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建华  阮振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70-177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不同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健康体检者26例为对照组。设正常冠状动脉(0支病变)26例,1支病变39例,2支病变30例,3支病变21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hs-CRP浓度。结果:AMI组高于UA组、SA组及对照组(均P〈0.01);UA组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支病变组高于2支病变组(P〈0.05)及1支病变组和0支病变组(均P〈0.01);2支病变组高于0支病变组(P〈0.05),与1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支病变组高于0支病变组(P〈0.05)。结论: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动脉粥样硬化范围有关。CRP既是冠心病病变的致病因子,也是冠心病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也可作为治疗的一个新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1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入院后24 h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32例,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AMI组、UA组、SA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UA组、SA组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有增高,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诊断、筛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血浆脑钠肽水平,研究血浆脑钠肽水平与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入住本院的81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1例。81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选取非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无任何1支病变超过50%)20例作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狭窄组分为一支病变组21例,2支病变31例,3支病变组29例。冠状动脉造影时经造影导管于主动脉根部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脑钠肽水平,比较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的BNP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平均血浆脑利钠肽明显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5),UA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主动脉根部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别为(78±32)pg/ml,(155±83)pg/ml,(381±119)pg/ml。提示血浆BNP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而加重。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BNP水平越高。血浆BNP水平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危险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王彤宇  张彦宗 《天津医药》2002,30(9):530-532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对47例脑梗死患者、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8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浆ox-LDL和AngⅡ水平的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病组的血浆ox-LDL、Ang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病组之间血浆ox-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AngⅡ水平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ox-LDL水平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r=0.476 5,P<0.01).结论血浆ox-LDL和AngⅡ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痛中的变化和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67例,AMI患者59例,入院12h内采血,测定hs-CRP浓度,并记录其住院及随访期间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心肌梗死及再发梗死、心绞痛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1);UA组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且hs-CRP升高者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结论 hs-CRP浓度在AMI及UA患者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且与心脏事件发生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03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均行左室造影(LVA)。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其余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组(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7例UA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观察冠心病患者LVEF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AMI组LVEF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1);UA组与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中重度狭窄组LVEF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LVEF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但在SA、UA患者中,LVEF水平不能反映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P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入选对象210例测定CPR值,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2例、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6例。结果UA组CPR明显高于SA组,P〈0.05 NSTEMI组和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P〈0.01 NSTEMI组与AMI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CP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是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入选对象208例测定HCY值,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3例、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结果UA组HCY明显高于SA组,P〈0.05;NSTEMI组和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P〈0.01;NSTEMI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是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血尿酸和超敏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U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46例AMI患者血浆hs-CRP、UA水平,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测定QT离散度(QTd).结果:AMI患者hs-CRP和U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其中合并2型精尿病,者hs-CRP和UA高于单纯AMI组(P<0.05).hs-CRP,UA水平均与QTd相关(P<0.01,P<0.05).结论:血尿酸和超敏CRP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血浆hs-CRP和UA有助于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王彤宇  张彦宗 《天津医药》2002,30(9):530-532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II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8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病组的血浆ox LDL、AngI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病组之间血浆ox 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脑梗死组AngII水平高于高血压病组 (P<0 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ox LDL水平与AngII水平呈正相关 (r=0 4765 ,P<0 01)。结论 :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34例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梗(AMI)37例,不稳定性型心绞痛(UA)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和64例正常对照组分别用散射比浊法及免疫发光分析法定量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变化。结果 AMI组的cTnT值较UA组、SA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UA组、S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值在AMI组、UA组、SA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诊断价值,同时结合hs-CRP的检测,对心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进而为临床寻找一种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的检测手段。