算患病率;采集家犬粪便检测粪抗原,计算家犬感染率。结果 2011—2015年B超检查70 036人,患病234例、患病率0.33%,人群患病率自项目执行开始逐年下降,不同年份人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 080.000,P0.05);检测6~12岁儿童血清7 952份,阳性319份、阳性率4.01%,不同年份儿童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 752.047,P0.05);检测家犬粪便8 800份,阳性313份,阳性率3.56%,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47.363,P0.05);检测羊内脏3 344份,阳性26份,阳性率0.78%,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755.970,P0.05);健康教育问卷调查7 100人,健康教育实施前居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0.49%,实施后居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 164.918,P0.05)。结论会宁县包虫病防治项目执行良好,人群患病率、儿童感染率、犬感染率和家畜患病率均明显下降,会宁县包虫病的流行主要与经济状态和当地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加强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对染病的动物内脏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家犬的驱虫管理仍是今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简称"果洛州")学生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2012年采用B超和ELISA方法对果洛州6个县40个乡(镇)50所学校6~19周岁的全体学生进行普查。结果显示,果洛州学生棘球蚴病检出率为2.9%(247/8 59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6.1%(1 218/7 552)。达日县棘球蚴病检出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6%(124/2 225)和23.0%(428/1 861),不同县间棘球蚴病检出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314、100.449,P0.05)。男、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2.7%(116/4 232)和3.0%(131/4 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7%(579/3 698)和16.6%(639/3 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9岁学生的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7.6%(57/750);8~岁学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8.5%(214/1 159),不同年龄组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088、27.994,P0.05)。果洛州学生棘球蚴病流行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重庆市永川地区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与尿碘的关系,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结合人群健康体检,选择过去半年未使用含碘制剂及近10日内未食用海水产品者作为检查对象;采用B超检查甲状腺;采集尿液检测尿碘;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显著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检查775人,年龄为18~80岁,平均为44.18岁。检出甲状腺结节患者261例,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3.68%。女性患病率(45.36%)显著高于男性(21.96%)(χ~2=36.787.88,P0.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显著升高(χ~2均7.88/3.84,P0.005/0.05),30~岁组(18.80%)最低,50~岁组(47.41%)最高。尿碘中位数为174.85μg/L,100μg/L占19.48%,100~199μg/L占40.77%,200~μg/L和300~μg/L占39.74%;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尿碘水平呈"U"型曲线关系,尿碘150~199μg/L患病率(20.00%)显著低于100μg/L两个组(47.45%、47.82%)和≥200μg/L三个组(30.30%、40.54%、49.01%)(χ~2均3.84/7.88,P0.05/0.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地区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尿碘呈"U"型曲线关系,碘缺乏与碘超适宜及过量均是影响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分析青海省果洛州5个县儿童棘球蚴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青海省果洛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5个县37个乡(镇)的43所学校全部6~12岁学生7 44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结果果洛州儿童抗棘球蚴血清总阳性率为21.24%(1581/7445),其中阳性最高的乡(镇)是玛沁县下大武乡,为45.04%(59/131),最低的是斑玛县江日堂乡,为4.82%(8/166);阳性率最高的县是玛沁县,为24.25%(381/1571),斑玛县最低,为15.13%(149/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63,P<0.01);男生和女生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95%(779/3719)和21.52%(802/3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2,P=0.542);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91,P=0.046)。人均羊饲养数与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351,P<0.05),户均养犬数与儿童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青海省果洛州儿童棘球蚴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并存在地区差异;羊饲养量及养犬数与儿童棘球蚴抗体阳性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南疆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8月-2013年9月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新疆南疆5地(州)42个县(市)按照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每层各抽取1所小学,在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抽样小学的所有儿童(6~12岁)进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和采集静脉血(5 ml),用ELISA检测棘球蚴病血清Ig G抗体水平。