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H)的诊断及分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诊治的新生儿PH患者的资料内容,入选标准为1.对吸氧治疗无明显效果的发绀和低氧血症;2.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的右向左分流。结果共诊断101例新生儿PH,肺动脉收缩压为(95.6±15.0)mmHg,肺动脉舒张压为(62.0±10.3)mmHg。先天性心脏病致新生儿PH80例(79.2%)。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7例(16.8%),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缩窄16例(15.8%),右室双出口12例(11.9%),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2例(11.9%),房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缩窄9例(8.9%),三房心9例(8.9%),二尖瓣狭窄或闭锁5例(4.9%)。新生儿持续性PH(持续性胎儿循环)21例(20.8%)。经造影、手术及临床治疗所证实。结论超声心动图为新生儿PH提供快速、可靠的无创性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胎儿单纯性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产前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对本病的产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2月经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手术或尸解证实的8例单纯性TAPVC的胎儿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总结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8例单纯性TAPVC胎儿中,心下型2例,心内型1例,心上型5例,5例存在垂直静脉或共同肺静脉腔与垂直静脉连接处梗阻;8例胎儿中,引产1例(心下型),余7例均于出生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死亡(心下型),6例均恢复良好。TAPVC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为:①正常的左心房形态消失,呈圆形或椭圆形,左心房光滑并多变小,在孕后期较为明显;②降主动脉与左心房间距离明显增大,多数在左心房后方可见一异常的腔隙(即共同肺静脉腔),可显示左、右侧上升(心上型)或下降(心下型)的垂直静脉;③妊娠早期左、右心系统比值早期多正常,但妊娠中、晚期(孕26周后)可出现右心系统轻度扩大;④引流入冠状静脉窦时(心内型),冠状静脉窦可有扩张;引流入上腔静脉时(心上型),上腔静脉扩张;引流入肝内血管时(心下型),肝内血管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⑤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引流途径及是否合并垂直静脉梗阻。结论 在孕早期左、右心系统比值正常时,TAPVC易被漏诊及误诊,应注意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孕晚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3.
胎儿快速性心律不齐为胎儿水肿和胎儿宫内死亡原因。经腹眙儿心电描记有困难,但胎儿超声心动图不仅可诊断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心律紊乱,和宫内心衰,还可连续监控胎儿心律和评价抗心律不齐疗法。本文报道6例宫内室上性快速性心律不齐新生儿的临床经过,和其中3例经胎盘毛地黄化的疗效。患者和方法:1977~1985年,6例宫内室上性快速性心律不齐新生儿(5例心房扑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用地高辛治疗。用5兆赫线性传感器(?)腹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右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血管病中心就诊,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4例PA/IVS合并RVDCC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并与PA/IVS未合并RVDCC的胎儿和正常胎心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4例PA/IVS合并RVDCC胎儿中,3例引产后经尸解证实,1例出生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与PA/IVS未合并RVDCC胎儿及正常胎心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比较,PA/IVS合并RVDCC胎儿超声心动图除了具有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膜性闭锁的一般超声影像学特征(室间隔完整、肺动脉膜性闭锁和动脉导管逆灌等)外,还具有:①右心室显著发育不良、右室壁多显著肥厚、三尖瓣口(环)径明显缩小和Z值﹤-3;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右室心肌内冠状窦隙开放,形成右心室与冠状动脉的异常血流交通;③异常血流方向为从右心室至冠状动脉灌注为主的双期双向血流信号。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PA/IVS合并RVDCC,一经确诊,应尽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左肺动脉吊带(LP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为左肺动脉吊带的12例患儿超声心动图声像特点。结果12例经CTA(CT血管成像)证实的左肺动脉吊带患儿,超声获诊断10例,诊断符合率83%,其中1例为单纯左肺动脉吊带,9例合并心脏多种畸形;1例漏诊,将动脉导管未闭当做左肺动脉;1例误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左肺动脉吊带误认为左肺动脉缺如。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左肺动脉吊带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AVSD)是较少见的先心病,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和手术指证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探讨了AVSD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中Bharati分类的价值。 方法与结果 一、对象 1988年1月至1996年1月,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AVSD患儿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1天~10岁,平均2岁。其中10例做心血管造影,6例做心脏直视修补术,3例做尸解,均未误诊。  相似文献   

7.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们应用改良主、肺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3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儿,手术近期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3例患儿均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A明确诊断为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室流出道梗阻,临床资料见表1及图1.3例患儿均为首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小儿主动脉缩窄诊治及随访5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小儿主动脉缩窄 (COA)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教训。方法 收集 10年来 (1993年 6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确诊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 5 4例 14岁以下COA病例 ,对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方法、随访结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漏诊或误诊 7例 ;住院期间死亡 5例 (9 2 6 % ) ,其中 4例为 1~ 6个月的婴儿 ,存活的 4 9例经 3个月到 7年的随访 ,治愈 4 5例。有 2例行左锁骨下动脉翻转术者 ,术后 1~ 2年证实再缩窄而再次手术。结论 在COA的诊断上 ,超声心动图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婴幼儿及危重患儿疑有COA而不宜进行心导管检查者可将螺旋CT检查作为首选。手术方式以端端吻合预后最好。术后主要死亡因素是合并其它心内复杂畸形及重度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9.
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理解剖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6年来收治的73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的临床资料,就其解剖类型、合并的心内畸形种类作一分析。方法 根据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及心脏手术时直视下所见,判断C-TGA的解剖类型及合并的心内结构畸形结果73例患儿中心房正位{S,L.L.}62例,心房反位{I,D,D,}11例;合并其他心内结构畸形72例(99%).其中室隔完警型8例(11%),伴有室间隔缺损(VSD)型64例(89%)。室隔完整的C-TGA最多合并的畸形为三尖瓣形态和功能异常.而C-TGA/VSI)最常合并肺动脉狭窄或闭锁。73例患儿中术前发生心律失常13例,30例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例(63%),其中Ⅲ^* A-VB 13例,6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余7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C-TGA最常见的解剖类型是{S.L.L.}型,解剖右心室的三尖瓣功能异常和肺动脉狭窄或闭锁是最为多见的并发畸形。  相似文献   

10.
�����������21���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主动脉弓离断(IAA)的发病情况,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1例IA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IAA患儿年龄在12d至11岁(中位数1·5个月),男11例,女1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0·1%。其中A型18例(占85·7%),B型3例(占14·3%),无C型病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其它伴发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单瓣或两瓣畸形、主动脉瓣下狭窄。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0例,提示IAA或重度缩窄8例,未提示主动脉弓病变3例,漏诊率为14·3%。21例中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比较明确且患儿心功能差,未做心导管检查直接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与超声心动图一致;9例施行手术治疗;2例分期手术均为年长儿,手术效果理想;余7例施行一期根治术(6例为3个月以下婴儿,1例为5岁男孩),其中4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3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室颤、鱼精蛋白过敏和术后严重肺炎呼吸衰竭。结论超声心动图为初步诊断IAA的重要方法,但有一定漏诊率,确诊宜结合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婴儿期治疗采取一期根治术,病死率仍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导致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