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哈尔滨市在全面实施医保费用年度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价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对医保支付政策的更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描述性分析比较市医保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医保住院患者相关指标的情况。结果:该市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两年后,医保住院患者量,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整体市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及医保次均支付费用呈负增长。结论: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后,患者的次均费用的控制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及方式和方法上有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06~2010年天津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保险支付情况和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和系统分析,了解天津市大型公立医院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的医保运行情况和经济运行情况两个方面分析5年来天津市大型公立医院总额预付制度运行的相关情况。结果:天津市近年来医保覆盖率不断攀升,医院医保就诊人次逐年大幅增加,然而每年总额预付额度上涨幅度不明显,总额预付额度核算方式欠科学,医保基金拒付情况严重。结论:在更好满足我市医保患者就诊质量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核算方式,加强医保管理部门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真诚沟通,有效降低医保患者个人支付比例,减少医院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医保经办机构对某医院实施总额与指标双控制的实践,分析了费用控制的效果及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对"双控"方法做出了评价并对支付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市三级医院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现状,为合理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0-2012年市三级医院医疗保险支付情况和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和系统分析,了解今年来市大型公立医院总额预付制度运行的相关情况。结果:近年来全市医保覆盖率不断攀升,而每年总额预付额度上涨幅度不明显,医保基金拒付情况严重,预付额度核算方式欠科学。结论:在更好满足医保患者就诊质量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核算方式,加强医保管理,减少医院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案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的实施效果,为完善总额预付实施方案提供合理性建议。方法:通过定性访谈、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比较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前后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出院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改革后的出院总费用和出院人次增长幅度放缓,次均费用下降明显,平均住院日不降反升。结论:支付方式改革需要重视不同医保类型的协调统一;总额预付改革需要配合按床日、按病种、或者按DRG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总额预付的实施需要配套制定全面的考核和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3年第一批实施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的15个县(市、区)改革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的建议。方法:根据江苏省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政策,构建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第一批实施改革的28所县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指标、价格调整情况指标、费用变化指标数据,对改革前后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改革取得的基本成效是运行总体平稳,费用增长得到适度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财政补偿落实不到位、价格调整未完全到位、价格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建议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7.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内容,而推行总额预付制是主要的改革方式。本文以北京市4家总额预付试点医院的数据为例,重点从医疗服务量、次均医药费用、总费用、医疗费用结构、平均住院日、医保病人自付比例6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实施总额预付制后的效果和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案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的实施效果,为完善总额预付实施方案提供合理性建议。方法:通过定性访谈、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比较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前后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出院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改革后的出院总费用和出院人次增长幅度放缓,次均费用下降明显,平均住院日不降反升。结论:支付方式改革需要重视不同医保类型的协调统一;总额预付改革需要配合按床日、按病种、或者按DRG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总额预付的实施需要配套制定全面的考核和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农合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对三级公立医院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支付方式改革和转变三级公立医院经营战略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淮安市7家三级医院2015年—2016年新农合实行总额控制支出情况,以及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2016年实行总额控制前后住院人次、住院费用、病种结构的变化。结果: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但三级医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结算补偿款超支,且超支成快速增长态势。结论:面对支付方式变革带来的影响,三级公立医院应积极做好经营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实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的绩效。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前后各两个医保年度的所有出院患者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增幅低于改革前;本地医保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耗材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净效应分别为-761.12元、-60.86元、-77.86元、-0.41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改革存在分值单价贬值问题;双重差分法研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效应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前后三甲公立医院住院收入结构、医疗效率指标及医保支付情况变化,分析新的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的效果。