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colitis,MC)是一种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colitis,CO)及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colitis,LC)两个亚型。目前MC占发达国家慢性腹泻的4%~13%。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可能影响显微镜结肠炎(MC)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该院门诊以水样腹泻为主诉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结肠镜检查,多点取肠黏膜活检,行组织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患者的病史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水样腹泻患者中诊断为MC 3例(3/102,2.94%),其中胶原性结肠炎(CC)3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4~36岁,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0例。结肠镜下肠黏膜基本正常或仅表现为轻度的充血水肿;病理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细胞损伤,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上皮下胶原带增厚。近期服用降糖药、质子泵抑制剂(PPIs)、面食等因素可能与MC发病关系密切。结论 MC是慢性水样腹泻的重要原因,临床症状及结肠镜表现均无特异性,慢性腹泻患者应尽早行结肠镜下多点活检明确诊断,其发病可能与使用某些药物(如降糖药、PPIs)和某些食物(面筋)有关。  相似文献   

3.
卢艳娴  李子俊 《新医学》2014,(4):226-230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容易被错过的慢性腹泻的原因,多见于老年人,主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两种亚型。最近报道M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但与免疫因素、药物特别是NSAID、感染、胆汁吸收障碍等有关。临床诊断需要病理活组织检查来明确。MC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病情,应用氨基水杨酸、水杨酸亚铋、皮质类固醇类如布地奈德等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丁Kun  王连源 《新医学》1999,30(6):368-368
1引言显微镜下结肠炎是指内镜检查、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显示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只有结肠黏膜活检才能诊断的慢性腹泻性疾病,以往它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这一名称通用,担更确切的应包括胶原性结肠炎,现就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2历史回顾早在1961年,Anthonisen等在为42例直肠炎患者做肛门直肠镜检查时发现15例病人的结肠黏膜无改变,而黏膜活俭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无法查明其原因及机制。15年后,Lindstrom(1976年)发现一位慢性腹泻的中年女性患者结肠镜检查正常,郭膜活俭显示上皮下存在增厚的胶原带,且与Weinstein(197年)等描…  相似文献   

5.
胶原性回肠炎(CI)以末端回肠上皮下胶原沉积为特征,是一种罕见疾病。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少数病例显示该病与胶原性结肠炎(CC)或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相关。作者收集了过去9年内13例胶原性回肠炎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7例,男性6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64岁)。这些病例可以分为两组:①胶原性回肠炎与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的胶原性  相似文献   

6.
单树梅 《现代康复》1999,3(4):505-506
临床资料:本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39.5岁,腹泻5~20次/d.平均8.42次/d.确诊:40例患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7.
检测IgG、IgM及白细胞介素-8对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显微镜下结肠炎(MC)(胶原性结肠炎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相同部位组织)表达IgG、IgM及IL-8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研究MC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和炎症因子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2例MC患者、对照组71例IBS患者及38例UC患者肠黏膜IgG、IgM进行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C组肠黏膜IgG、IgM显著增高,与IB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组血清IL-8与U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B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MC的发病机制中,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可能为主要因素,而炎症不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分析2003年1月—2008年5月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现腹痛后10d内行全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取病变粘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3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8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者31例,狭窄型4例,坏疽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结肠镜下摘除息肉后致缺血性结肠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壁血流减少而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以腹痛、腹泻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的基础发病因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及长期口服收缩血管药物(如洋地黄、避孕药物)等。近年结肠镜下手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病例鲜有报道,现将我院5年来结肠镜下摘除息肉后引起缺血性结肠炎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18例IC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内镜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50岁以上14例(77.8%),男女之比为1:2,伴有相关基础疾病者15例(83.3%),主要表现为腹痛17例(94.4N)、腹泻11例(61,1%)及血便16例(88.9%),病变部位多数位于左半结肠(93.3%)。18例中一过型14例,狭窄型4例。结论对于急性下腹痛伴便血的患者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判断预后及早期治疗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收集我院1992~1995年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246例大肠病变统计资料,本文对其诊断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246例大肠病变均为经纤维结肠镜检查(93%到达回盲部)并进行病理活俭确诊。男129例,女117例,年龄为9~79岁。炎性肠病150例占61%(其中慢性结肠炎141例)。大肠癌54例占21.9%(其中远瑞大肠癌51例包括直肠癌29例),大肠息肉42例占17.1%(单发30例,多发12例),见附表。2讨论本组病例中,以炎性肠病最多(其中94%为慢性结肠炎)占61%;大肠癌次之占21.9%;大肠息肉占17.1%,较陈丽菱等报告的14.1%和耿引风等报告…  相似文献   