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SA组、UA组及AMI组,每组各40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各种急慢性感染、炎症性或免疫系统性疾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严重心功能不全、血液病、外伤、脑卒中、外周血管病、恶性肿瘤及近3个月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检测患者空腹血中CRP水平,(mg/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AMI组血清CRP水平较UA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血清CRP水平较SA组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血中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测、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脑钠肽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冠心病患者120例,测定其血清中高密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脑钠肽的含量,将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内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SA)的LDAL-C、hs-CRP以及BNP等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AMI)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间比较以及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组间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冠心病组患者(CHD)的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UA组明显高于SA组,BNP比较,AMI组以及UA组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LDL-C、hs-CRP和BNP水平的联合检测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及其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顺来  靳宝兰 《天津医药》2004,32(4):211-213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患者12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4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3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4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D -二聚体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 ;SA组患者的D -二聚体和Fg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UA组D -二聚体阴性组的Fg水平小于阳性组 (P<0.05) ,而AMI这两组F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D -二聚体及Fg 含量越高 ,越易发生AMI ,UA组D -二聚体、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D -二聚体和Fg含量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发展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7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47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28例非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CysC水平差异.将观察组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梗(AMI)三个亚组,比较CysC水平以及Gensini积分的差异;随访1年,比较高CysC亚组和低CysC亚组两亚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Cys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亚组、AMI亚组 CysC 水平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UA亚组;SA亚组与UA亚组Gensini积分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AMI亚组;观察组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gt;0.05).观察组147例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高CysC亚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CysC亚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CysC 水平升高,AMI急性期 Cys C 水平会降低,其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高水平CysC 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ey)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入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成人56例为对照组,患者人院后立即采血测定血浆hsCRP,并将上述患者分为hsCRP正常组42例,hsCRP上升组48例。入选患者在服用调血脂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Hey和ox—LDL的水平的变化。其中52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再发脑梗死与Hey及ox—LDL的关系。结果患者调脂药治疗后血浆Hey和ox—LD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sCRP升高组血浆Hey水平与hsCRP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sCRP升高组血浆ox-LDL比hsCRP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随访6个月,发生再发脑梗死者8例(15.38%)治疗后血浆Hey和ox—LDL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发生组(P〈0.05)。结论Hcy、ox—LDL及hsCRP不仅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且可能在导致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促进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72例AMI患者,同时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9例,检测各患者血清hs-cTnT、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hs-cTnT、cTnI和CK-MB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P<0.05);UA组和SA组血清hs-cTnT、cTnI和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TnT、cTnI和CK-MB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95%CI为0.826~0.937)、0.816(95%CI为0.737~0.896)和0.680(95%CI为0.589~0.771),P均<0.05;hs-cTnT截断值为15.42pg/m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0%和86.10%.结论 AMI患者hs-cTnT水平明显升高,在鉴别诊断AMI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07例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活性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AT)与冠心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AT—Ⅲ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SA组、uA组和AMI组的AT一Ⅲ活性分别为(67.7±9.6)、(54.4±9.1)和(44.3±6.2),正常对照组为(76.1±10.7)。经统计学处理,SA组、UA组和AMI组的AT—Ⅲ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uA组和AMI组的AT活性均低于SA组(P〈0.05)。结论AT活性降低与冠心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测定AT活性水平有助于鉴别sA与uA,AT活性的严重下降对于预示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10 3例冠心病 (CHD)患者分成三组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39例 ,隐定型心绞痛 (SA)组 34例 ,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定量测定Hs-CRP。结果 AMI组与UA组的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SA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 -CRP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的改变及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冠心病按疾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OMI)组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5组血浆FⅦ和血脂水平,并对危险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FⅦ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组FⅦa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FⅦc与对照组比较,SA组FⅦa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OMI组、AMI组中FⅦag较对照组及SA组均显著升高(P〈0.01).FⅦa与FⅦc呈正相关,FⅦc与FⅦag呈正相关(P〈0.05);FⅦa与FⅦag无明显相关性,冠心病患者FⅦ水平与性别和年龄均无关(P〉0.05).SA、UA、OMI组血脂指标与FⅦa、FⅦc、FⅦag无明显相关性(P〉0.05);AMI组TG分别与FⅦa、FⅦag呈明显正相关(P〈0.05).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三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G与FⅦa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FⅦa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MI组FⅦa水平增高,可能是再梗死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TG可通过引起FⅦa增高对冠心病病程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