分析该年龄段儿童的棘球蚴病的患病和血清抗体阳性情况。结果共调查168所小学80 429名儿童。B超检查结果显示,棘球蚴病患病者9例,患病率为0.01%;分布在克州3例、阿克苏地区2例、巴州2例、喀什地区2例。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者4 189例,阳性率为5.21%,其中喀什地区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41%(2 143/25 495),阿克苏地区次之(5.69%,913/16 051),不同地区(州)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303,P0.01);6岁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13%(44/2 065);11岁组最高,为5.68%(822/14 462),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21,P0.01);调查儿童涉及28个民族,血清抗体阳性率以维吾尔族儿童最高,为5.19%(3 899/75 115),蒙古族的次之(4.27%,68/1 592),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5)。生活方式以定居、游牧、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为主,定居儿童患病7例,冬季定居夏季游牧儿童患病2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5%(4 184/77 512)、2.97%(3/101)、0.07%(2/2 81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09,P0.01)。结论新疆南疆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患病率较低,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定居儿童中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人群包虫病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B1,HLADRB1)等位基因中易感基因和抗性基因,为研究藏族人群包虫病的感染机制及遗传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法。病例组选取青海省玉树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世居藏族囊型包虫病63例和泡型包虫病73例;对照组选取该地区无血缘关系的藏族健康人,共计6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碱基序列基因分型(PCR-SBT)技术,比较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泡型和囊型包虫病病例组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均小于对照组(χ2=4.71、4.31,P均0.05)。结论HLA-DRB1*04等位基因与青藏高原藏族人群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相关联,对其感染有保护作用,是其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现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血吸虫病监测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05-2014年每年对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流动人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吸虫抗体阳性者采用病原学方法检测,对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感染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共监测流动人口11 834人,其中有11 558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419人;病原学检查370人,阳性者25人。不同年份([χ2]= 15.103 7)、不同职业([χ2]= 115.182 7)和不同地区([χ2]= 13.177 5)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以渔船民的校正血吸虫感染率较高。结论 渔船民作为流动人口中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流动性强、监管困难,在今后的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河北省霸州地区不良妊娠史孕妇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接诊的不良妊娠史孕妇302例为调查对象(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为产前检查无异常妊娠史的孕妇19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孕妇血清弓形虫IgG(TOX-IgG)和IgM抗体(TOX-IgM)含量。同时,对2组孕妇进行弓形虫感染危险因素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为28.15%(85/302),对照组总阳性率为9.64%(19/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6,P0.05)。其中实验组TOX-IgM阳性率为6.95%(21/302),TOX-IgG阳性率为18.54%(56/302),TOX-IgM和TOX-IgG同为阳性者占2.65%(8/302),均高于对照组的2.03%(4/197)、7.61%(15/197)和0(0/197)(χ~2值分别为6.07、11.67、3.76、P均0.05)。调查显示弓形虫感染孕妇中饲养宠物、菜板生熟不分、喜吃火锅或烧烤、吃生肉习惯、经常在外就餐等比例均明显高于未感染弓形虫的孕妇(χ~2值分别为22.57、3.96、5.87、7.40、4.86,P均0.05),提示上述不良生活或卫生习惯可能是孕妇感染弓形虫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不良妊娠的发生。避免与宠物密切接触、不吃未煮熟的肉类以及加强个人卫生防护等是避免育龄妇女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疾病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未满18周岁的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51例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按照WHO棘球蚴病PNM影像学分型标准,P1、P2、P3型分别占37.25%(19/51)、41.18%(21/51)和19.60%(10/51)。按照《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诊断标准,51例患者中浸润型、钙化型、液化空洞型分别占66.67%(34/51)、21.57%(11/51)和11.76%(6/51)。患者中术前有胆道系统临床症状者占78.43%(40/51),有胆囊相关并发症者占58.82% (30/51)。