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现代中医”文集征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股骨头坏死在SARS康复患者中有所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股骨头坏死的防治而言,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未病"理论对于股骨头坏死而言,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防止股骨头坏死发生;二是坏死后防止股骨头塌陷;三是塌陷后及时纠正、防止塌陷加重。  相似文献   

3.
从无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病瘥防复四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在股骨头坏死防治中的应用。认为"治未病"思想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股骨头坏死发生和恶化的重要途径。从精神情志、饮食习惯、药物干预等方面进行调治,借助现代医学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中医养生保健,能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此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何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国中医髋关节疾病中心主任。何教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疑难病。何教授运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为走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其认为“治未病”理论对股骨头坏死的具体指导作用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针对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重点应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而护理工作可以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1],"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渗透到护理实践各个领域,护理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学以及病情发展特点,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对该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阶段,论述了健康教育针对生活方式、情志、依从性等方面所应涉及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春  赵炜 《四川中医》2008,26(5):17-18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的含义,以及如何在脾胃病方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将其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应充分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趋势及发病率均有所增加,而现代医学对该病没有特效抗病毒疗法,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该病的养生防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病毒性心肌炎养生防护中的作用意义,以期为该患者人群提供理论支持及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高血压三级预防理论进一步认识"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临床中的应用,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病毒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本文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思路进行了阐述,提出应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血瘀表现,对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随访,及时对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及股骨头坏死的程度进行评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遵循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讨防治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过程.本文从一个核心(平衡阴阳)、两个原则(和阴阳,调脏腑)、三个阶段(未病摄生,已病早治,初愈康复)、四个步骤(未病防萌,欲病防发,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着手,论述全程有效的防治急性扁桃体炎方法,有助于预防急性扁桃体炎及避免慢性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