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多生牙进行新的临床分类,并分析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CBCT影像资料5100例,其中多生牙患者209例,共计多生牙278颗。应用CBCT对多生牙进行新的临床分类,包括萌出型、骨埋伏高位型、骨埋伏低位型、骨埋伏复杂型和牙弓外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多生牙发生率为4.1%,其中有1颗多生牙的患者占76.6%,有2颗多生牙的患者占19.1%,有3颗及以上多生牙的患者占4.3%。多生牙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切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尖牙及前磨牙区、上颌尖牙及前磨牙区、下颌磨牙区。34.9%的多生牙对邻近恒牙产生了继发影响,以萌出错位及阻生为主,主要发生在上颌切牙区。(2)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分析:上颌切牙区多生牙以骨埋伏低位型及萌出型为主,尖牙、前磨牙及磨牙区多生牙以萌出型为主。不同类型多生牙对邻近恒牙产生继发影响的发生率不同或不全相同(χ2 = 26.057,P < 0.001),提示对邻近恒牙易产生继发影响的多生牙类型依次为:萌出型、骨埋伏复杂型、骨埋伏高位型、牙弓外型、骨埋伏低位型。结论 基于CBCT的多生牙新分类方法简单实用,其中萌出型、骨埋伏复杂型及骨埋伏高位型多生牙更易产生错牙合畸形,建议尽早拔除多生牙、定期随访,必要时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3D)重建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2例上颌尖牙(共26颗)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行CBCT检查。CBCT三维重建观察尖牙形态、腭侧埋伏状况,测量分析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及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CBCT能够真实再现颌骨内埋伏的上颌尖牙。埋伏尖牙均近中倾斜,与平面平均成角61.1°±18.1°,近中异位分别为Ⅰ类埋伏尖牙8颗、Ⅱ类5颗、Ⅲ类3颗、Ⅳ类10颗。3颗相邻侧切牙及2颗中切牙因严重牙根吸收而拔除;26颗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成功牵引至平面排入牙弓并建立正常咬合。结论:CBCT能立体再现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特征及与邻近牙的关系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开窗牵引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埋伏多生牙可位于颌骨的任何部位,临床上一般无自觉症状,不伴恒牙萌出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而前磨牙区少见,上下颌同时成对出现则极为罕见,笔者报告上下颌前磨牙区5颗埋伏多生牙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经CBCT确诊的234颗多生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发育特征及继发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11.16±7.61岁,以7~12岁最多。男女比例为1.6∶1。汉族占85.0%。多数单侧生长,数量多为1颗。多生牙生长区域多数为上颌骨切牙区,下颌骨前磨牙区。切牙区多生牙多见于7~12岁,尖牙区和前磨牙区多见于13~18岁,磨牙区多见于≥19岁。切牙区多生牙好发于男性,以圆锥形为主;其余区域多生牙好发于女性,以结节形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情况为≥19岁年龄组高于其他3组,磨牙区高于其他区域,上颌骨高于下颌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情况为部分牙根形成和完全形成高于牙冠形成,正向高于其他方向;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影响为各生长区域及位于恒牙唇侧、根尖部和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主要影响邻近恒牙,位于恒牙腭侧的多生牙多数无继发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利于临床制定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埋伏牙所致的牙根吸收多见于恒牙萌出过程中,常见上颌尖牙萌出时对侧切牙的影响和下颌智齿萌出时对第二磨牙的影响。本文报告1例多生牙致上颌第一磨牙髓底及牙根吸收病例。  相似文献   

6.
