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1):87-88
目的讨论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结果实验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地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时发生的主要并发症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透析时间1-3年,每周透析2-4次,血流量为150-250ml,研究总结患者血透引起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结果:研究得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有血流量不足、出血、血栓、感染、假性动脉瘤、非受用部位内瘘狭窄和瘘管疼痛,出血和血流量不足是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结论:及时有效的发现、预防并治疗护理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且还能增加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3.
詹婷  孙静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 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詹婷  孙静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粱国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91-359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3年8月~2006年8月间在某院住院保守治疗无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中,行血管栓塞治疗后痊愈6例,2例死亡;2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一次性治疗成功,痊愈率100%;治愈出院患者在3个月~3年的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和相关并发症。[结论]DSA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发鼻出血临床效果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观测尿毒症患者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高频超声检测出47例尿毒症患者瘘管内径4.5~7.4 mm,瘘管血流充盈好,呈“五彩镶嵌”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3例瘘口狭窄;2例瘘口血栓形成;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血管瘤样扩张。结论:高频超声能观察血管内径及管腔内回声,实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期维持血透老年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长期为持续血透患者120例资料,根据类型选用合适的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内瘘,其中,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99例(肘窝、鼻咽窝、前臂远端动静脉内瘘),腕部动静脉内瘘6例,长期静脉置管15例,统计临床结果.结果: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患者瘘成熟时间、一次成功率无差别,P>0.05;长期静脉留置管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肘窝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手肿胀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结论:腕部动静脉内瘘、肘窝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能预防并发症,提高血透效果,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9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用5F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途径开展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68例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5F共用型造影管的成功率、失败原因,脑血管病变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用5F共用型造影管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成功率均为100%(968/968),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成功率为97.4%(943/968),左颈动脉和颅内血管的成功率为98.2%(951/968)。不成功者或显影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或动脉开口异常致使导管不能准确到位。脑血管总病变为18.8%(182/968),其中狭窄17.1%(166/968),动脉瘤1.4%(14/968),动静脉瘘0.2%(2/968);桡动脉痉挛1.5%(15/968),假性动脉瘤0.4%(4/968),术侧手肿胀2.5%(24/968),无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5F共用型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介入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用5F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途径开展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68例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5F共用型造影管的成功率、失败原因,脑血管病变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用5F共用型造影管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成功率均为100%(968/968),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成功率为97.4%(943/968),左颈动脉和颅内血管的成功率为98.2%(951/968)。不成功者或显影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或动脉开口异常致使导管不能准确到位。脑血管总病变为18.8%(182/968),其中狭窄17.1%(166/968),动脉瘤1.4%(14/968),动静脉瘘0.2%(2/968);桡动脉痉挛1.5%(15/968),假性动脉瘤0.4%(4/968),术侧手肿胀2.5%(24/968),无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5F共用型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介入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情况,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89例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术后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89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为11.05%;病原菌检出率为97.67%,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31株占73.81%,以大肠埃希菌(26.19%)、鲍氏不动杆菌(16.67%)为主;糖尿病和手术时间≥180min是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PDCA循环管理是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其发生影响因素众多,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其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胡俊灵  柏风云  周莉  任春霖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170-2170,2172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功能训练组(锻炼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术后行传统健康教育及常规护理。锻炼组术后在健康教育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性行功能锻练。比较2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透析时的血流量及透析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个月后锻炼组与对照组,在AVF术后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5%和75.0%,透析时的血流量分别为(235±11.87)和(198±11.4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锻炼组穿刺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系统性功能锻炼对于AVF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可促进内瘘发育成熟,增加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所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共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584例,血管通路总次数为64 203例次,发生感染79例,85例次,血管通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2‰。其中血管穿刺部位感染36例(42.35%),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49例(57.65%)。不同血管通路类型患者中人工血管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最高(19.67‰),其次为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91‰)、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0.73‰)、动静脉内瘘患者(0.09‰)。年龄60岁、透析时间1年、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是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49例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球菌36株(92.3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其中6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3株(7.69%)。结论加强前瞻性目标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现状、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减少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失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5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失功原因。结果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操作主要并发症为损伤动脉(4.19%)、局部血肿(3.63%)和渗血(2.23%);留置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感染(11.45%)和导管流量不足(4.19%)。三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率分别为1.44%、4.55%和10.66%。感染导致导管失功的发生率最高为5.87%。结论选择适合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预防感染,可降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持续低血压时的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32例发生透析中低血压者应用Prisma机进行CRRT治疗。结果32例均采用CRRT治疗1~5次,每次治疗时间5.0-7.5h。除2例因血压不稳定且合并其他并发症死亡,1例血管条件差历经瘘闭再造瘘、静脉穿刺插管均失败和1例经CRRT治疗仍透析中反复低血压转为腹膜透析外,其余28例均纠正了低血压,转为正常透析,且血压平稳。结论CRRT治疗可以稳定老年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改善患者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心理状况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效能(GSES评分)、心理状况(SAS、SDS评分)以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结果 护理后,两组的GSES评分均显著升高,SAS、S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静脉导管(TCC)为血管通路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45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22例,动静脉内瘘患者23例,观察完成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比较,尿毒清除指数(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PCR)无显著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5)。结论: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替代方式,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7.
赖秀红 《现代医院》2013,13(3):74-7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透析中各种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32例DN血液透析患者及同期39例非DN血液透析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变化、并发症、存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透析前DN组Glu显著高于非DN组,Alb显著低于非DN组(p<0.05)。其它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有高血压、低血压、感染、心衰、心血管病变等,DN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N组(p<0.05)。DN组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78.1%、65.6%,非DN组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94.9%、89.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病变,其次为严重感染。结论DN患者应尽早进行血透,同时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预见性护理干预以减少动脉瘤的发生及发展,延长瘘管寿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6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采用改良穿刺法和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穿刺法和常规护理。观察3个月两组患者动脉瘤的新发生例数,渗血情况以及原有动脉瘤多普勒彩超检查瘤体大小变化。结果:观察组动脉瘤的新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原有瘤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和优质护理能有效干预动脉瘤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穿刺病人内瘘的动脉端,以微泵注入尿激酶10万~60万U,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及长期通畅率。结果28例患者共行32例次溶栓治疗,成功率81.3%,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患者随访1、4、8及12个月时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2.3%、84.6%、80.7%、65.4%。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早期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患者建立永久性动静脉内瘘,在透析过程中进行护理观察,分析内瘘发生闭塞的原因并采取护理干预。结果:15例发生内瘘闭塞,其中透析中低血压导致内瘘闭塞者7例,穿刺不当造成内瘘血管损伤2例,内瘘护理维护不当2例,血液黏稠度增加2例,内瘘感染1例,内瘘使用过早1例。结论:动静脉内瘘闭塞与透析中低血压、内瘘的合理使用以及患者全身情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