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疸治验     
例一张××,男,36岁,农民。患者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壮热烦燥,渴思冷饮,食少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赤,大便闭滞,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此为肝胆热盛之阳黄证。治宜清热利湿,以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治之。处方:茵陈蒿15、焦栀子9.0、川大黄12、龙胆草9.0、败酱草9.0、玉京子9.0、炒枳实9.0、生甘草9.0。二诊大便已行,高热渐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茵陈蒿15、焦栀子9.0、龙胆草9.0、金钱草15、玉京子9.0、炒枳实9.0、板兰根9.0、生甘草6.0。三诊身黄渐退,渴饮已止,思食,小便短赤,舌淡苔微黄,脉弦细。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列举了《温病条辨》中焦篇有关下法的证治方药,借以说明吴氏以仲景三承气之方与法为基础,随证变通而增设了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新加黄龙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小承气合茵陈蒿、黄连解毒汤等证治方药,辨证精细,各有所主,用之效验,对仲景学说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嘉喻言在《寓意草》中,记录了他的一些临床验案,而且大多为危重急症,兹就学习管见,选析数例如下: 一、辨徐国桢伤寒疑难急证治验“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面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洶洶,急以承气与服。余证其脉,洪大无论,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  相似文献   

5.
生大黄引起皮肤过敏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长期以来,临床上应用茵陈蒿汤治疗小儿哮喘的有效病例不乏其人。我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证治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郁症”、“瘕积”等范畴。笔者参阅前人经验 ,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归纳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证治八法 ,分述如下 :1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偏减者 ,特别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有光泽 ,身热口苦 ,心烦欲呕 ,脘腹胀满 ,恶闻晕腥 ,胁痛纳减 ,尿赤 ,大便不爽或秘 ,舌苔黄腻 ,脉弦滑或弦数。方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合胃苓汤 (《丹溪心法》)加减 ,药用茵陈、青黛、山栀、苍术白术、制川朴、炒陈皮、泽泻、生甘草、全当归、赤猪苓、杭白芍。热重于湿者去苍术加大…  相似文献   

7.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第一方,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六个关键点:一为阳黄专方,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互结,枢机不利,致使脾胃肝胆功能异常,郁结于肌肤而发黄;二为亦谷疸专方,因饮食水谷不节,肆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致脾寒胃热,脾胃运化失权,出现腹满,大便干,小便难,饱食则烦躁且头晕的谷疸表现;三为遵循原方相对剂量,重用茵陈,剂量应高于大黄、栀子用量,至少30 g以上,大黄常用6~28 g,栀子常用12~16 g;四为方证辨证抓主证,茵陈蒿汤的主要方证为但头汗出,身黄,巩膜黄染,大便干;五为经方叠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将茵陈蒿汤与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调胃承气汤等合用;六为病后调护与转归方运用,病后恢复期可辨证选用三仁汤、茵陈四苓汤、归芍六君子汤等方剂。本文通过论治茵陈蒿汤临床运用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一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病机为"阳明失下而成"。有鉴于此,因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  相似文献   

9.
胡希恕老中医,在六十年代,治疗了较多的肝炎病人,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现整理如下。一、黄疸型肝炎《伤寒论》谓发黄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若热胜于湿,则为大便难的阳明证,古人谓阳黄;若湿胜于热,则为大便溏的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阳黄常用之良方。阴黄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苓  相似文献   

10.
姚东坡 《江苏中医药》2009,41(12):66-67
茵陈蒿汤主治热重于湿之阳黄.而综合文献发现其亦有清利瘀热的功效,血瘀是茵陈蒿汤证之潜证。茵陈蒿汤可以治疗肝胆瘀热证、肌肤瘀热证、脾胃瘀热证、膀胱瘀热证,但见阳明病瘀热在里即可。  相似文献   

11.
中医之“急黄”,亦称“瘟黄”。属黄疸范畴,是一种非常险恶的急性传染病。与西医之重型肝炎颇为相似,甚至包括暴发性肝炎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肝坏死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病情急剧恶化的肝昏迷在内。从我院三年来收治的21例急黄患者,结合西医重型肝炎及肝昏迷的分型情况,在辨治时大致分为如下四型:(1)热陷心包,痰  相似文献   

