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导管流量及再循环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型号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实际流量以及不同流量和连接方法下导管再循环率的情况,为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将56例使用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留置导管不同分为Perm-cath组(P组)30例,Tal Palindrome TM组(T组)26例,利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进行实际血流量监测。测定正接和反接状态下,泵设流量分别为150、200、250、300、350mL/min时的再循环率。结果无论正接还是反接,两组实际流量均能达到泵设流量的要求;不同泵设流量时正接和反接实际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接时泵设流量150~350mL/min,两组几乎没有再循环。反接时,不同泵设流量组内再循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不同泵设流量下,P组再循环率显著高于T组(均P<0.01)。结论两种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血流量能满足泵设流量需求,正接时都没有再循环;反接时Tal Palindrome TM型再循环率比Permcath型低,两种导管再循环率不随泵设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应尽量避免反接导管,必须反接时,可相应提高血流量,以保证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TCC嵌顿导致拔除困难是一种少见但处理起来较麻烦的并发症,常见于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该情况主要与导管周围纤维鞘形成有关。现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解除股静脉TCC嵌顿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型号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实际流量以及不同流量和连接方法下导管再循环率的情况,为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将56例使用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留置导管不同分为Perm-cath组(P组)30例,Tal Palindrome TM组(T组)26例,利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进行实际血流量监测.测定正接和反接状态下,泵设流量分别为150、200、250、300、350 mL/min时的再循环率.结果 无论正接还是反接,两组实际流量均能达到泵设流量的要求;不同泵设流量时正接和反接实际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接时泵设流量150~350 mL/min,两组几乎没有再循环.反接时,不同泵设流量组内再循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不同泵设流量下,P组再循环率显著高于T组(均P<0.01).结论 两种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血流量能满足泵设流量需求,正接时都没有再循环;反按时Tal Palindrome TM型再循环率比Permcath型低,两种导管再循环率不随泵设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应尽量避免反接导管,必须反接时,可相应提高血流量,以保证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3个月)患者临床资料、血流量、超滤量、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首次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不同类型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并按性别、年龄、透析龄对各种血管通路的选择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年龄(54.6±14.5)岁;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88.2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10.34%,移植物内瘘(AVG)1.38%;首次使用各种血管通路的比例为AVF 15.17%,TCC(CGN)1.38%,临时透析导管83.45%;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的患者比较,AVF使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661),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AVF使用比例较2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使用AVF透析患者中,有AVF失功重建史占比32.68%,有临时导管置入史占比达82.28%。290例维特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44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的患者中AVF的使用率分别为88.89%、90.20%、90.11%、88.00%,各年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57,P=0.982);在透析龄1年、1~5年、5~10年、10年的患者中AVF使用率分别为72.73%、86.51%、96.20%、98.08%,组间比较,透析龄1年、1~5年与5~10年或10年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透析龄为5~10年与10年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结论血管通路选择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原发病、透析龄等密切相关。在本中心,动静脉内瘘作为主要血管通路,但透析导管使用比例较高以及有导管置入史比例高,对内瘘长期使用影响大。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内瘘和中心静脉导管。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做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维持长期透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增加,导致患者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差、管腔狭窄及脆性增加,自体内瘘建立越发困难~([1-2])。因此,TCC使用比例逐渐增加。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81%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置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  相似文献   

7.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被誉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近年来,对于血管通路的研究发现:血管通路再循环,影响透析效率,降低透析充分性[1].因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测定对血液透析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葡萄糖注射法(glucose infusion test,GIT)[2]测定新型带涤纶环的长期深静脉导管及自体动静脉内瘘两种血管通路的再循环,观察透析充分性及对临床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成功实施的关键。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TCC)是内瘘成熟障碍情况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TCC使用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使用TCC的患者发生CRBS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常被用来作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的血管通路。导管头端错位是早期导管拔除的主要原因,占早期导管失败的19.6%[1]。透析导管误入奇静脉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误入奇静脉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透析导管误入奇静脉的重视。病例患者,男,77岁。因"浮肿、乏力、纳差1月"于2019年08月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水肿,晨起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带cuff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危险因素,为防控透析导管血流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使用带cuff透析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CRBSI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时间、空腹血糖、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白蛋白(albumin, Alb)、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 RBC)、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等临床指标,并将筛查出的有意义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发生CRBSI 26例,发生率为2.4/千导管日;检出病原菌29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最高(占34.48%),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占13.79%);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b与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发生CRBSI有关(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发生CRBSI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OR=2.731)、导管留置时间90 d(OR=5.627)、空腹血糖≥12 mmol/L(OR=7.035)、糖化血红蛋白≥10%(OR=6.571)、Hb80 g/L(OR=3.469)、Alb35 g/L(OR=5.049)。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带cuff透析导管患者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导管留置时间长、血糖浓度高及Hb、Alb水平低,提示应对高危人群开展积极的防控工作,以降低带cuff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正良好的血管通路可以为血液透析(HD)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可长期反复使用的高质量的血管通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带来可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血管通路自最早期的动静脉外瘘开始逐渐发展出多种通路方式。随着HD患者透析时间不断延长,血管通路逐渐成为制约HD患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被称为"生命线"。本文拟介绍目前临床常见的血管通路方式以及未来发展。血管通路核心是能为HD提供充足血流量。理  相似文献   

