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侯俊芳  唐静  张海霞 《癌症进展》2021,19(18):1874-1877,1929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EC患者手术后石蜡包埋EC组织标本100例,另取同期因其他妇科疾病切除的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0例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中ER、PR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统计术后1年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肌肉浸润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EC患者的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及双阳性表达均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ER阳性与阴性、PR阳性与阴性、ER和PR双阳性与双阴性EC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在EC组织中表达下调,ER、PR表达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与预后无关.ER、PR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小肝癌的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检测41例(男35例、女6例)有临床随访资料的原发性小肝癌(S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癌组织ER、PR显色强度明显低于癌周肝组织(P<0.01).PR、ER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但与患者存活时间有明显关系,存活时间较长组ER、PR的阳性率较高(P<0.05).本结果为探索用内分泌抗激素治疗肝细胞癌提供一定的观察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乳腺增生和168例乳腺癌标本中ER、PR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患者E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患者(P<0.05),而PR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经后乳腺癌患者ER表达水平中位值为30 %,明显高于绝经后乳腺增生患者的10 %(P<0.05),而在绝经前两组患者E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内PR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等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ER、PR的表达能够较好地反映乳腺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否为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分析ER、PR的表达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有否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等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分析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良性肿瘤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  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ER和PR阳性表达分别为19.3%(10/52)和30.8%(16/52),其表达比正常甲状腺与良性肿瘤组织多,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肿瘤直径>1 cm的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1 cm的病例,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ER和PR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较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高,有显著差异性(P < 0.01),且肿瘤直径>1 cm者的ER和PR表达高于肿瘤直径≤1 cm者,揭示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能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癌症患者病情危重至死亡发生前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变化情况。方法 能接受抗肿瘤治疗且不伴有甲状腺疾病的晚期癌症患者84例,年龄24~85岁,男56例,女28例,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蛋白芯片技术(SELDI技术)检查,以质荷比(M/Z)为11 100+H~11 900+H有无峰簇,分成危重患者预警蛋白(LGT)阳性组和阴性组。所有患者行TSH、FT3、FT4检查,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GT阳性组TSH、FT3、FT4值显著低于LGT阴性组。在LGT阳性组中,TSH、FT3、FT4之间无相关性;LGT阴性组中,FT3与FT4之间呈正相关,而与TSH无相关性。结论 肿瘤患者病情稳定阶段机体的甲状腺功能基本是正常的,当处于疾病末期及死亡发生前期,有可能出现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这有可能是加速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个现象的出现与LGT高表达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在患者病情危重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并根据结果补充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王广辉  王畏  钱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383-338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0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肿瘤外科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石蜡病理标本,包括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primary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PTC),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灶(metastatic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PTC中ERα、PR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Rα、PR在p-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4%、38.7%;在m-PTC中,66.7%患者ERα表达阳性,PR表达均为阴性。ERα在m-PTC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PTC(P=0.02)。ERα表达率与甲状腺癌合并甲状腺炎明显相关(P=0.002),PR表达与患者高龄状态有显著关系(P=0.003)。结论:ERα、PR可能成为PTC 潜在的临床诊疗靶点,为进一步研究甲状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管癌雌、孕激素受体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改良PAP法)对61例食管癌组织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结果(1)ER或PR阳性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者(P<0.01)。ER或PR阳性的女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2)ER、PR的表达与仞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人退休费程度越高,ER、PR阳性率越高;(3)ER、PR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结论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细胞能被雌激素抑制生长,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8.
张宁  郑鸿  胡夕春 《现代肿瘤医学》2018,(23):3780-3782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恶性乳腺肿瘤患者40例(恶性乳腺肿瘤组)、良性乳腺肿瘤患者46例(良性乳腺肿瘤组)与健康人群46例(对照组),检测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恶性乳腺肿瘤组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良性乳腺肿瘤组(P<0.05),且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P<0.05);恶性乳腺肿瘤组的TPO-A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瘤组和对照组(P<0.05),且与肿瘤大小、TNM分期、ER及PR表达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经手术治疗的新鲜活体组织标本 ,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子宫内膜癌 30例。采用较新的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水平。结果 ER和PR的阳性率一致 ,均为 6 6 6 7% :组织学分级高分化腺癌 (Ⅰ级 )的阳性率为 4 0 % ,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者 (Ⅱ、Ⅲ级 ) ;临床分期早期 (Ⅰ期 )的阳性率为 4 3 33% ,明显高于中、晚期 (Ⅱ、Ⅲ期 )患者 (P <0 0 1)。在同一标本不同部位的癌灶、癌旁和正常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率显示癌灶组织明显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 <0 0 5 )。结论 ER和PR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高分化癌的ER和PR表达水平高 ,低分化癌的ER和PR含量低 ;临床分期早期患者的ER和PR含量高 ,中、晚期患者的ER和PR含量低。笔者认为 :ER和PR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化趋势、分级及临床分期和内分泌治疗与对预后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TSHIT)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对切除癌组织周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8样蛋白2(TIPE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88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根据术后是否采用TSH抑制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观察组采用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疗法.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3个月、6个月后切除癌组织周围组织中TIPE2阳性细胞表达率、STAT3表达阳性率情况,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3个月、6个月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肿瘤复发、转移率.