12.
黄疸的治则,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属于湿热的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于寒湿的温中化湿。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之目的,但也只是温、清、下三法。细研《金匮·黄疸病》篇可知,对黄疸病的具体治疗远非此三法所能概括。l 利小便 ①清 利 如“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不少人认为凡黄疸病用大黄均旨在通大便。从茵陈蒿汤方后注“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可以看出,此恰在清利其…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有发黄的论述。《金匮要略》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加以详述,病因不同,治法各异。现将仲景退黄诸法简要归纳,供读者参考。一、泻下退黄法《金匮》曰:“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热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本条是论述热盛里实的证治。“表热里实”一句,对本证病机作了高度概括。因为表如无病,里热成灾,汗出更易损耗津液,故治当攻下、通腑泻热以退黄。大黄硝石汤以栀子、黄柏清泻里热,大黄、硝石攻  相似文献   

14.
“里急”是经方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与张仲景生活时代相近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急”的字义,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里急”条文的证治,研究经方中关于“里急”腹证的论述。经方中的“里急”与现今中医学“里急”的概念非常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剂也完全不同。经方中的“里急”应主要表现为腹部消瘦、腹部肌肉紧张、自觉腹部拘挛不适,治当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之剂;现今之“里急”主要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常与“后重”相伴出现,治当以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之剂,对两者的进行明确区分不仅有助于理解张仲景原文,也可避免临床使用经方时出现“虚虚实实”之误。  相似文献   

15.
“阴火”一证,为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它既不同于后世的“阴虚火旺”证,又不同于阳明热盛的实火证。前者治在肾,如六味地黄丸之类;后者治在肠,如承气之类,急下存阴。  相似文献   

16.
众多医家对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病机的认识,多从湿热郁蒸发黄作解。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对茵陈蒿汤证条文的讲解,虽以“阳明瘀热在里发黄证治”为提要,但又指出“瘀”与“郁”通用,实则与旧说无异。笔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茵陈蒿汤证病机非独湿热郁蒸,而兼血瘀。一、“瘀”非通“郁”《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相似文献   

17.
少阴病处于六经中后期,病位较深,病势较重。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少阴急下证既有阴液亏损,又有热盛土燥,需急下热结,以存阴液,釜底抽薪,使邪有出路。笔者就少阴三急下证之病因病机,总归热盛、水竭、土燥阐释需下不厌早运用下法,并从条文分析宜急下燥热之邪,下不厌早以存肾水。从阳明急下与少阴急下之关系论述均为津液为本,气机通畅为用,“留得一分阴份,便有一分生机”。从临床病证探讨下不厌早的重要性,重早下以治标求本截断病情发展,亦体现治未病的思想,在危急重症中急下存阴、下不厌早往往能挽救生命于危难之中。  相似文献   

18.
我治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型肝炎,古代属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一般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之分。治疗均用清热利湿药。个人体会,清热利湿这类药物可能有抑制病毒、消除炎症、排除黄疸等作用。古代治黄疸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还有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治黄疸型肝炎是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利湿药。仲景茵陈蒿汤原方以茵陈为主药,用至6两,栀子用14枚,大黄用2两。明代吴又可认为本方当以大黄为主,以茵陈为辅。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他还认为,如果不用大黄,只用“茵陈五苓”,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吴氏专攻瘟疫,以临床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中医杂志》2012,53(24):2159
1 汪石山治疗痿证医案 一人形肥色黑,素畏热而好饮,年三十余,忽病自汗如雨,四肢俱痿,且恶寒,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结,饮食亦减.医作风治,用独活寄生汤、小续命汤,罔效.  相似文献   

20.
著名老中医李济仁教授治疗阳黄急重症,经验颇丰,笔者随师临诊受益良多。现将老师辨治急黄的经验整理如下: 黄疸是以目、身、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症。《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证、阴证两大类。后世多称阳黄、阴黄。急黄是阳黄中的急重症。阳黄病因皆由湿从热化,熏蒸于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而发病。故本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