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病质指数(cachexia index, CXI)对R-CHOP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80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并计算CXI值,根据CXI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CXI组和高CXI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治疗相关毒性。结果:CXI中位数男性为42.61,女性为25.28,高CXI组43例,低CXI组37例。低CXI组年龄>60岁患者、ECOG PS 2~3分、B症状、Ann ArborⅢ~Ⅳ级、LDH异常、IPI高中危和高危比例均高于高CX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CXI组所有患者CR低于高CXI组,疾病进展例数高于高CXI组(P<0.05)。高CXI患者PFS和OS高于低CXI患者(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BMI<18.5、IPI高中危和高危以及低CXI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8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NLR、MLR、PLR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和低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然后分析治疗前不同NLR、MLR、PLR组在基线资料、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方面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肌酐≥177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血钙≥2.25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LR和DS分期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③ISS各分期不同MLR组预后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SS各分期不同MLR组PFS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本研究表明,外周血MLR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MM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ISSⅢ期患者具有异质性,高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差,低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在非特指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49例非特指型初治的DLBCL患者,结合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9例DLBCL患者中,男142例,女107例,中位年龄60(18~85)岁。GNRI96.6和GNRI≥96.6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46.6%vs 67.7%(P=0.000),44.6%vs 61.9%(P=0.001)。接受R-CHOP或R-CHOP样方案治疗且GNRI≥96.6的患者拥有更长的3年OS(53.6%vs 76.3%,P=0.002)和3年PFS(50.2%vs 73.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低GNRI者拥有更差的OS,但多因素分析显示GNRI并不是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GNRI对改良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分层患者的OS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GNRI者拥有更差的预后;GNRI并不是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学标记的预后价值,以及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组化标记预后意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168例初治DLBC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73例及免疫化疗组95例,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分成GCB亚型和non-GCB亚型,比较免疫学亚型、bcl-2、ki-67、IPI评分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 (1)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5年OS率分别为50.7%、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化疗组中non-GCB亚型5年OS率显著优于化疗组non-GCB亚型(P=0.01),但两组GCB亚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ki-67、IPI评分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4)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组non-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较bcl-2阴性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其他各亚型bcl-2阳性组与bcl-2阴性组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种免疫标记的结合能够协助评价DLBCL预后,并指导治疗。利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提高non-GCB亚型伴bcl-2阳性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4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初发DLB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CD4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CD43表达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3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值、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巨大包块、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以及疗效等临床特征均无关(均P0.05),仅与细胞起源有关(P=0.002)。生存分析发现CD43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D43阴性患者(48%∶78%,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on-GCB亚型患者中CD43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时间亦显著短于CD43阴性者(32%∶64%,P=0.008),这种差异在低中危组患者中也存在(54%∶81%,P=0.03),而中高危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36%∶42%,P=0.215)。结论:CD43表达是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而且CD43联合IPI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低中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初治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丙种球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根据丙种球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丙种球蛋白组(15例)和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5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中,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Ⅲ~Ⅳ)、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上限、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以及B症状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高丙种球蛋白组(P<0.05)。低丙种球蛋白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高IPI评分和低丙种球蛋白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的丙种球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丙种球蛋白是远期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8.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发病率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Ruppert等[1]前瞻性比较了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的IPI(R-IPI)和NCCN-IPI在DLBCL预后分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NCCN-IPI可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即使NCCN-IPI也不能精确地预测5年总生存率(OS)低于50%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的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的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的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的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的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的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ng Y  Gao ZF  Liu K  Zhang WJ  Ke XY  Li M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9):681-683