柏宁 《口腔医学》2011,31(12):763-765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尖牙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患者的25颗上颌埋伏尖牙进行治疗。首先用直丝弓矫治器拓展埋伏牙的间隙;随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根尖的发育程度、埋伏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采用不同的导萌方法。9颗上颌埋伏尖牙应用正畸助萌法进行治疗,16颗通过外科翻瓣导萌术进行治疗。结果 25例埋伏牙顺利萌出至正常位置,尖牙及邻近侧切牙牙髓、牙周正常,但正畸助萌法导萌的尖牙牙龈形态更佳。结论正畸助萌法矫治上颌埋伏尖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正畸-外科联合矫治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合并牙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报告临床治疗的一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合并牙瘤的病例。患者:男性,17岁。主诉:右上乳尖牙未脱、恒尖牙未萌,要求矫正。患者无面部创伤史,口内检查可见:右上侧切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的部位骨质膨胀,右上颌乳尖牙滞留,余牙均为恒牙,下牙列I度拥挤,上牙列排列整齐(图1),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尖牙阻生病例牙颌的三维结构特征,评估发生上颌尖牙阻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正畸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0例单侧上颌尖牙阻生患者的CBCT,利用Romexi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比较两侧牙颌三维结构特征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 阻生侧尖牙和侧切牙倾斜度明显增大,尖牙牙冠更向近中、侧切牙向远中倾斜(P<0.001);阻生侧尖牙体积更大、侧切牙体积更小(P<0.05),当尖牙体积增大或侧切牙体积减小时,上颌尖牙的阻生概率增加;阻生侧牙弓弧形长度更短,牙弓宽度在尖牙区和前磨牙区更短(P<0.001),而宽度在磨牙区无显著差异(P>0.05),两侧牙弓长度在尖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尖牙阻生伴随或导致同侧牙及牙槽骨三维方向发育异常,上颌尖牙阻生的严重程度与周围牙颌结构异常密切相关,提示上颌尖牙阻生可以早期预判、诊断,且可以实施有效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埋伏特征及邻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22例,获取CBCT三维数据,应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分析腭侧埋伏尖牙的埋伏状况、与邻牙位置关系并分类,观察邻牙牙根的吸收情况。结果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大多近中、腭向倾斜阻生,近中异位以Ⅰ类和Ⅳ类较为多见,分别占30.8%和38.5%;近中倾斜角度多在53.8°~68.5°,腭侧异位距正中矢状面多在5.4~8.4 mm。年龄越大,上颌腭侧埋伏尖牙近中腭向异位越远,近中倾斜角度越大。84.6%的相邻侧切牙及19.2%的中切牙牙根与埋伏尖牙接触;50%的相邻侧切牙及15.4%的邻中切牙牙根吸收,相邻侧切牙吸收多位于根尖1/3,而相邻中切牙吸收多位于根中1/3;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概率与腭侧埋伏尖牙与切牙间的最小距离呈反比关系。结论CBCT能在三维方向诊断上颌尖牙埋伏状况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准确判断邻牙根吸收情况,准确测量埋伏尖牙倾斜度及埋伏深度,为上颌腭侧埋伏尖牙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 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多生牙上下颌位置、萌出状态和性别与上述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9.54±5.32)岁,男女比2.88∶1。77.02%在替牙期就诊,数量多为1颗(50.70%);1 138颗多生牙中,圆锥形最多,85.76%位于切牙区,92.09%位于上颌,46.75%呈倒置位,86.20%未萌出,65.29%牙根发育完全,60.63%对邻近结构造成影响。多生牙位于上颌或下颌在萌出状态、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生牙是否萌出在性别、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切牙区发生率高于女性,且男性多生牙牙根发育较女性更完全(P<0.05)。结论 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特征,有助于临床制定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恒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恒牙埋伏阻生的发病情况和发生原因。方法:通过模型和X线片检查,在1925例正畸门诊病例中确诊103例患者199个埋伏阻生恒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9个埋伏阻生恒牙中以上颌尖牙和上颌中切牙埋伏牙数最多,分别为94个和39个,由于萌出间隙不足引起的埋伏牙数量最多本组为62个。结论:①在所有牙位中,以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最高,下颌中切牙最低。②引起恒牙埋伏阻生的病因以萌出间隙不足最常见。  相似文献   

12.
<正>除第三磨牙外,上颌尖牙最常见发生异位埋伏阻生,发病率约1%~2.5%,且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约2~3倍。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较多,如牙列拥挤、缺乏间隙、软硬组织疾病、萌出通道最长、侧切牙牙根异常或缺失、根骨黏连等[1,2]。尖牙埋伏阻生治疗主要包括:自体牙移植、拔除阻生尖牙联合正畸关闭间隙、拔除阻生尖牙联合修复治疗、外科手术开窗联合正畸牵引和姑息治疗等[3-5]。本文将报道1例尖牙高位埋伏阻生患者多学科联合治疗病例。  相似文献   

13.
