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作“口僻”,又称为“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对于久治不愈、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的陈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较为棘手。针灸疗法对于陈旧期面瘫具有独特疗效,笔者搜集了近十年来关于针灸治疗陈旧期面瘫的临床资料归类分析以供探讨。1单一方法治疗1.1针刺治疗田青乐[1]取患侧攒竹、太阳、迎香、四白、地仓、夹承浆等穴,持毫针快速反复散在浅刺上述穴位皮肤,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将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2mm~3mm。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31例患者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针灸疗法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好,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时间短,痛苦小,疗效更优,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康复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疑难病症是传统医学特色之一,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7.5%,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贝尔麻痹(Bell′s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系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特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周围性面瘫,中医也称本病为"口眼歪斜"、"口僻"。由于该病影响患者面容,易给患病人群尤其是女性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故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近几十年的临床研究,验证个人经验"闭眼正口法"对本病的疗效性,力求临床治疗取穴少而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炎,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Bell)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我们将局部针刺与头针并用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中药正颜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87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0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正颜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 4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7. 50%,P 0. 05;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正颜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面神经麻痹评分,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疗效。方法:对28例门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采取电针治疗、穴位注射、手法复位,并观察期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10的治疗,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全部治愈。结论:电针、穴位注射、手法复位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优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提供选择方案。方法 11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用超短波、红外线和药物联合治疗后,对其疗效作一比较。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显著效果,且治愈率与疗程成正比关系。结论 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变部位、治疗与疗效的关系,为提高防治面神经麻痹的理论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运用药物、理疗、针刺及自我按摩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3周内32例患者痊愈,6周内10例痊愈,3个月内5例痊愈,4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结论 面神经麻痹经综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疗效与病因、病变部位、治疗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也是针灸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面部肌肉瘫痪导致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眼功能及外观.为了使患者尽可能早地恢复其功能,笔者运用电针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中医称之为“口僻”。一般资料认为,多数面神经麻痹病人在起病后2~3个月内恢复,病程在三个月以上者较难恢复,六个月以上尚未恢复者,则完全复原的希望不大。笔者仿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意,试用祛风化痰、益气活血通络方法,治疗病程在三个月以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三例(其中三个多月、七个多月、二年各一例),结果痊愈二例,显著好转一例,收到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按摩加运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按摩加运动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针刺、按摩加运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好转,防止或延缓肌肉萎缩,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古人称之为“口喎”,主要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所致,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口呙斜为临床症状,运用针刺方法治疗面瘫已成共识,但在针刺治疗的方法选择上各有所不同,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焦虑、人际关系、躯体化为突出表现[1].临床上,人们常常重点关注其药物治疗,而往往忽视或轻视伴随该病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认知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口眼歪斜".可能为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引起循环障碍,茎乳突变性而致,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颇多,笔者为优选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对61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选穴电针治疗观察,现将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西药、中药及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经2~4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面瘫又名"口僻",现代医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面神经损害,又称面神经炎.本病是针灸临床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143种疾病之一.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采用针灸配合零号疗法(淋巴结刺激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中医名为"口喎"、"口僻",现代医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又称面神经炎。笔者以针灸配合中药内服,辅以患侧局部按摩等手段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应用电针治疗.方法 对10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愈率96%,有效率100%.结论 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