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张静  何璐 《中医康复》2020,(6):21-22,27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本院康复门诊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30只足。观察组采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足背屈角评估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MAS改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屈角度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足背屈角度数、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
钱月芳 《新中医》2016,48(11):135-13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悬吊康复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悬吊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2组均连续治疗1月。观察治疗前后髂腰肌的肌张力(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及髋关节屈曲角度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2组MAS评分、GMFM评分及髋关节屈曲角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悬吊康复训练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MAS评分和髋关节屈曲角度,同时能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石蜡复合中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石蜡治疗,观察组给予石蜡复合中药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个月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1.83±0.76)明显优于对照组(2.55±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石蜡复合中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显著,患儿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石蜡治疗的患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随机将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针刺拮抗肌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优于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姚志勇  唐成和 《新中医》2020,52(14):124-12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及综合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下肢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大腿内收肌角)、膝关节(腘窝角)和踝关节(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及综合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s、Vm、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50%,高于对照组67.50%(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GMFM-88评分、MAS及综合功能评分,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阴阳经不同经穴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0例,分为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及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阴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阴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阳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光明、悬钟。3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治疗后,MAS分级、痉挛程度改善方面,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康复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双侧iEMG均降低(均P0.05),康复组右侧iEMG升高(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i EMG均低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前后iEMG差值高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经针刺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程度,且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影响。方法:选取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体疗训练和按摩、水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治疗,针刺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承山、脑清、跟平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低频电刺激选择胫骨前肌,1星期6次,2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5-2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下肢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并进行足背屈角测量。结果:治疗后足背屈角及CS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MAS评分方法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足背屈角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SCP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两组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治疗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结束时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但随访0.5、1年时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MAS评分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GMFM评分、WeeFIM评分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调督针刺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1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脾补肾调督针刺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FM、Peabod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bath疗法联合健脾补肾调督针刺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更确切,可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步行能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数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站位)、E区(走、跑、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步行功能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足厥阴肝经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9例脑卒中伴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组(普通针刺足厥阴肝经结合普通康复治疗组)、B组(电针结合普通康复治疗组)、C组(普通康复治疗组),3组疗程相同,采用Ashworth评分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观察临床痉挛指数(CSI)。结果:3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降低,A组MAS及CSI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普通针刺足厥阴肝经结合普通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在降低肌张力方面疗效优于电针及普通康复治疗,有利于痉挛性偏瘫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对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作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进行治疗,总疗程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liniespastieityindex,CSI)评估患者下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治疗,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分数为28.57±2.87,明显高于对照组25.97±4.13(P0.01);两组BI分数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SI评分中腱反射分数为2.43±0.55,肌张力分数为4.25±0.67,阵挛分数为1.41±0.51,均小于对照组各指数,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可有效缓解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和改善步态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及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8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与穴位注射,对比2组患儿的疗效、关节活动度以及痉挛程度。结果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1.18%)较对照组(64.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腘窝角、内收肌角较对照组大,足背屈角较对照组小,痉挛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减轻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4.
吴奕池  李琰华  周觉 《新中医》2019,51(8):227-230
目的:观察循经针灸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脑瘫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4%,对照组为86.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儿肌肉痉挛、运动发育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及运动发育评分,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灸推拿联合挑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头针、体针、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挑治,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腘窝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腘窝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肌张力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挑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10):1366-1368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患儿症状或体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痉挛型小儿脑瘫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针刺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推拿配合针刺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1.29%(19/31),高于对照组41.94%(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痉挛型小儿脑瘫,应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患儿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患儿运动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双手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腕踝针针刺治疗,应用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精细运动商(FMQ)和上肢肌张力(MA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时对照组和观察组AROM、FMQ和MAS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踝针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掌屈及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对上肢精细运动发育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12±2.74)分、(1.53±0.71)分、(19.25±5.08)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31.87±2.58)分、(1.07±0.74)分、(25.67±6.15)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以更好地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带康复训练法对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张力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及研究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接诊收治的144例痉挛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基于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方法干预,康复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法对患儿进行干预,2组均干预2个月。应用Fugl-Meyer评分(FMA)评估2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选用改良Ashworth评估表(MAS)测评患儿下肢张力,应用Berg平衡表(BBS)测评患儿平衡能力,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平衡能力以及康复疗效。结果 2组患儿康复干预后的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康复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康复干预后BB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康复组患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康复组患儿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带康复训练法用于痉挛脑瘫患儿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改善患儿的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