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军 《应用预防医学》2005,11(5):315-317
乙型肝炎在我国流行广泛,据专家估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3.5亿人,每年有75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疾病.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V感染率为57.6%,HBV携带率为9.8%,即中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1.2亿人长期携带HBV.乙肝发病率呈逐年持续上升趋势,2003、2004年乙肝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7%~29%,仅次于结核病、居全国第2位.乙肝高发区的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期,30%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围产期可将病毒传给婴儿.我国HBV携带者中50%以上为母婴传播所致,胎儿时期感染HBV,容易形成慢性带毒状态,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乙肝预防的重点是婴幼儿,阻断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降低乙肝感染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巍 《职业与健康》2005,21(5):777-777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10%,慢性HBV感染者约1.3亿.其中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当孕母HBeAg阳性时,其新生儿80%~90%将感染HBV并且成为慢性携带者.因此切断该途径是控制HBV感染的重要措施.随着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对HBV母婴传播机制及其预防目前已取得很大成绩.我科自2003年4月~2004年5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165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3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9.09%[1].宫内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后)感染,但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仍然有20%~30%[2].本研究对近年武汉市江岸区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干预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今后工作重点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乙型肝炎(乙肝)呈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就达1亿多,其中1/3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使母婴间的水平传播及产中、产后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HBV母婴传播中的宫内感染尚不能用乙肝疫苗完全阻断。若按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HBV宫内感染率为5%~10%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5.
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据估计世界上有30亿乙肝病毒携带者(1).每年有5千万例HBV新感染,一百万例死亡.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据调查统计,HBsAg携带者总人数超过1.2亿左右,现患慢性乙型肝炎的人约为1000万,年感染率为7%,年发病率158/10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2)我国人群对乙肝患者的防控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乙肝的传播主要方式主要是母婴的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人群中HBsAg阳性率占10%.30%-50%都是由母婴传播所致(3).通过采用ELISA方法检测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孕妇所有收集到的21483份有效血清标本的HBsAg并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筛查然后阻断,有效的控制乙肝在母婴之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高华  郭世华  刘颖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220-222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HBSAg阳性率在我国约为10.34%,即约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乙肝属于多途径传播疾病,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等,据调查,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约1/3由母婴传播,人群中40%~50%的慢性HBV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为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保障新生儿健康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必须对她们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宣教,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现将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措施,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方法以2012年2~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为调查对象,发放“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知识调查表”,调查其对HBV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重点调查HBsAg阳性孕妇对HBV母婴预防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共发放问卷465份,收回有效问卷374份(80.4%),其中HBsAg阴性者221份(59.1%),HBsAg阳性者153份(40.9%)。HBsAg阳性者中,96.1%知晓HBV有传染性,但仅49.7%能正确回答其传播方式;84.3%清楚HBV可以预防,但仅58.2%知道疫苗正规接种应包括3针;88.9%知其子女易感,45.1%因此有延迟怀孕的想法,仅20.9%知道必须同时给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eglobulin,HBIG)以防止母婴感染;分别有45.8%和23.5%错误地认为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可以有效防止母婴传播。结论HBsAg阳性孕妇对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不高,应制订相应的宣教措施,提高孕妇对合理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群HBsAg阳性率为10%~15%.慢性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重要原因[2].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有资料表明[3],HBsAg单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约40%在半岁内出现HBsAg阳性,而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HBsAg阳性率高达90%以上.由此可见,实行母婴HBV阻断,确保儿童健康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通过对大、小三阳孕妇及其所生婴儿实行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以观察其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在我国约为10.34%,即约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与HBsAg阳性母亲有关,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乙肝e抗原(HBeAg)阳性,通过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HBV主要通过血液及体液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1.
杨再新 《职业与健康》2008,24(24):2689-2690
目的观察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BVac)联合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16名HBsAg阳性孕妇分成2组,预防组62例,自孕28周起3次注射HBIG和HBVac;对照组54例,不予免疫注射。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25.9%),P〈0.05。结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乙肝)为当今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属乙肝高流行区,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约9 300万例[1].围产期母婴传播是我国HBV的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人群中围产期感染约占35%~50%,感染后有65%~72%将成为HBV慢性携带者[2].  相似文献   

13.
合肥地区15210例育龄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合肥地区育龄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分析其分布特征,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年龄在18~48岁的育龄妇女15 2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乙肝感染指标检测。结果合肥地区育龄妇女HB-sAg阳性率为9.717%,农村妇女HBsAg阳性率(16.612%)明显高于城市妇女(6.434%),育龄妇女在年龄、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检测出乙肝五项感染模式22种。结论应加强育龄妇女健康知识特别是乙肝知识的教育、防治项目宣传,对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育龄妇女进行HBV感染筛查、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围产期保健制度,打破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97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幼儿进行分析,观察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免疫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97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中HBsAg阳性婴幼儿38例,母婴阻断失败率为9.57%。分娩方式、母亲乙肝DNA病毒含量、母亲HBeAg阳性情况不同的婴幼儿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HBeAg阳性(OR=20.323)、阴道自然分娩(OR=4.425)、血清HBV高载量(OR=4.027)增加母婴阻断失败风险。结论 高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具有显著的母婴阻断效果。母亲HBeAg表达模式、分娩方式及HBV载量为影响阻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群携带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携带者有40%~50%是母婴传播造成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几乎均有HBV宫内感染,大部分发展成为慢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16.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秀英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69-1570
现在全世界已有3.5亿乙型肝炎病毒(hepntitisbvitus,HBV)的携带者,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率为60%,HBV可以发生宫内感染,分娩时经胎盘,羊水接触母血及分泌物接种传播感染及产后接触母亲的唾液或母乳传播。是导致高危妊娠造成我国乙肝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对切断乙肝的传播途径,对控制HBV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高发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中存在着慢性感染,其中30%~40%是母婴垂直传播所致,分娩后乙肝病毒(HBV)感染多数通过哺乳和密切接触,患乙肝或HBsAg阳性的母亲是否会通过母乳传播,能否采用母乳喂养小孩,这一问题尚有争议。为此,我们用FQ—PCR对在本院住院产妇进行血清及乳汁HBVDNA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60.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亦高达10.0%~15.0%[1].而在每年新发现患者中,35.0%~40.0%是由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造成的,其中85.0%~90.0%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HBsAg携带者,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广泛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2010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206对,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儿童HBV感染的影响。结果 206名儿童中母乳喂养100人,阳性3人,阳性率3.00%;人工喂养106人,阳性2人,阳性率1.89%。母亲在双阳性(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均阳性)或单阳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情况下,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儿童HBsAg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喂养未增加儿童感染乙肝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亿多,其中1/3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1].孕期肝细胞内HBV复制加重肝脏负担,可能诱发相关妊娠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杭州地区孕妇HBV携带及其对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母婴传播及婴儿喂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