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断增加,冠心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异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的病变,多数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等,也可以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发。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简便又相当准确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可通过体表心电图在短时间内作出诊断,但心律失常心电图常易发生错误。2005~2007年我院应用24h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患者48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68例,心肌梗死132例,高血压心脏病79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9例,病态窦综合征10例,其中男性278例,女性9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63.5岁。心脏病患者共检出各类心律失常362例,占74.5%,其中诊断心律失常发生错误20例。本文对发生错误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应注意的要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美国MGY HLTER12.NET 3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采用人机对话,专人测量分析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216例进行24 h心电监测,比较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次数、时间分布规律.结果:6~12时段是心率最快峰值期,室性、室上性,房颤及间隙性束支阻滞发生频率最高时段,同时也是ST段压低最明显时段,0~6时段是心率最慢峰值期,也是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高时段.结论:冠心病患者24 h的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而避免在晨间及上午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或活动,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邵海峰  刘惠明 《临床荟萃》1998,13(17):780-781
诸多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HRV)是预测心脏严重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并证实冠心病患者HRV较正常人显著下降,同时又有研究认为HRV下降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会增多。但冠心病患者发作性心肌缺血对HRV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以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尚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75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的分析,旨在探讨发作性心肌缺血、HRV及室性心律失常三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及其病死率的关系备受人们的关注。作者对12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Hoher进行静息心率(RHR)、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心律失常的监测,观察RHR与TIB、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RHR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抗心律失常肽(AA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90例患者血清中AAP含量,并与正常同龄人血清中AAP含量比较。结果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A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都可造成血清中AAP含量下降,这可能是易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冠心病组80例,其中合并心律失常组47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组33例,正常对照组92例,测定T3、T4、rT3的含量。结果:冠心病组T3水平、T3/rT3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T3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心律失常组T3水平、T3/rT3比值低于未合并心律失常组,rT3水平则明显高于未合并心律失常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T3下降、rT3升高使机体处于低T3状态,有利于降低心肌和周围组织的耗氧,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物神经功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26例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eart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的冠心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HRV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HRV预测指标。结果:HRV各项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中的LF、VLF、HF均有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程度的加重而降低的趋势.时域指标中的SDNN、SDANN、ASDNN、PNN50b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呈弱负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SDANN为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结论:HRV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呈弱负相关。SDANN为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早期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则是各种类型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发展的必然结局,严重HF年病死率可高达50%,其中40%-50%是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e death,SCD),而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irrhythmias,VA)更是冠心病HF患者发生SCD的最主要原因,故治疗VA对改善冠心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3-2008年以来治疗的冠心病HF时室性心律失常5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前后急性心梗患者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梗患者在入院时、溶栓治疗前后和恢复期体表心电图QTcd的变化,与2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并观察其与不同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QTcd高于冠心病组,溶栓治疗再通组QTcd高于未再通组,至恢复期仍略高于冠心病组。发生Lown氏Ⅲ级以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cd相近,均显著低于Lown氏Ⅲ级以上和室扑/室颤的患者。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对预测近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及心律失常发生几率,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情况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期间住院接受治疗心内科和神经内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35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即A组; 35例单纯性冠心病患者,即B组:35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及C组; 45例经过体检后身体健康者,即D组。观察分析所有患者24小时的心率变异性和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结果:A组心率变异性、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均高于其它三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均降低,而发生心律失常几率增高。结论:在临床上,通过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予以分析,发现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为了预防此疾病患者心律失常突发而产生碎死情况,应给予密切观察且积极进行万全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的常见发病原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老年病房收治10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心律失常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为常见。结论:临床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糖,改善心肌缺血,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功能,对预防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女性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由于发作表现隐匿,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病程中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心脏意外。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休息和活动时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对SMI的诊断具有独到价值,是对SMI最简单的无创性检测方法之一。我院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出102例女性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确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规律,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对5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A组)、60例冠心病患者(B组)、50例脑梗死患者(C组)、60例无冠心病及脑梗死病史者(D组)的24 h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B组、C组与D组相比,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尤其以A组患者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根据心率变异性改变情况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防止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777-2778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0例,动态随机化法分为2组,分别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以及美托洛尔联合中药治疗,对比2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有效性。试验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疗效、症状评分(盗汗、胸闷、心烦、口干、心悸)均与对照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应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较好改善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不良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总结60岁以上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律失常患者130例,男:女=1:0.62.统计表明,老年患者常见心律失常依次为:心房纤颤、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常见病因依次为:冠心病、高心病、高心病 冠心病、肺心病、肺心病 冠心病。风心病及其它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较少见。  相似文献   

17.
心导管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重症监护室50例冠心病患者作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心律失常、低血压、血肿,感染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监护室护士对心导管术后病人的观察内容和护理措施,提高冠心病病人介入性治疗的即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无创方法正确评价冠心病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研究证明,心律失常,心衰是引发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尽早发现和认识冠心病和心绞痛人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机制,识别高危人群是目前的一大任务。QTd测定对高危人群有识别意义,可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病人病变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由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易患因素,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冠心病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研究证明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使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患者开展有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健康教育,巩固了患者住院治疗效果,减少了疾病复发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78例,所有患者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一次10粒,3次/d,28 d为一疗程.观察该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服药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