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的牙合状况 ,解除牙合干扰。方法 通过面弓转移 ,记录正中关系 ,上牙合架 ,对 18例颞下颌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牙合干扰分析。结果 调牙合对颞下颌关节疼痛与牙合干扰改善明显 ,牙合干扰的解除可以明显地减轻疼痛。结论 调牙合是改善颞下颌关节疼痛的一个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位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患者的正中早接触点,评价解除早接触干扰对缓解颞下颌关节疼痛的作用。方法:通过面弓转移,记录正中关系,上颌架,测量13例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患者正中弧差及疼痛指数的变化,并在颌架的介导下去除正中早接触干扰。结果:正中弧差与疼痛指数完全负相关(P<0.001),调牙合可减少疼痛指数和增大正中弧差(P<0.001)。结论:调牙合是改善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的He状况,解除He干扰。方法 通过面弓转移,记录正中关系,上He架,对18例颞下颌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He干扰分析。结果 调He对颞下颌关节疼痛与He干扰改善明显,He干扰的解除可以明显地减轻疼痛。结论 调He是改善颞下颌关节疼痛的一个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正畸矫正后牙锁[牙合]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9例后牙段锁患者,健侧采用解剖式[牙合]垫,配合患侧的交互牵引,矫正锁[牙合],达到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目的。结果9例患者经过平均30个月的治疗,锁[牙合]均得以矫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良好。9例患者颞下颌关节区疼痛消失或缓解,开口度明显改善,7例患者关节弹响消失,1例弹响减弱,1例未见好转。结论通过对锁[牙合]的矫治,改善咬合关系,可治疗因锁[牙合]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5.
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牙合)重建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探讨(牙合)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选取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69例,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根据不同的缺损类型进行(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或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随访3个月~4年,观察修复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无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咬合升高后未出现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均是(牙合)重建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因复杂,多因素致病,其中(牙合)因素与其关系密切.(牙合)干扰可致牙尖交错位时上下牙尖窝接触不广泛、不密合,下颌运动型发生改变;通过破坏颞下颌关节正常的生物力环境,致使髁突发生适应性形态的改变和移位,进而影响关节盘厚度及位置的改变,引起关节疼痛、弹响,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本文就(牙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Michigan型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2例,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拍摄许勒位X线片以及行关节上腔造影.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2),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从治疗前的0.21±0.04下降到治疗后的0.09±0.03.但造影显示并非所有弹响消失患者的盘-突关系均恢复正常.结论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消除弹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Michigan型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2例,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拍摄许勒位X线片以及行关节上腔造影.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2),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从治疗前的0.21±0.04下降到治疗后的0.09±0.03.但造影显示并非所有弹响消失患者的盘-突关系均恢复正常.结论: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消除弹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对13例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RW-splint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13例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分、关节杂音分、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颞下颌关节指数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压诊分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W-splint治疗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疼痛、下颌运动、弹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稳定型(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 对32例(34侧)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采用下颌稳定型(牙合)垫治疗,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及疼痛量化表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icton颞下颌关节指数(CMI)从治疗前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稳定型牙合垫和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牙合垫治疗的3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使用稳定型牙合垫治疗的病例18人,再定位牙合垫14人,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关节弹响、疼痛程度(VAS)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关节弹响状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牙合垫对关节弹响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型牙合垫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低于再定位牙合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牙合垫均可有效地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定位牙合垫主要用于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稳定型牙合垫治疗关节疼痛的疗效优于再定位牙合垫。  相似文献   

12.
牙齿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牙合)的类型,(牙合)干扰的类型,牙列缺损与缺失,(牙合)接触状态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矫治方面,对牙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关系进行了评判。认为牙咬合错乱是一致病因素,往往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在治疗方面,应首先通过调(牙合)或修复,以使正中关系(牙合)与正中(牙合),正中闭合与正中(牙合)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伴有内倾性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探讨内倾性深覆(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 伴内倾性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定量计算每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比较其治疗前后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的开[牙合]患者的[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开[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开骀患者中,57.8%的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的[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的不稳定和由于磨牙的早接触引起的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的开[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郑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40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稳定性牙合垫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开口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开口度、疼痛程度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及体征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同时点比较,张口度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6个月时VAS、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raniomandibular index ,CMI)和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 , 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疗效优于单纯的关节上腔注射治疗透明质酸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面磨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作面磨损程度、垂直距离、正中位、咀嚼效能、颞下颌关节等方面检查,作出诊断,制定(牙合)重建治疗方案。经(牙合)垫治疗纠正正中(牙合)位偏位,恢复生理的垂直距离使(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关系协调。观察2—3月待(牙合)位稳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再作(牙合)重建修复。病例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稳定,咀嚼效能提高,临床实践认为(牙合)面磨损牙列缺损的患者垂直距离偏低,正中(牙合)位偏位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牙列缺损修复时必须考虑(牙合)重建治疗方能达到修复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流体静力牙合垫在TM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流体静力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选择5例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先用流体静力牙合垫辅助建立下颌肌位,再制作硬树脂牙合垫保持该位置.结果患者戴流体静力牙合垫一周,大多数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后随访1年,疗效稳定.结论流体静力牙合垫可能是一种诊断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辅助装置,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