目的探讨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细胞起源及增殖活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60例DLBCL患者,使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进行CD45RO、CD3、CD20、CD79a、CD45RA,Ki-67、p53和bcl-6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全部病例均有国际预后指数(IPI)及随访结果。结果60例中男女比例为1·73∶1。平均年龄53·1岁。累及淋巴结32例(53·3%),结外以胃肠和扁桃体最为多见。全部病例随访时间最长达108个月。死亡23例(38·3%),其中16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69·6%)。IPI分组与预后明显相关,IPI低者预后明显好于IPI高者(P=0·0102)。Ki-67、p53、bcl-6蛋白在DLBCL中有一定表达,分别为90·6%(48/53),56·5%(26/46),51·2%(21/41),且p53与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5948);bcl-6与预后有高度相关性(P=0·0049);结合IPI分组,bcl-6与预后的关系不甚明确。结论国人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相近。属高度侵袭性肿瘤,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段。IPI可以用于DLBCL预后判断。p53与预后无关,bcl-6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P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8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ACS患者344例,均接受PCI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PCI术后有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分为MACCE组95例和无MACCE组249例;根据PLR判断预后界值分为高PLR组247例(PLR≥137.6)和低PLR组97例(PLR137.6)。回顾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等,用ROC曲线确定PLR判断预后的界值,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ACCE组吸烟、糖尿病、LDL-C、PLR及Gensini评分均较无MACCE组高(P0.01);PLR和Gensini评分预测PCI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59~0.937)和0.842(95%CI:0.794~0.891);PLR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54,P0.01)。高PLR组总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LR组(78.35%vs 7.69%,P0.01),术前高PLR水平是预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27,95%CI:1.058~6.039,P=0.037)。结论 PLR与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射频消融术后生存期超过5年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且生存期超过5年的肝细胞癌患者135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资料,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NLR与PLR。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PLR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将log-rank检验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确定NLR临界值为2. 08,PLR临界值为96. 82。按照治疗前NLR、PLR临界值分为:低NLR组(NLR 2. 08,n=60)与高NLR组(NLR≥2. 08,n=75),低PLR组(PLR 96. 82,n=78)与高PLR组(PLR≥96. 82,n=57),结果显示低NLR组与高NLR组患者AFP、巴塞罗那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 125、9. 649,P值均0. 05);低PLR组与高PLR组患者AFP、ChE、巴塞罗那分期、肿瘤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 511、4. 220、9. 265、16. 403,P 0. 05)。低NLR组、低PLR组患者生存率分别高于高NLR组、高PLR组(χ~2值分别为31. 302、92. 905,P值均0. 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PLR[比值比(OR)=9. 634,95%可信区间(95%CI):5. 167~17. 964,P 0. 001]、ChE(OR=0. 404,95%CI:0. 236~0. 692,P=0. 001)、肿瘤大小(OR=3. 861,95%CI:1. 760~8. 472,P=0. 001)、巴塞罗那分期(OR=9. 607,95%CI:1. 228~75. 151,P=0. 031)是HCC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存活(生存期超过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LR是影响HCC射频消融术后长期存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PLR升高,患者预后越差,可结合肿瘤相关情况作为评价HCC射频消融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并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的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样本84例,以8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miR-22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R-224在DLBCL患者组的表达水平为(0.98±0.24),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为(1.8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24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及Hans分型无相关性(均P0.05),而患者的Ann Arbor分期及IPI评分与miR-224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均P0.05)。以miR-224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阈值将84例DLBCL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iR-224高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P=0.030)及miR-224低表达(P=0.038)均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miR-224在DLBCL患者石蜡样本中低表达,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免疫亚型无关,高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224可作为一个新的DLBCL预后判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cl-2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94例,收集手术时切除的DLBCL组织作为病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Bcl-2基因结构,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分析其与c-myc、Bcl-2基因异常的关系。所有患者均进行R-CHOP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对比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近期疗效,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价患者预后,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IPI得分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FISH检测结果显示,c-myc基因正常66例(70.21%),扩增例数21例(22.34%),易位7例(7.45%);Bcl-2基因正常例数67例(71.28%),扩增例数23例(24.47%),易位4例(4.26%)。c-myc基因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双打击)12例(12.77%)。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侵犯部位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明显高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而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IPI得分分别明显低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IP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老年DLBCL患者存在c-myc、Bcl-2基因易位或扩增,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临床有效率和PFS降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因素,不同治疗方案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初发老年DLBCL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ECOG-PS评分、结外病灶、血清LDH水平、血红蛋白水平、IPI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其中可评价的为64例。