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阴是胃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承,共同完成胃主受纳、腐熟、通降的生理功能。随着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中医胃阴理论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探讨胃阴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胃阴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阴是胃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承,共同完成胃主受纳、腐熟、通降的生理功能。随着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中医胃阴理论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探讨胃阴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生理功能致虚病因、临床表现和制方遣药等4个方面、讨论了脾阴和胃阴的区别。认为脾阴是脾所藏的营阴,是从津液中纯化的精微物质。胃阴即是胃中津液。脾阴虚多因于内伤脏腑,胃阴虚多因于燥热灼伤胃津。在临床表现方面,脾阴虚热象不明显,胃阴虚热象明显、在制方遣药方面,脾阴虚治以甘淡为主,胃阴虚治以甘寒为多。  相似文献   

4.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通降法为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兹分述如下。1养阴通降法适用于肝胃阴虚型。胃痛隐隐,心烦易怒,口干咽燥,腹胀嗳气,胃呆纳少,溲黄便干,舌质红少津,苔花剥或无苔,脉弦细。属肝气郁结,化火犯胃,劫烁胃阴,胃失和降所致。病虽...  相似文献   

6.
浅论脾阴虚与胃阴虚辨证论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脾阴虚多用甘淡之品,如怀山药、薏苡仁、扁豆、茯苓之类,胃阴虚多用甘寒之属,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藕汁之类.从临床上看,脾阴虚若纯以增液,而腻滞脾运,若胃阴虚单用补脾阴之法,则缓不应急.因此,脾阴虚不能统约胃阴虚,胃阴虚不能等于脾阴虚.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分析古今文献,结合临证经验,探讨从胃阴虚论治杂症的理论依据,介绍从胃阴虚论治杂症的经验。胃阴亏虚作为临床常见证候,可见于人体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肺胃同属燥金,病理常相影响;肾为胃关,胃阴亏虚,久必及肾,继而诸脏。故临床诊治杂症,尤其久治难愈者,应重视患者可能存在的胃阴不足,注意患者病情与胃阴亏虚之间的关联,从胃阴虚立论治疗,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胃阳浅释     
胃阳,《简明中医辞典》释为“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胃阴与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内经》中有“胃脘之阳”,实指胃气。笔者认为,胃阳即胃之阳气,是胃气温暖胃腑,维持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的动力部分。今在前人对胃阳和胃阳虚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肝脾失调,肝失疏泄,或素体脾虚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热伤阴(胃阴虚),或肝郁气滞,血瘀气虚(脾气虚)等。临床常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呕吐。现代医学把呕吐分为中枢性呕吐与周围性呕吐两大类。中医对呕吐的认识,认为与“胃”有极大的关系,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降为顺,胃主受纳,气宜下降,任何病变有损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者,都可发生呕吐,故呕吐为“胃病”的主证。对呕吐的治疗,《景岳全书》指出:“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对呕吐,首先要分辨虚实而论治,实证多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浊为主,虚证多为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而失其和降,治当温中和胃,或滋养胃阴,这是一般治疗呕吐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