12.
胶原性结肠炎是显微镜结肠炎的一种亚型,以慢性非血性水样腹泻为主要表现,内镜下结肠黏膜一般正常,活检组织病理可见上皮下胶原带增厚。胶原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遗传、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胶原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传汶 《临床荟萃》1992,7(5):215-216
胶原病性结肠炎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病理综合征,临床上主要以:水样便,上皮下胶原层增厚及粘膜上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点。我院近年收治此病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用异体血液光量子疗法治疗1例坏疽性脓皮病伴溃疡性结肠炎,收到满意效果,至今未复发,现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女,40岁,工人。1985年出现慢性腹泻,伴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病情反复发作。1990年曾在当地医院作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5.
肠疡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中药“肠疡宁”散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 81例均为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肠疡宁治疗组与锡类散对照组 ;治疗组 5 1例 ,男 33例 ,女18例 ;年龄 2 0~ 65岁 ,平均 4 2 5岁。对照组 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8 5岁。诊断标准 :有反复发作性腹泻 ,有排粘液便、脓血便病史 ,经理化检查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经纤维结肠镜检查 ,证实有多发溃疡、糜烂及粘膜组织炎性病变并附有炎性分泌物等 ,符合1993年 6月全国慢性非感…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腹痛、腹泻、脓血便为特征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所选病例均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 (1993)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检查 ,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治疗组患者 5 8例 ,男 38例 ,女 2 0例 ,年龄 2 0~65岁 ,病程最长 2 0年 ,最短 6个月 ;对照组患者 35例 ,男 2 3例 ,女 12例 ,年龄 2 3~ 62岁 ,病程最长 18年 ,最短 4个月。两组年龄、…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注不良所致结肠缺血性疾病 ,临床以腹痛、便血及腹泻 ,严重者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 ,病死率较高 ,早期不易鉴别 ,极易误诊。近年国外报道较多 ,但国内报道尚少。本文分析临床诊断的 18例 IC资料并复习文献 ,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1.1 对象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47~ 72岁 ,平均 6 3.5岁 ,大于 5 0岁者 15例。1.2 诊断方法 凡有腹痛、腹泻、便血者除外其他器质性病变进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肠镜在发病 2 4小时~ 7天内检查 …  相似文献   

18.
重度溃疡性全结肠炎(SEUC)的治疗是临床的难题。经激素治疗不能临床缓解的患者预后甚差。作者于1995年以来应用洛赛克(奥美拉哩,Losec)治疗SEUC6例,特予报道。1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6例均男性,年龄33~61岁,病程4个月2例,l年1例,3年1例,5年以上2例。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和病理活检按1993年全国漫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标准分型定度「”。2例为初发型,2例慢性复发型,2例持续型,均为重度活动期,其中1例伴横结肠轻度狭窄,作剖腹探查术活检诊断。玉.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375-4376
2000-07~2006-07采用中西医结合中的内外兼治、整体调节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9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61(平均31)岁。病程5个月~11a。1.2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反复持续发作腹泻、腹痛和黏液血便,或伴有全身症状。(2)粪便检查:红、白细胞,脓细胞。大便培养阴性(排除感染性结肠炎)。(3)内镜检查:黏膜上大小不一、散在的浅溃疡,黏膜充血、水肿。1.3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征、诊断时的内镜与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0年11月间诊治的64例缺血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特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内镜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64例患者平均年龄62.5±5.2岁,男性(30例)与女性(34例)发病率在无显著差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94.5%)、便血(92.1%)和腹泻(73.4%)。早期内镜检查(n=63)发现结肠黏膜水肿及局部出血(100%)。组织学表现为肠壁的急性缺血坏死(100%)。52例患者同时存在1或多个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同时伴发的高血压病(73.4%)、糖尿病(20.3%)和心房纤颤(17.1%)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支持治疗在数天内临床状况改善而且预后良好,仅少数(1.6%)患者需行部分肠切除治疗。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便血;结肠镜联合活组织病理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早期确诊手段。同时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心房纤颤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能在数天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