比较接受3周CHOP方案34例和接受3周R-CHOP方案30例的生存情况。结果老年DLBCL患者中位生存期40.3个月,2年OS率67.43%,3年OS率49.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HOP组和R-CHOP组2年及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年OS率(53.3%VS72.1%,P〈0.05),3年OS率(39.2%VS60.8%,P〈0.05)。结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R-CHOP方案疗效优于CHOP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被诊断为DLBCL、年龄60岁的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收集入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5、Bcl-2表达,并分别根据CD5、Bcl-2是否为阳性表达(以肿瘤细胞染色阳性30%)、中枢神经累及与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间生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曲线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研究最终有3例失访,失访率8.6%。入选患者CD5阳性率为21.9%(7/32),Bcl-2阳性率为46.9%(15/32),CD5及Bcl-2共阳性15.6%(5/32)。21.9%(7/32)患者出现中枢累及。10例患者为肿瘤临床Ⅲ期,22例为临床Ⅳ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1年生存率为96.9%(31/32),2年生存率为71.9%(23/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CD5-和Bcl-2~-患者比较,CD5~+和Bcl-2~+患者OS和PFS均较低(P0.05);临床Ⅲ期及Ⅳ期患者PFS(P=0.055)及OS(P=0.0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中枢累及患者相比,中枢累及患者OS和PFS较低(均为P=0.004)。另外,CD5~+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CD5-患者(57.1%vs 12.0%;P=0.026),Bcl-2~+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Bcl-2~-患者(40.0%vs 5.9%;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D5阳性为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5,95%CI1.717~73.112;P=0.012)。结论 CD5阳性表达可作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和未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以"胸痛、胸闷"为主诉在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218例,根据在院期间冠脉造影结果及是否存在心肌酶学变化分为ACS组140例和对照组78例,分析RDW及其他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在ACS患者中的变化;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分析RDW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2014年1月集中电话随访所有ACS组患者2年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作为预后判断,应用ROC曲线确定RDW对预后判断的界值,以此将ACS组患者分为高RDW水平组及低RDW水平组,分析RDW与ACS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ACS患者中RDW水平明显升高[(12.81±0.55)%:(12.28±0.41)%,P0.001],RDW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r=0.463,P0.001);RDW在12.85%检验效能最好(ROC曲线下面积=0.87,P0.001),高RDW组(RDW≥12.85%)和低RDW组(RDW12.85%)相比较,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56.72%∶26.0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P=0.007)、LDL-C(P=0.038)、载脂蛋白B(Apo-B)(P=0.030)、RDW(P=0.010)是ACS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W与WBC(r=0.230,P0.00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r=0.352,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r=-0.213,P0.001)存在显著相关。结论:RDW在ACS患者中水平升高,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DW是ACS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之一;RDW在ACS患者中的变化和具有预后判断作用,可能与机体炎症反应及心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行PPCI手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术前PLR值,用四分位法获取患者四分位数,以三四分位数(PLR=16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高PLR组(PLR≥165的第四分位组)和低PLR组(PLR165的第一、二和三分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Killip心功能分级、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实验室检查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高PLR组患者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较低PLR组显著增高(47%比20%,P=0.005)。高PLR组术后TIMI血流0~2级(36%比14%,P=0.004)、MBG 0~1级的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44%比21%,P=0.016)。高PLR组患者心肌灌注不良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56%比27%,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心肌灌注的危险因素有:PLR(OR 1.009,95%CI 1.004~1.015,P=0.001)、血栓抽吸(OR 1.473,95%CI 1.012~2.144,P=0.043)、脑钠尿肽(BNP)(OR 1.001,95%CI 1.000~1.002,P=0.034)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OR 1.002,95%CI1.001~1.005,P=0.067)。高PLR组的院内MACE显著高于低PLR组(25%比7%,P=0.004),全因死亡率也显著高于低PLR组(14%比2%,P=0.014)。结论急诊PCI术前PLR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LR增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炎症标记物对结直肠癌术后转移患者抗PD-L1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诊治的62例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并接受抗PD-L1免疫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疾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治疗后OR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MLR、NLR和PLR组患者3个月时DCR均高于高水平组患者(P<0.05)。共43例(69.35%)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多变量分析表明MLR、NLR、PLR是疾病进展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MLR、NLR和PLR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共有17例(27.42%)患者出现irAEs,低PLR组irAEs发生率明显高于高PLR组(P<0.05)。结论:外周血炎症标志物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术后转移患者抗PD-L1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设定术前PLR临界值,根据术前PLR水平,分析术前PLR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622(95%CI:0.521~0.723),PLR诊断肿瘤复发的临界值为130.79;高PLR组26例(83.87%)Child-Pugh分级为B级,明显高于低PLR组17例(51.51%)(P0.01);高PLR组侵犯血管者为16例(51.61%),明显高于低PLR组8例(24.24%)(P0.05);高PLR组13例(41.93%)TNM分期为Ⅲ级,明显高于低PLR组4例(12.12%)(P0.01);高PLR组有腹水者为9例(29.03%),明显高于低PLR组3例(9.09%)(P0.05);高PLR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29%(19/31)、32.25%(10/31)、12.90%(4/31),明显低于低PLR组[81.81%(27/33)、54.54%(18/33)、30.30%(10/33)](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侵犯血管、TNM分期、腹水、术前PLR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单因素(P0.05),进一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Child-PughB级、侵犯血管、TNM分期Ⅲ期、术前PLR≥130.79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前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不佳,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