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利用外磁场驱动无线胶囊式内窥镜,可以使患者吞服的无线肠胃内窥镜在医生的控制下做多自由度的移动,使内窥镜的摄像头直接在可疑区域做有针对性的检查,大大增加了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依靠3组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对处在任意位置、任意方向的附带有磁性材料的无线胶囊式内窥镜产生作用力。通过改变线圈内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操控胶囊内窥镜在人体内的位置以及指向。结果:设计出简单的操作装置,实现线圈的操作,进而实现对无线胶囊式内窥镜的控制。结论:外磁场驱动的无线胶囊式内窥镜减小了内窥镜的整体体积和质量,减轻了肠胃检查时的痛苦,缩短了医生的检查时间,使医生控制其移动更为容易和灵活。  相似文献   

2.
胶囊式内窥镜系统与传统消化系统内镜检查不同,患者在吞服智能胶囊后,智能胶囊在其消化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可对消化道壁进行实时摄像,并将数字信号传输至患者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上。医生借助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系统分析所采集到的图像,便可对病情做出进一步诊断,而胶囊则随患者排泄物自行排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检查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内科疾病,通常使用推进式内窥镜,给患者带来生理痛苦、心理恐惧,还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和出血等,同时小肠成了检查的“盲区”。如今,只要你吞服一粒如感冒颗粒大小的“胶囊内窥镜”,便可以知晓消化系统是否患有疾病。由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经过3年科技攻关研制而成的“胶囊内窥镜”系统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病人口服如感冒胶囊大小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  相似文献   

4.
新型无线内镜用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无线内镜也称第二型胶囊内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无线内镜与传统内窥镜相比,它更有优越性。它可以无线传输拍摄图像,克服了传统推进式内窥镜的不足之处,通过口服智能胶囊完成胃肠道影像检查。,由于无线内镜体积小、重量轻、检查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受检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安全可靠,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外磁场驱动无线胶囊式内窥镜驱动力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与实验。方法:磁场随线圈组中电流大小以及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利用磁场的改变控制无线胶囊式内窥镜的运动。结果:开发了OV7930外围电路PCB,并按设计组装成磁控无线胶囊式内窥镜胶囊。结论:实验中采集到清晰的图像,证明了该模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内窥镜无线采集系统,用于内窥镜检查的图像采集。方法:内窥镜无线采集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单片机STC12LE2052AD为主控制芯片,nRF24L01为无线传输模块,采集图像时按下发射模块的按键,霍尔传感器接通后发射模块输出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收到信号后三极管接通,通过采集软件功能完成图像的采集,对300例患者分别进行电子胃镜检查(100例)、喉镜检查(100例)和腹腔镜检查(100例),并进行图像采集测试。结果:设计的内窥镜无线采集系统,经临床对患者的电子胃镜、喉镜和腹腔镜检查各100例的图像采集测试,系统能够采集到各内窥镜检查的清晰图像,实现内窥镜无线图像采集时操作简单、故障率低和系统性能稳定,可满足临床科室的使用。结论:内窥镜无线采集系统适用于内窥镜检查的图像采集,提高内窥镜检查系统采集图像的自由度,降低内窥镜采集系统的故障和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内窥镜视频系统,实现视频的无线传输功能,方便多人对手术过程进行实时观察、记录和回放。方法:采用高分辨率CMOS图像传感器MT9P031作为图像采集设备,将内窥镜观测到的光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由多媒体处理器TMS320DM368进行数字处理,获得清晰稳定的图像,在手持主机的LCD液晶显示屏上显示,也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PC机。结果:本系统操作简单,并将传统台车式内窥镜视频检测设备的光学系统、图像采集显示系统及冷光源系统等集成到一个小型的终端设备中,提高了系统的便携性。结论:新型内窥镜视频系统非常适用于内窥镜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内窥镜视频采集处理系统。它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对胶囊式内窥镜发射出来的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并将压缩在硬盘中的数据储存在上位机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VTK的医学虚拟内窥镜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发一个能集成于PACS的虚拟内窥镜系统。方法:对虚拟内窥镜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应研究,利用可视化工具包VTK,进行了虚拟内窥镜系统的实现。结果:虚拟内窥镜系统集成到PACS中,增强了PACS系统的后处理功能。结论:虚拟内窥镜作为一种新颖的医学图像后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完全无创伤的检查,在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外科手术导航、手术规划、临床诊断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移动医疗需求的发展,提出一种采用Wi Fi通信并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便携式电子内窥镜设计方案,可代替传统的内窥镜设备,应用于网络化或远程医疗环境中。本方案在基于RT5350的Easy MIPS硬件上搭建了openwrt软件系统和MJPG-streamer服务器,并通过USB接口实时读入电子内窥镜的视频数据,转换为MJPEG视频流后,通过Wi Fi接口传入Android智能手机,然后在Android手机上编写相应的客户端用户程序,实现了对电子内窥镜的视频采集、图像增强、保存回放、远程传输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内窥镜封装尺寸可小于5mm,图像分辨率640×480,视场角120?,本方案可广泛应用于资源受限的偏远环境及家庭健康领域,实现耳鼻喉等人体器官的内窥成像及医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一个基于ZigBee技术的医疗设备使用状态无线监测系统,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监测,为使用率统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建立医疗设备功耗与其使用状态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实现医疗设备功耗数据的实时采集,采集的数据由ZigBee无线网络发送至服务器进行存储并结合所建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医院健瑞监护仪M8000和飞利浦V60呼吸机功耗进行测试,所测数据能够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实时准确的传输到服务器端;实验结果显示,所建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使用时长统计精确度较高。