对40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有并发症者占77.50%(3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HO影像学分型、《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分型、病灶位置、病灶肝段分布、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等是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影响较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75例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175例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年龄11~69岁,平均(38.6 ± 12.9)岁;患者以藏族为主(164 例,占93.7%),主要来自果洛州(139例,占79.4%),职业以牧民为主(129例,占73.7%),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102例,占58.3%)。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病灶主要位于左右肝(占69.1%),2个及以上病灶者占63.4%,下腔静脉肝内段受累占53.7%。邻近器官受累以膈肌为主(21.7%),远处转移以肺部为主(占40.6%)。结论 青海省果洛州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应针对该地区人群展开筛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芜湖市医学院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透明胶纸法进行蠕形螨标本采集,以问卷形式对受检者进行蠕形螨感染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共调查学生316人,感染者117人,总感染率为37.03%(117/316),男女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117例感染者中,单纯毛囊蠕形螨感染率(51.28%)、单纯皮脂蠕形螨感染率(24.79%)和混合感染率(23.93%)现象均存在;轻度感染(83.76%)显著高于中度感染(12.82%)、重度感染(3.42%),额部感染居多(29.41%)。其中油性肤质的螨种感染与性别有关,男性皮脂蠕形螨的感染率(3.70%)低于女性皮脂蠕形螨的感染率(16.42%)(χ~2=6.92,P0.05),而男性混合感染的感染率(17.28%)则高于女性(4.48%)(χ~2=5.91,P0.05)。面部皮肤有症状的蠕形螨感染率(51.80%)显著高于面部皮肤正常的蠕形螨感染率(33.05%)(χ~2=9.14,P0.01)。生活习惯等因素对蠕形螨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生面部存在一定的蠕形螨感染,有皮肤症状人群的蠕形螨感染率显著高于面部皮肤正常者,应加强医学生蠕形螨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政策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7年4月,根据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马尔康市796户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相关行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并分析。 结果 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为70.1%(558/796),15 ~ 25岁年龄组合格率最低,不同年龄组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08,P < 0.0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合格率高([χ2] = 4.869,P = 0.027);养狗人群较未养狗人群合格率低([χ2] = 11.384,P = 0.001);参加培训3次及以上的合格率更高([χ2] = 11.439,P = 0.00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次数、是否养狗是影响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是否合格的主要因素。棘球蚴病相关行为正确率调查中,不喝生水正确率仅有32.7%(260/796),家犬栓养正确率为37.0%(61/165),家犬定期驱虫正确率为43.6%(72/165);家犬粪便掩埋的行为正确率最低,仅有10.3%(17/165)。结论 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有待提高,健康教育重点干预青年人群、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及养狗人群;需重点干预的相关行为是喝生水、犬栓养、犬驱虫及犬粪掩埋。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青海省人体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点.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血清中抗包虫IgG抗体,确定感染率;用B超诊断技术行腹部包虫病筛查.结果 共调查6个县10个点5274人,查出包虫病病人95例,检出率为1.80%;检测血清3989人份,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2.01%(198/1649)和16.37%(383/2340),女性高于男性(χ2=14.78,P<0.01);包虫病感染率、检出率总体上以藏族[18.54%(446/2405)、2.54%(78/3070)]、牧民[24.97%(239/957)、4.78%(50/1046)]和60~<70岁年龄组[15.81%(34/215)、6.52%(18/276)]较高,地区分布以共和县[24.44%(240/982)、3.95%(41/1037)]和玉树县[20.59%(161/782)、2.99%(32/1070)]较高.结论 青海省包虫病在各调查点均有分布,病情以青南高原和环湖牧区最重.防治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广大牧业区,主要目标人群应针对女性、藏族和牧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胆B超病理改变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关系,为华支睾吸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武宣县人民医院行腹部B超检查发现的疑似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采用粪检和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 共检测疑似华支睾吸虫感染者113例,虫卵阳性率为64.60%(73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6.37%(75例)。男性虫卵阳性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年龄组虫卵阳性率高于50岁以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3.554、6.267,P均< 0.05)。感染者的肝胆B超病理改变程度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度呈正相关([χ2]= 64.952,P < 0.01)。 结论 肝胆B超病理改变可能由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B超检查发现肝胆有病理改变者,应进一步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