方法:获得样本三甲公立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住院收入数据及医疗效率指标,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后,药品收入下降25.3%,床位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护理收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开放床位数增加了20.71%,平均住院日减少了0.36天,床位使用率下降了23%。医保统筹支付比重下降了5.27%。结论:改革后大幅降低了药品费用,床位供给量的提升,提高了医院收治住院患者的能力,改善了患者住院环境。手术、治疗、护理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但医保支付比重的下降,一定程度加重了患者的负担,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索更加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医疗政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河南省DRG试点医院实行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为河南省医改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河南省某DRG试点城市2017—2021年公立医院医保结算系统数据,选取某DRG试点医院为实验组,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期未实行DRG的一家医院为对照组,比较2017—202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双重差分法对DRG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DRG支付实施当年实验组的住院费用总额和个人负担费用由上升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6.4%和12.8%。DRG支付实施1年后实验组的住院费用总额、医保基金支付费用和个人负担费用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2.6%、25.6%和16.9%。结论 DRG试点医院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控费效果显著,DRG试点城市付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为河南省DRG付费改革的推进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使公立医院面临着医疗保险费用指标的压力,在政策导向下,医院必须在总额预算内精打细算。本文从医院角度出发,总结一系列医保费用控制策略,分析各方法的利弊,进而提出医保预付体制下医院应坚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转变医院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过程控制,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单病种费用控制,从而形成医保费用控制常态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基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人工晶体植入术单病种医保住院费用,分析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保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情况的影响,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分析政策实施前后两组数据中住院总费用、晶体材料费用、药品费用、手术费用等费用明细以及基金支付情况的均值差异。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总费用及晶体材料费用分别下降21. 46%和60. 08%,患者平均个人支付费用降低了52. 00%,医保基金支付率提高了13. 57%。结论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效果显著,国家在全面推进带量采购模式的同时,要完善医疗价格体系、医保支付制度等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作用,以达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六省部分县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控费策略的实施情况,探讨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控费策略选择之间的相关性,为改进医保支付方式,优化医院控费策略提供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描述样本医院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控费策略情况,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样本医院采取的控费策略主要有费用控制策略、限制供应策略、质量管理策略等,且其中更多的医院选择了质量管理策略,不同支付方式下的控费策略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控费策略选择之间存在相关性,建议在制定支付方式相关政策时,配套合理医院控费策略降低医院费用超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医保网络初步形成,也实现了医保支付方式多元化发展。医保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以进一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使按服务项目收费、按服务单元收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以及按预算总额付费等多元化医保支付方式与现行医保制度相适应,逐步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合理调整医院各科室组成部分,进而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促使医院发展更规范、更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对定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影响。方法:分析福建省省本级、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331万参保人员2016年4~9月及上年同期门诊和住院药品消费数据,按年度统计药品费用、用药情况以及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执行情况。结果:改革前后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目录内费用占比从22.50%上升为64.95%;公立医院及非公立医院改革前后门诊药品前10位一致仅排序略有变化,改革后两者门诊支付标准内费用占门诊费用比例分别为73.21%、39.30%;公立医院住院前10位药品品种及其金额变化较大,其中联合采购价差较大的药品费用增幅较高,而非公立医院相对稳定。结论: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显著影响了临床用药品牌选择和用药结构;以药品集中采购结合联合带量采购形成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措施更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某市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定性访谈、定量数据收集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结果:医疗工作量增加,医疗工作效率提高;费用控制效果不理想,总费用明显上升,次均费用上升幅度较小;医疗质量下降。结论:医保部门需科学合理制定总额与指标;医院需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与考核方案;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管理》2017,(5):61-65
目的评估医保总额预算制的实施对医保支出及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5年的医保相关数据,并从全院和科室两个维度分别分析,为医院及各科室提供参考;通过医患问卷调查及关键知情人访谈,了解改革对医疗行为和管理产生的影响。结果门诊患者人次人头比有上升倾向,住院患者改变不明显,而次均费用自总额预算制实施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大部分医患对改革持满意态度,但对配药限制政策存在不满,同时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在指标科学性、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医保总额预算制会影响医院管理行为,是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办法,但在配药限制政策、医保指标科学性、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