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腺泡细胞癌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腺泡细胞癌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g85~2007年收治的19例腮腺腺泡细胞癌诊治经过,4例行腮腺浅叶切除,3例行腮腺浅叶加部分深叶切除,5例行腮腺全切除术,6例行腮腺全切除术加颈清术,其中8例行术后放疗。1例外院活检术后仅行根治性放疗。术后随访1~20年。结果无1例死亡,有5N术后复发,复发率26.3%(5/19)。结论彻底的手术切除和术后放疗是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的6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分析内容包括病程、肿瘤大小、术式及切除范围、术后病理、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60例肿瘤最大径小于4cm的患者中,44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6例行腮腺部分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大于4cm的患者行腮腺全切除术。随访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10%)部分区域包膜不完整,28例(45%)细胞生长活跃,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包膜有浸润。2例(4.5%)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术侧暂时性面神经麻痹,16例行腮腺部分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的患者无1例发生面神经麻痹,经统计学检验,上述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534)。8例(18%)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2例(13%)行腮腺部分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经统计学检验,上述两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卡方检验,P=0.896)。2例行腮腺全切除术的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62例中Frey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9.3%(12/62)。结论 对于肿瘤最大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行腮腺部分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安全的,既可取得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同的疗效,又可减少术后面神经麻痹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81例,其中51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0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时间3~9年.结果 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及随访结果。2例行乳突扩大切除术,3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颞肌修复术,1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深叶部分去除术+颞肌修复术。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2~8年,随访5年以上者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不易及时确诊,肿瘤生长缓慢,容易复发和发生肺部转移。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辅以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是治疗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方式、手术范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997~2003年间面神经解剖行腮腺肿瘤切除术57例(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全腮腺切除术6例,1例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加放疗4例)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中,并发暂时性面瘫5例,持续性面瘫1例,全腮腺切除6例中,并发暂时性面瘫2例,持续性面瘫2例,无腮腺瘘及Frey综合征,随访6月~7年无复发。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恶性肿瘤在面神经尚未累及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广泛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腮腺静脉血管畸形伴静脉石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12年5例腮腺静脉血管畸形伴静脉石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病变及同侧腮腺全切除术,1例行病变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经病理组织确诊为静脉血管畸形伴静脉石形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年,除2例患者术后1周内有暂时面瘫外,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涎瘘或Frey综合征发生。结论 手术是治疗腮腺静脉血管畸形伴静脉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复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再次手术的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15~2018年我科腮腺复发性肿瘤14例患者的再次手术方式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临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半年到30年不等,7例为多形性腺瘤,其中1例恶变,其余病理包括血管性疾病、腺淋巴瘤、囊肿、木村病、腺癌等;12例为第2次手术,2例为第3次手术;10例患者行腮腺浅叶切除,4例患者行全腮腺切除,3例行放疗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面瘫7例,持续性面瘫2例,涎瘘2例,Frey综合征1例。1例行3次手术患者复发肿瘤瘢痕组织与面神经分界不清,予以保留面神经,术后病理证实切缘为瘢痕纤维组织,未见肿瘤细胞。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复发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常见,再次手术建议采用浅叶或全腮腺切除,避免区域性切除,减少复发。多次手术解剖困难,神经损伤几率增加,术中可使用神经监护仪,利于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8月~2009年12月143例行腮腺良性肿瘤手术资料,其中腮腺浅叶肿瘤115例,深叶肿瘤28例.病理诊断Warthin瘤69例(占48.28%),混合瘤63例(占44.06% ).其中有5例为双侧.行腮腺浅叶区域切除术73例,腮腺浅叶切除术42例,腮腺部分浅叶切...  相似文献   

9.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5 5例中 ,男 2 5例 ,女30例 ,年龄 12~ 72岁 ,平均 41 5岁。病程最短 2月 ,最长 40年 ,平均 2年。肿瘤大小 :≤ 2cm者 6例 ,≤ 4cm 33例 ,≤6cm 15例 ,>6cm 1例。瘤体原发于腮腺浅叶 48例 ,深叶 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耳前、耳后、耳垂下和下颌骨后皮下肿块。术后组织病理类型 :多型性腺瘤 38例 ,Warthin瘤 17例。2 治疗方法 :单纯肿瘤切除术 2 0例 ,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术 2 8例 ,肿瘤加腮腺全切除术 7例。术中主动解剖面神经 35例 ,显微…  相似文献   

10.