199颗阻生恒牙的牙位和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除下颌第三磨牙外的阻生恒牙的好发牙位和常见病因,提供其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以临床检查、牙颌模型以及X线片作为诊断依据,对103例199颗阻生恒牙的牙位和病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199颗阻生恒牙中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下颌尖牙分别为94颗(47%)、39颗(20%)、20颗(10%);病因分析,萌出间隙不足者61颗,牙胚位置异常者21颗,牙形态异常者17颗,全身性因素导致的阻生恒牙36颗.结论 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下颌尖牙为阻生恒牙最常见的牙位;萌出间隙不足、牙胚位置异常和牙体形态异常以及一些全身性因素是恒牙阻生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 ,即尖牙冠位于侧切牙根的近中埋伏阻生尖牙 ,两者有重叠 ,由于上颌尖牙及侧切牙恰位于上颌基骨弓的最大转弯处 ,唇侧骨皮质对尖牙冠唇侧的空间限制 ,若按向尖牙缺隙处方向直接牵引 ,将受到侧切牙牙根的阻挡 ,导致侧切牙牙根的吸收 ,被认为是较难矫治的。本文对此类埋伏阻生尖牙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 :用螺旋CT三维显示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 ,确定三个方面的情况 :1)埋伏尖牙冠是位侧切牙根的唇侧还是舌侧 ;2 )埋伏尖牙冠与侧切牙牙根间的距离 ;3)侧切牙牙根是否吸收。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 ,外科翻瓣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 ,粘贴舌侧扣。用改良Nance弓 (末端带钩 )或带垂直外展曲的不锈钢方丝作牵引装置 ,其牵引点与埋伏尖牙冠的连线能避开邻近侧切牙牙根。根据埋伏尖牙冠与侧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将尖牙冠向外、向后牵引并绕过邻近侧切牙的牙根 ,然后不断改变牵引方向 ,将埋伏尖牙牵引至其正常位置 ,牵引力约 6 0g。结果 :对 5例 6颗上颌横位埋伏阻生尖牙均导萌出后排齐 ,牙髓和牙周情况良好。结论 :根据螺旋CT诊断 ,采用外科一正畸方法及特殊的牵引装置可有效地矫治横位埋伏上颌尖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尖牙通过外科导萌和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颗上颌埋伏尖牙利用固定矫治器为其提供间隙,通过翻瓣去骨显露埋伏牙牙冠,再牵引入牙列。结果:26颗上颌埋伏尖牙排入牙列。结论:外科正畸联合方法是可靠的上颌埋伏尖牙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1例未萌出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引起邻近的第一磨牙严重吸收的病例。患者,11岁,因Ⅱ类错(牙合)畸形伴双牙弓拥挤而进行矫正。全景X 线片上可见到第三磨牙、上颌左侧尖牙和右侧第二前磨牙未萌出。根周X 线片显示未萌出的前磨牙已明显地导致邻近磨牙的吸收。拔下的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检查,发现其3个牙根  相似文献   

17.
周威  王林  王亮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2,42(6):525-528
目的 分析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颌尖牙阻生且符合标准的43例患者,年龄10~23岁,共60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分析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71.7%、15.0%、13.3%,上颌侧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48.3%、36.7%、15.0%,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P<0.05)。位于腭侧及颌骨内、低位且靠近面中线的阻生尖牙,在正畸牵引治疗后,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低位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中切牙牙根吸收较重(P<0.05)。牵引时间较长时,中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治疗前已发生牙根吸收的切牙,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结论 上颌侧切牙在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与阻生尖牙所处的位置、牵引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前是否发生牙根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上颌埋伏尖牙的外科—正畸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上颌埋伏尖牙进行外科—正畸治疗。方法 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间隙扩展 ,然后根据上颌埋伏尖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 ,分析其阻生的病因 ,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 ,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 ,粘贴托槽 ,再选择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 12例患者的 14颗上颌埋伏尖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  11颗埋伏尖牙均已萌出后排齐 ,牙髓和牙周情况正常。结论 只有通过从上颌埋伏尖牙的位置关系 ,分析其阻生的病因 ,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暴露和正畸牵引导萌的方法 ,才能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尖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上颌埋伏尖牙对牙周硬组织及牙根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Nance弓矫治8例单侧尖牙埋伏阻生,以对侧自然萌出尖牙作为自身对照。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测量患侧尖牙移动的距离和角度改变,治疗侧和对侧侧切牙、尖牙、相邻前磨牙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及牙根长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埋伏尖牙平均移动距离为18.43mm,全景片上平均移动角度为32.7°,埋伏尖牙侧相邻侧切牙和前磨牙的牙槽嵴高度无降低,牙根无吸收(P0.05)。结论:改良Nance弓结合直丝弓技术是矫治上颌埋伏尖牙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姚世红 《口腔医学》1997,17(3):120-120
右下第一、二磨牙冠相对埋伏阻生1例报告患者任××,男,13岁.主诉:右下颌未萌磨牙.12岁时乳牙替换完毕,左侧上、下颌及右上颌又长出第二颗磨牙,但右下颌至现在仍未萌出磨牙.既往否认拔牙史.检查:76缺牙,牙槽嵴丰满.粘肤色泽正常,其余恒牙全部萌出,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