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后天经络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优点,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随着腹针理论的不断完善,在临床中适应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多,目前已经涉及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而且在国外也有对腹针疗法的应用和研究。现将近5年腹针为主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神经系统疾病1.1失眠李黄彤等[1]应用薄氏腹针治疗慢性失眠62例,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为基础穴位,根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93例,随机分成3组:调气扶阳腹针组、耳穴疗法组、调气扶阳腹针合耳穴疗法组,治疗两周后观察3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调气扶阳腹针合耳穴疗法组对于改善患者失眠疗疗效显优于另外两组。结论:调气扶阳腹针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腹针结合背俞穴放血、拔罐、埋线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将63例失眠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5组,在腹针用穴相同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配合背俞穴放血、拔罐、埋线,观察治疗失眠的疗效.结果 63例失眠患者中,痊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结论 腹针结合背俞穴放血、拔罐、埋线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失眠,中医又称“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且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创立的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针刺疗法.通过腹部针刺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证广等优点,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现将近年来单纯腹针及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改善睡眠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针疗法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效果,并通过聚类分析为腹针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例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进行腹针疗法干预,对比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通过聚类统计进行降维分析,探讨其理论基础。结果 PSQI及SCL-90量表总分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SCL-90量表躯体化项T值由26例阳性(T2)转为12例阳性,14例转阴,T值由2.56下降为1.96。结论故认为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化症状有明显改善,而腹针对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调动气血、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针对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10年腹针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针治疗失眠效果佳,并且其副作用小。结论腹针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神阙隔姜灸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腹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药物3个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隔姜灸改善失眠患者PSQI,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及减少睡眠药物方面优于单用腹针。  相似文献   

8.
观察经络脏腑理论结合腹针理论治疗头面五官病症的疗效,应用温和灸中脘穴(腹针神龟头所伏之处),针刺与病症有关的3~4个穴位.发现对失眠、眩晕、鼻炎、耳鸣耳聋、角膜炎、面肌痉挛、顽固性面瘫等头面五官病症都有满意效果.说明以经络脏腑理论结合腹针理论指导治疗头面五官病症,可以拓展治病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腹部透刺与腹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腹部透刺及常规腹针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腹部透刺组及常规腹针疗法组,分别进行腹部透刺和常规腹针疗法治疗,观察针刺治疗前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腹部针刺与腹部透刺对单纯肥胖患者均有良效,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为主配合TDP腹部照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腹部针刺为主,会阴及体部针刺为辅,配合TDP腹部照射,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NIH—CPS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40例,患者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结论:腹针为主配合TDP腹部照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疗法。薄氏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不乏临床研究,然而没有系统地对其综述。试图围绕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这一课题,在对腹针疗法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基础和运用进展层面探讨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从而更加有效地验证其临床价值,达到临床推广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依据充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体针、艾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者均给予腹针联合体针、艾灸治疗。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结果: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35/35)。结论:腹针联合体针、艾灸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其伴随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选择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腹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文罡 《河南中医》2004,24(12):56-56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持续疲劳、失眠、思维不集中以及身痛、发热等全身衰弱、疲劳表现为特征的疾病。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要适应症的一种针灸方法。笔者采用腹针治疗本病35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针刺宁神穴与腹针相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为宁神穴结合腹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门诊确诊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1组: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组:宁神穴加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每组治疗40min/d,连续治疗6d,休息1次,共治疗12d。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中医临床症状量表及临床疗效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SQI量表评分前后差异显著,说明三组患者均有所改善;在中医症状评分中,三组患者也均有所改善。三组间比较,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是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说明治疗1组效果最佳。结论:(1)三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2)针刺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针刺宁神穴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9,(11):2412-2415
目的:通过观察腹针治疗组与艾司唑仑组对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对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血浆5-HT水平初步探讨腹针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腹针治疗组(A组)和艾司唑仑组(B组),同时纳入30例正常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4周、12周分别测量A组和B组PSQI评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A组、B组血浆5-HT,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一次及第二次随访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2)经治疗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睡眠障碍评分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治疗后腹针治疗组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腹针治疗组在第一次及第二次随访时各睡眠因素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5-H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00 0.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正常组分别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腹针疗法改善患者睡眠的效果优于艾司唑仑口服,尤其是在改善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腹针治疗组存在较好的远期疗效;腹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的血浆5-HT含量。  相似文献   

16.
观察以腹针全息理论发现的腹部新穴——指风湿点和趾风湿点治疗风湿免疫病症的疗效,以与病症有关的腹部新穴为主、按腹针经络脏腑理论选择配穴并决定针刺深度.发现该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痛风等风湿免疫病出现指间与足趾症状者都有满意疗效.说明以腹针全息理论发现的腹部新穴——指风湿点和趾风湿点治疗风湿免疫病...  相似文献   

17.
对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腹针疗法机理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症,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急慢性疾病及疑难疾病的针灸疗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腹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58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9例,行常规西医治疗)和试验组(29例,行腹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治疗后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失眠采用腹针治疗可显著提高睡眠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性。方法:从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中抽选117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59例,接受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对照组58例,单纯采取调气扶阳腹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后,实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4904、3.4920、4.6953、6.3527,P=0.014、0.001、0.000、0.0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失眠患者采取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失眠症状,明显提升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开封市中医院集英社区卫生服务站针灸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109例失眠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调气扶阳腹针治疗,观察组55例给予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为(7.01±2.79)分,优于对照组的PSQI评分(8.34±3.11)分,P0.05;观察组改善患者的SAS(44.46±5.31)分及SDS(43.27±6.3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SAS(50.03±7.41)分及SDS(51.11±7.03)分,P0.05。结论: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能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