结果 2组患者入组前年龄、性别、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手术方式、血清FT3、FT4、切除肿瘤周围组织TIPE2、STAT3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观察组切除癌组织周围组织中TIPE2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STAT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3个月、6个月对照组患者甲状腺激素T3、T4均低于观察组(P<0.05).入组6个月、12个月2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或(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24个月、36个月后,观察组肿瘤复发率或(和)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SH抑制疗法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甲状腺功能的稳定作用明显优于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并能有效抑制切除癌组织周围组织中STAT3的阳性表达率,提高TIPE2阳性细胞表达率.TSH抑制疗法对维持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情况及与发病间的关系,乳腺癌患者自身免疫与非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乳腺癌病例10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00例,正常对照病例100例。以放射免疫检测法测血清 FT3、FT4、TSH、TG -Ab、TPO -Ab 水平;通过临床检查、B 型超声、甲状腺素及抗体水平检查、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等对比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与乳腺癌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血清 FT4水平(16.56±0.45)pmol/L 和 TPO -Ab 水平(51.44±22.59) U /ml 虽均在正常范围,但其 FT4水平显著低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23,P =0.017),其 TPO-Ab 水平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3,P =0.002)。乳腺癌组非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6%(36/100)vs 12%(12/100),P =0.004;22%(22/100)vs 14%(14/100), P =0.001],乳腺良性疾病组与对照组相近。乳腺癌 FT4降低与乳腺癌的肿块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 <0.05)。与年龄、病理类型、ER、PR 表达无关联(P >0.05);乳腺癌 TPO -Ab 高表达与乳腺癌的肿块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 表达有关联(P <0.05),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联(P >0.05)。追踪条件匹配的40例乳腺癌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发现与放射肿瘤及内分泌治疗有关联(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变化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甲状腺激素和自身抗体水平有助于临床监测和预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非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高于非乳腺癌者。乳腺癌患者 FT4水平降低及 TPO -Ab 高表达可反映乳腺癌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58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选取患者切除标本,对组织中ER和PR表达的强度和细胞比例进行免疫组化半定量评价,探究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2个月(2~60个月),5年内有82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ER/PR的表达,无论是强度评分、比例评分还是总评分,都可以很好的预测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ER/PR状态总评分是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ER较PR更为显著。对于生存时间,ER高/PR高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最长,其次是ER高/PR低组、ER低/PR高组,最低的为ER低/PR低组。结论:在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PR的低表达是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段笃文  周静  胡平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075-2077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中ER、PR及C—erbB-2,r63的表达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7例甲状腺癌、20例腺瘤、20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ER、PR、C—erbB-2、p53的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和63.2%,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ER、PR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6.2%(P〈0.05)。C—erbB-2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p53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与C—erbB-2间呈负相关。在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率增高明显(P〈0.01)。结论:ER,PR,C—erbB-2,p53可作为甲状腺癌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代谢情况与甲状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467例门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将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者血清血糖(GLU)、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和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FT3显著高于对照组,TS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紊乱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可能是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三碘甲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腺原氨酸(3,5,3’,5’tetraiodothyronine,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水平变化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7例(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腺瘤患者79例(良性组),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甲状腺激素(T3,T4andTSH)水平及TPO—Ab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3水平较良性对照组降低(P=0.044),TPO-Ab的表达阳性率较良性对照组高(P=0.040),T4、TSH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乳腺癌患者T3降低与肿块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与年龄、病理类型、ER、PR表达情况无关(P〉0.050)。乳腺癌患者TPO—Ab高表达与肿块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表达情况有关(P〈0.050),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3降低及TPO-Ab高表达可能反映乳腺癌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annexin A2,ANXA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ANXA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癌、27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 ANXA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XA2在子宫内膜癌组(96.1%)和非典型增生组(96.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62.5%)(P 均<0.05)。ANXA2表达随着 FIGO 分期增加、分化程度减低而逐渐增加(P <0.05),ER、PR 阴性组 ANXA2阳性率(均为100.0%)明显高于阳性组(分别为87.5%,88.0%)(P 均<0.05),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 ANXA2高表达率(93.8%)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60.0%)(P <0.05)。ANXA2低表达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更佳(P <0.05)。结论:ANXA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ANXA2可监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 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 5 1 5 % ,而PR、ER阳性者为 10 7%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 ,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思思  冯文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513-2516
目的:探讨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维生素D [vitamin D,25(OH)D]与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入院的子宫内膜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两组患者血清25(OH)D及T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OH)D及T水平,25(OH)D及T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表达水平与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绝经前后、ER、PR是否阳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浸润程度呈明显相关(P<0.05);血清T表达水平与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绝经前后、ER、PR是否阳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浸润程度呈明显相关(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与25(OH)D水平呈现负相关性。结论: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而T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分别与子宫内膜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可能是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病程进展及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