12.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但对于糖尿病、老年人及肥胖等血管条件较差者,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成为必要的血管通路选择。在我国,其比例达到13.56%[1]。然而导管留置成功后,导管相关感染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却是影响导管功能和存留时间的重要因素[2],不仅增加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价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为3~6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活动性疾病,均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使用Transonic HD02型血液透析监护仪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检测,随访期为6个月,分别监测内瘘再循环率、内瘘通路血流量及心输出量等,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0个月,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94.41±434.98)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38±3.14)L/min;随访6个月后复测相关指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61.19±420.92)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12±4.17)L/min,但观察6个月与0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例(4.88%)患者出现再循环,均大于5%。(2)观察0个月,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9.76%;观察6个月后,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26.83%,二者比较,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管通路血流量与心输出量呈正相关(P〈0.05),提示患者低心输出量可能导致血管通路血流量的下降。结论:超声稀释法操作简便、非创伤侵入性、安全实用,适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功能评估,可以前瞻性监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生命线。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理想的长久性血管通路,但对于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而又有腹膜透析禁忌的患者,中心静脉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成为重要的选择。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时间延长或使用不当会引起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或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引起CVC失功,影响HD的顺利进行,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六年单中心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更换的原因、更换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处理结果,为TCC更换提供安全有效的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4月至2019年4月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实施TCC更换术的149例次患者的临床人口学信息、换管原因、更换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结果149例次TCC更换患者中男性63例次,女性86例次。131例次TCC位于右颈内静脉,18例次TCC位于左颈内静脉。原穿刺点行导管更换129例次,更换穿刺点重新穿刺20例次。因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更换TCC分别为71例次、30例次、25例次、19例次。结论导致TCC更换的常见原因依次是: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在TCC更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尖端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嵌顿、导管错行、导管残端掉入上腔静脉等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透视指引、造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等介入手段的运用是解决TCC更换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血管通路类型间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MHD且大于60岁的患者121例。根据血管通路类型分为2组: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和带隧道涤纶套导管组(tunneled cuffed catheter, TCC)。主要观察终点为2组患者3年间病死率。结果 (1)121例患者平均年龄(71.6±7.7)岁,糖尿病肾病54例(44.6%),男性77例(63.6%),AVF组74例(61.2%),TCC组47例(38.8%)。(2)AVF组病死率40.5%(30/74)低于TCC组44.7%(2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死亡原因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和感染,TCC组是感染。(3)3年追踪期间AVF组累积生存率高于T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和性别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原发病、白蛋白、性别、年龄后维持性血管通路类型对全因死亡无影响(P0.05);白蛋白水平升高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本中心血管通路类型不直接影响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可以结合患者的个人意愿,制定个体化血管通路,通过纠正营养不良,提高白蛋白水平,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延期留置临时导管后中心静脉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延期留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的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CT血管造影检查判断中心静脉病变(CVD),按照中心静脉病变及狭窄程度分组。Logistic回归法分析延期留置导管致CVD的危险因素。113例患者中67例(59.3%)存在中心静脉病变,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无病变组高(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长透析龄是延期留置导管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足以导致中心静脉病变,建议应避免延期留置中心静脉临时导管。  相似文献   

18.
正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生命的最基本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临床首选的透析通路。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建立成熟的自体AVF,必须依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或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TCC功能不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尿激酶传统封管组(n=10)和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n=10)。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透析时的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一个月内TCC功能不良的发生频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尿激酶传统封管组及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更高,一个月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频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激酶传统封管组相比,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在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方面显著提升,1个月内TCC发生功能不良的频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可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TCC功能不良状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对于血管条件差,不能制作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具有操作简单、迅速、成功率高等特点[1],故常常被应用。由于左侧颈内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后形成左头臂静脉向右侧弯曲,容易受损[2,3],故临床常采用右颈内静脉置管。右颈内静脉置管误入纵膈是一个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我科近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