结论:系统实现了医疗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监测,同时能够准确统计医疗设备使用时长,为医疗设备使用率统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对推动医院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胶囊内窥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论述了胶囊内窥镜的优点、基本组成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胶囊内窥镜由无线胶囊、便携式图像接收记录装置、电池组和计算机工作站组成。代表产品国外主要有以色列研制的“M2A” ,日本研制的“Norika3”和韩国研制的“MIRO”。我国也研制成功了自己的“胶囊内窥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症状和消化道不同部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对53例患者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疑为功能性胃肠病、腹痛腹泻腹胀、便秘、体检等共5组。【结果】1例因吞服胶囊后无图像信号,1例因个人原因吞咽胶囊失败,其余51例均顺利到达结肠,胶囊内镜小肠病变总的诊断率为92.15%(47/51);空肠及回肠阳性诊断率为52.94%【结论】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检查安全,顺应性好,诊断价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atlab语言,运用统计学方法实现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目测法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图像数据通过扫描美国体模实验室Catphan500体模获得,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完成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采用pearson系数与目测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系统简单实用,人工干预少,客观性强,与目测法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结论:CT密度分辨力自动检测方法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数字化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为CT远程质量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The instant transmission of radiological images may be important for making rapid clinical decisions about emergency patients. We have examined an instant image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phone with a built-in camera. Images displayed on a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 monitor can be captured by the camera in the PDA phone directly. Images can then be transmitted from an emergency centre to a remote physician via a wireless high-bandwidth network (CDMA 1 x EVDO). We reviewed the radiological lesions in 10 normal and 10 abnormal cases produced by modalities such a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MR) and digital angiography. The images were of 24-bit depth and 1,144 x 880, 1,120 x 840, 1,024 x 768, 800 x 600, 640 x 480 and 320 x 240 pixels. Three neurosurgeons found that for satisfactory remote consultation a minimum size of 640 x 480 pixels was required for CT and MR images and 1,024 x 768 pixels for angiography images. Although higher resolution produced higher clinical satisfaction, it also required more transmission time. At the limited bandwidth employed, higher resolutions could not be justified.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基于PACS的内窥镜影像采集工作站。通过多媒体视频卡将内窥镜视频影像引入计算机,实现了影像以及有关信息资料的采集、显示、编辑、管理、处理、存储、打印和网络传输等一系列功能。它既可以同其它的医学影像采集工作站一起组成医院PACS的影像源,又可以独立形成医院内窥镜影像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17.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充分体现了技术集成的创新理念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当前医院建筑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和设计原则,阐述了医院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分析了智能化楼宇的特点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胆系结石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进行三镜联合序贯阶段性诊断、治疗。结果:56例治疗成功,5例因结石巨大,腹腔粘连中转开放手术。成功率91.8%。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最大限度地实现微创化治疗,这种方法损伤小、恢复快、能够达到传统开放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llcam SB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54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胶囊内镜组)。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排出体外后,有32例受检者愿意再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传统检查组)。疑诊小肠疾病者46例(疑诊小肠疾病组),无症状人群8例(无症状人群组)。54例受检者中20例检查前一周有肉眼可见的血便(急性显性出血组),14例受检者症状主要为黑便或反复大便潜血阳性(慢性隐性出血组)。统计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等指标。结果胶囊内镜在小肠运行时间为(317.97±18.21)min,工作时间为(494.97±26.19)min。胶囊内镜组检出病变以小肠粘膜多发糜烂、小肠肿瘤、小肠淋巴滤泡增生症为主,两组未见病变分别为14、27例。胶囊内镜组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检查组(p<0.01)。疑诊小肠疾病组和无症状人群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显性出血组和慢性隐形出血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检者检查中未出现并发症。胶囊滞留率为0%。结论 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无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