外耳道囊性腺样癌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外耳道囊性腺样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78至1995年收治的外耳道囊性腺癌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术前病理诊断为耵聍腺瘤,行单纯肿瘤切除术,术后2~8年复发,分别行2~4次手术(乳突根治、下颌骨切除、颞骨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腺样癌,术后随访2~8年,1例死亡。6例术前诊断为囊性腺样癌,其中2例行乳突根治术,1例行乳突根治加腮腺切除术,3例行颞骨次全切术,随访2~10年,2例死亡。2例术前未行病理检查,行单纯肿瘤切除术,2~3年后复发再行乳突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腺样瘤,随访5年无复发。结论早期就诊和彻底手术是治疗外耳道囊性腺样癌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2012年收治的21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浅叶手术切除肿瘤,并对手术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采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2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面部畸形、腮腺分泌功能良好,无Frey综合征;1例面神经损伤1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积液,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对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浅叶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术后面部畸形不明显,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其他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颞骨次全切除术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收治的8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5.6岁。耳痛7例,外耳道肿块、耳溢液、听力下降各6例,面瘫1例;从最初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为2.75年,5例曾被误诊,3例曾被误治手术;6例行颞骨次全切除+腮腺浅叶切除术,2例行颞骨次全切除+全腮腺切除术。结果 围手术期内1例患者出现局部切口感染,1例出现脑脊液漏。全部患者平均随访4.34年;6例患者无瘤存活;1例复发患者于我院二次手术后3年再次出现局部复发伴肺转移,接受放射治疗,目前带瘤生存;1例患者术后随访3.5年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确诊后应实施颞骨次全切除术以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目的,术中应同时处理腮腺;术后放疗也是一种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5月~2008年9月我院治疗的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患者127例,其中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48例,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79例。所有患者随访1~5年,对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腮腺浅叶切除术组面部畸形明显,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7.7%(14/79),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44.3%(35/79),唾液瘘发生率2.5%(2/79)。腮腺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4.2%(2/48,P〈0.05),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10.4%(5/48,P〈0.05),本组无唾液瘘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面部畸形小等优点,是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手术切口、耳大神经保留、区域性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和凹陷性畸形整复等多个方面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和综合应用.回顾分析21例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功能、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无明显凹陷畸形,保留耳大神经者耳周感觉异常区域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多种方法及其远期疗效评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7~2004年所收治的腮腺肿瘤手术患者病历资料86例,男性53例,女性33例,年龄23~84岁,中间年龄57岁。所有患者都作腮腺浅叶切除术或浅叶扩大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必要时作颈清扫术。常规术中快速冰冻和术后病理检查。术后面神经功能评定。恶性肿瘤患者辅助性根治放疗(50 Gy~70 Gy)。有效随访期36~120个月不等。结果86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73例(85%),恶性肿瘤13例(15%)。8例腮腺深叶肿瘤中5例为恶性肿瘤。随访中良性肿瘤1例局部复发,局部控制率为98.6%(72/73);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为69.2% (9/13),3年原发灶局部控制率为84.6%(11/13),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3.1%(3/13)。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常规病理符合率为86%,腮腺良性肿瘤的面神经完好保存率为97.3%(71/73),恶性肿瘤面神经完好保存率为69.2%(9/13),总体面神经完好保存率为93%。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是常规基本术式,根据肿瘤具体情况可改变为腮腺浅叶扩大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术中应尽可能保存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特别是颞面干。快速冰冻是腮腺手术中的有效诊断方法。腮腺深叶肿瘤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其中混合瘤15例,腺淋巴瘤5例。术中总干法寻找面神经,向远心方向解剖面神经颈面干、颞面干及周围支,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并转移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缺损区。分析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没有出现涎瘘及Frey综合征,无影响容貌的瘢痕,术区无凹陷畸形。结论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切口隐蔽、面神经解剖简单,可同时行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组织缺损,具有美容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 986~ 1 997年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2 8例 ,均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8例中 ,男 1 0例 ,女 1 8例 ;年龄 2 2 65岁 ,平均3 9岁。左侧 1 6例 ,右侧 1 2例。腺瘤位于腮腺浅叶者 2 7例 ,位于腮腺深叶者 1例 ,术前均无面神经功能障碍。1 986~ 1 992年 ,采用单纯多形性腺瘤摘除术 6例 ;1 993 1 997年采用经典的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 2 2例 ,其中多形性腺瘤加腮腺浅叶切除术 2 1例 ,多形性腺瘤加腮腺全切除术 1例 ,术中均转移胸锁乳突肌肌瓣覆盖面神经和耳颞神经 ,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者 1 2例。2   结果采用单纯多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切除腮腺肿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留腮腺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面部畸形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确诊的31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2组,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浅叶组),肿瘤包膜外0.5~1.0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部分切除组)。结果:随访1~3年,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分别有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肿瘤外0.5~1.0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面部畸形不明显,腮腺功能保留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例, 女8例, 年龄17~69岁, 中位年龄48岁。其中17例肿瘤直径≤4.0 cm, 行单纯耳后沟切口;2例为哑铃型, 下颌骨内侧肿瘤前后径>4.0 cm, 肿瘤突向咽旁间隙, 经耳后沟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结果 17例肿瘤经耳后沟切口完全摘除, 2例哑铃型肿瘤经口内切口取出, 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13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Warthin瘤2例。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麻痹, 术后3周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1~5年的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3.1年, 患者均未出现Frey综合征和涎瘘, 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肿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术区面部外形、切口瘢痕外观满意。结论耳后沟切口入路应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不仅保留了腮腺浅叶及面神经的功能, 同时具有创伤小、组织缺损少、瘢痕隐蔽、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